- 年份
- 2024(1966)
- 2023(2805)
- 2022(2389)
- 2021(2318)
- 2020(2006)
- 2019(4385)
- 2018(4459)
- 2017(7741)
- 2016(4532)
- 2015(5285)
- 2014(5295)
- 2013(5231)
- 2012(5132)
- 2011(4648)
- 2010(4777)
- 2009(4636)
- 2008(4870)
- 2007(4713)
- 2006(4210)
- 2005(3781)
- 学科
- 济(15597)
- 经济(15573)
- 管理(13816)
- 业(12206)
- 企(10577)
- 企业(10577)
- 学(7628)
- 方法(6727)
- 数学(5222)
- 数学方法(5047)
- 农(4581)
- 财(4310)
- 中国(4122)
- 理论(3743)
- 制(3717)
- 业经(3480)
- 贸(3213)
- 贸易(3210)
- 易(3117)
- 技术(2986)
- 农业(2840)
- 地方(2780)
- 策(2748)
- 和(2736)
- 税(2694)
- 体(2691)
- 及其(2687)
- 务(2621)
- 财务(2612)
- 财务管理(2602)
- 机构
- 大学(73472)
- 学院(71572)
- 研究(28459)
- 管理(23211)
- 济(22721)
- 经济(22020)
- 科学(21705)
- 中国(21458)
- 农(20070)
- 理学(19869)
- 理学院(19547)
- 管理学(18789)
- 管理学院(18684)
- 所(17024)
- 农业(16442)
- 京(16414)
- 研究所(15653)
- 业大(15066)
- 江(12480)
- 中心(12418)
- 省(11423)
- 财(11177)
- 院(10523)
- 农业大学(10475)
- 北京(10241)
- 技术(10154)
- 室(9924)
- 范(9767)
- 州(9502)
- 师范(9461)
- 基金
- 项目(47330)
- 科学(35094)
- 基金(33166)
- 家(31896)
- 国家(31641)
- 研究(28764)
- 科学基金(25050)
- 自然(18693)
- 省(18581)
- 自然科(18280)
- 自然科学(18269)
- 自然科学基金(17933)
- 基金项目(17260)
- 划(16548)
- 社会(16309)
- 社会科(15229)
- 社会科学(15224)
- 资助(14765)
- 教育(13433)
- 重点(11410)
- 计划(11197)
- 科技(10780)
- 编号(10672)
- 发(9820)
- 部(9814)
- 科研(9756)
- 成果(9405)
- 创(9349)
- 业(8933)
- 创新(8815)
共检索到1142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邓应能 赵培 孙运忠 杨丛海 黄倢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试验性封闭养殖系统中,筛选生物絮团养殖所需的适宜碳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的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150和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饲料(蛋白含量42%)投喂量的77%添加蔗糖,生物絮团4d即可形成,在84d的养殖期内,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取得较好的养殖收获。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凡纳滨对虾 封闭养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逸飞 张家松 李贤 董登攀 宋协法
为探究生物絮团(BFT)系统中泡沫体积与生物絮团及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求通过泡沫体积判断生物絮团的运行情况。实验采用3组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系统进行100 d的实验研究,测定泡沫体积、水体表面张力及水环境因子等参数,选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泡沫体积变化与生物絮团、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泡沫体积与总氨氮(TAN)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71。泡沫体积受生物絮团状况影响,与絮团体积(FV)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66。泡沫体积由增转降的日期与生物絮团开始形成的日期高度拟合,二者相差在5 d内。随着生物絮团的形成,泡沫体积逐渐降低。当生物絮团成熟稳定时,泡沫体积会维持在0.011 0 m3/t以下(1 t水体生成0.011 0m3泡沫)。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泡沫体积的变化判断生物絮团的运行情况。本研究可提高生物絮团的可控性,对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高戈 朱开玲 张庆起 王志杰 黄倢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亦晨 谭洪新 罗国芝
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0.25) cm,体质量(0.98±0.16)g],分成5个密度梯度组放养到养殖池中,进行为期45 d的养殖。结果表明:80~610尾/m~3范围内,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氮可以控制在警戒浓度(0.2 mg/L)附近波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养殖存活率,另外该系统下适当的排污可以避免高密度养殖下硝酸盐氮积累太快;80~610尾/m~3时存活率随密度升高而下降,但产量随密度升高而增加。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许光 赵培 王国成 王秀华 潘鲁青 黄倢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为传统养殖组(TF200、TF400和TF600)和絮团养殖组(BFA)(BF200、BF400和BF600)共6组,分别在18个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其中BFA组通过添加益生菌和赤砂糖培养生物絮团,并在养殖过程中极少换水,而传统养殖组进行传统换水养殖管理。经过113d的养殖试验,随着放苗密度的增加,水质、对虾存活率和对虾特定增长率逐步...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大鹏 何安尤 韩耀全 施军 陈晓汉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零换水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养殖系统中,使用生物填料进行微生物固定化,并通过泼洒碳酸氢钠(NaHCO3),将养殖池的碱度分别控制在:T1处理组130 mg(CaCO3)/L;T2处理组100 mg(CaCO3)/L;T3处理组70 mg(CaCO3)/L;T4处理组不调节,每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在养殖周期内定期检测各水层和各生物填料层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以及水质参数和对虾生长性状参数,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组在各水层和填料层的细菌总数和氮循环细菌数量,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组(P<0.05),总氮浓度、无机氮浓度、对虾体质量增长速度、饵料转化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振 王秀华 黄倢
利用红糖与尿素为碳氮源在自然海水中培养微生物絮团,获得絮团产物,其离心后进行初步的生化分析表明,絮团产物上清液中微生物胞外产物重均分子量为213 281 u。絮团沉淀物中多糖含量占29.6%,氨基酸含量占12.6%。将絮团产物按0、0.02%、0.1%、0.5%、2.5%的比例添加至低蛋白饵料中投喂凡纳滨对虾,14 d后分别测定实验对虾血清溶菌活力、抗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在饵料中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2.5%的对虾血清中抗菌与溶菌活力最高,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0.5%与2.5%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较低蛋白饵料对照组显著提高。用哈维氏弧菌感染实验对虾后,饵料中添加0.1%微生物絮团...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俊伟 颉晓勇 郭永坚 朱长波 常华 王豪杰 陈素文
通过测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和监测池塘水质变化,研究分段养殖模式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养殖实验在6口池塘内(0.267 hm~2/口)进行,首先在其中2口池塘内进行对虾的中间培育,养殖密度为300×104尾/hm~2。经过36 d和48 d的中间培育后,将对虾先后转移到其他4口池塘内,养殖密度为60×10~4尾/hm~2,分别记为t_1和t_2组。剩余的对虾继续养殖在中间培育池塘内,记为C组。结果显示,经过分段养殖的t_1和t_2组对虾,在分池养殖阶段7 d内,生长速度均明显增加,其特定生长率(sGR)分别达到9.36%/d和6.76%/d;养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伟 谭洪新 罗国芝 孙大川 刘文畅
在室内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不用药、添加益生菌和零换水条件下,采用300、600、900尾/m33种养殖密度,通过90 d海水养殖试验,探索了密度对该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与水质的影响以及养殖的合适密度。结果表明:在构建硝化型生物絮凝系统过程中,随密度增加水质逐步下降,如BFT900组的DO由8. 21 mg/L降至3. 34 mg/L,p H由8. 24降至6. 75,TAN由0. 08 mg/L升至1. 64 mg/L,NO2--N由0. 10 mg/L升至10. 80 mg/L,NO3--N由0. 54 mg/L升至153. 70 mg/L,上述各组指标差异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BFT300组产量[(4. 08±0. 63) kg/m3];饵料系数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其中BFT300和BFT600组差异不显著(P> 0. 05),但均显著低于BFT900组的饵料系数(1. 82±0. 62,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真 刘一萌 高鹏程 周凯 么宗利 来琦芳
为了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可能的微生物致病原因,通过对养殖水体环境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比较了健康虾塘(HSP)、少量死虾塘(MinUH)和大量死虾塘(MajUH)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MajUH氨氮、亚硝酸盐、细菌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HSP细菌群落香农指数显著高于MajUH(P<0.05)。养殖水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蓝藻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菌门,其丰度在3类虾塘中有很大差异,其中,蓝藻门在HSP、MinUH、MajUH的丰度分别为6.17%、5.94%、46.85%。对虾的大量死亡伴随着细菌群落的变化,RDA分析表明,细菌群落的分布主要由亚硝酸盐氮和氧化还原电位决定。通过文献检索和方差分析对HSP与MajUH进行比较后发现,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时,其对高pH的抑制和调控作用将会减弱,从而影响对虾健康状况。此外,研究还确定了24个可区分健康和大量死亡虾塘主要细菌指示物,明确了水体细菌群落结构作为虾类健康状态指示指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及新微生物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京昊 成永旭 王海锋 黄锦 申浩然 陈焕根 李嘉尧
为探究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克氏原螯虾养殖的可能性,本实验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和普通饲料投喂2种方式短期养殖体质量为(9.70±0.32) g的克氏原螯虾30 d。比较养殖期间2实验组的水化学指标以及实验结束时2实验组幼虾的生长情况,肌肉及肝胰腺营养成分组成,胃、肠和肝胰腺组织的消化酶活性,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①在养殖期间,絮团组水体总氮(TN)、亚硝态氮(NO 2?-N)、硝态氮(NO 3?-N)的质量浓度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②本实验条件下2实验组虾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R)均无显著差异。③絮团的粗蛋白含量可以达到36.8%,能够满足克氏原螯虾对于蛋白的需求。但絮团的粗脂肪含量较低,这也影响了絮团组幼虾肌肉组织的粗脂肪沉积量。④絮团组幼虾肝胰腺中α-淀粉酶(α-AL)、脂肪酶(LPS)、纤维素酶(CL)活性均显著高于饲料组幼虾,而饲料组幼虾在胃、肠组织中的α-AL活性较高,2实验组幼虾的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差异。⑤絮团组幼虾的抗氧化能力与饲料组幼虾相比,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丙二醛(MDA)含量较低,但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以及溶菌酶(LZM)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在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达到与饲料投喂相同甚至更好的养殖效果。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戴习林 杨展昆 朱其建
采用正交表L20(51×28)安排5种水平放养密度(50、100、170、260、340个/m~2),与增氧方式、是否换水、是否使用微生物制剂和消毒剂4种简易水质调控措施开展室内水泥池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通过比较分析水质演变规律、消化酶比活力与养殖效果,综合探讨凡纳滨对虾室内养殖密度及简易水质调控措施效果。结果显示:放养密度显著影响温室水泥池养殖水体水质、对虾生长及产量(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欢欢 王秀华 李晨 黄倢
从对虾养殖池中分离到1株细菌(编号2013042402,简称菌株02),分别用16S r DNA序列比对法和细菌全细胞脂肪酸气相色谱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02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为探讨该芽孢杆菌在生物絮团对虾养殖中的使用效果,实验分别设置加菌加糖组(菌株02的量为2.0×104 cFu/ml,蔗糖量为饵料的70%)、加菌组、加糖组(生物絮团组)及空白对照组,研究了菌株02对养殖水质(温度、盐度、溶氧、pH、氨氮及亚硝酸氮)、对虾存活率及水体中主要菌群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加菌加糖组能显著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提高对虾存活率。生物絮团对虾养殖系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丁雄祺 谢媚 陈偿 管云雁 方建相 云龙
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分离出具有高效氨氮及亚硝态氮去除功能的菌株Y2,生理生化和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为麦氏交替单胞菌(Alteromonas macleodii)。进一步通过生长实验进行温度、酸碱度、盐度的培养条件优化,利用抗生素药敏实验筛选菌株特定抗性;通过卤虫浸泡感染的方法检测麦氏交替单胞菌Y2的安全性,并测定海水培养液OD_(600)及含氮无机污染物的浓度,探究菌株Y2生长与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通过28d对虾养殖试验,监测水质、生物絮团形成量、致病菌数量及对虾成活率生长速率,进一步阐明菌株在实际养殖中的功效。结果表明,该菌株Y2对苯唑西林、克林霉素有抗性;对卤虫的48 h半致死浓度高于1.9×10~8 cfu/mL,显著高于哈氏弧菌(10~2 cfu/mL)。此外,该菌具有持续去除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的功能。在养殖实验中能抑制潜在病原菌弧菌生长、提高对虾存活率及生长率,并且能在水体中稳定存活较长时间。综上所述,菌株Y2是养殖用益生菌制剂的优良备选菌株,可作为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调节水质的关键菌株。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岑剑伟 王剑河 李来好 郝淑贤 李卓佳 文国 石红 周婉君
仪器分析法(营养成份分析和质构分析)与感官评价法有机结合,以对虾口感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对虾品质鉴定体系,并以此法对无公害海水养殖、传统海水养殖及传统淡水养殖对虾3种不同养殖模式下生产的对虾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对虾的机体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不大,只有无公害虾肌苷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达2.76mg.g-1。氨基酸分析中表明:无公害海水养殖对虾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等指标优于其余样品;无公害虾的感官指标基本上与海水虾相似,3种虾的色泽和气味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无公害虾的滋味及口感均比其它两组对照好;多汁性指标则以淡水虾最佳。在质构分析方面,3种虾硬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