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23)
2023(7986)
2022(6764)
2021(5724)
2020(4630)
2019(10152)
2018(9657)
2017(17743)
2016(10227)
2015(10765)
2014(10407)
2013(10335)
2012(9570)
2011(8578)
2010(8348)
2009(7144)
2008(6763)
2007(5981)
2006(5298)
2005(4405)
作者
(33514)
(28386)
(27993)
(26266)
(17352)
(13829)
(12309)
(11182)
(10690)
(9816)
(9760)
(9403)
(9046)
(8945)
(8892)
(8677)
(8553)
(8433)
(8107)
(7990)
(7375)
(6928)
(6825)
(6514)
(6319)
(6190)
(6102)
(6032)
(5760)
(5751)
学科
(36395)
经济(36357)
管理(29348)
(26084)
(19387)
企业(19387)
方法(16526)
数学(15001)
数学方法(14876)
环境(12357)
(12298)
(11863)
(10229)
(9172)
中国(8962)
税收(8599)
农业(8586)
(8569)
业经(8505)
(8356)
贸易(8355)
(8162)
(7198)
技术(6424)
地方(6176)
(6142)
(5870)
财务(5869)
财务管理(5863)
(5707)
机构
学院(143485)
大学(142994)
(55736)
经济(54767)
研究(53649)
管理(51533)
理学(45686)
理学院(45091)
管理学(44164)
管理学院(43948)
(39373)
科学(39265)
中国(38117)
农业(31878)
业大(31677)
(30180)
(29679)
研究所(27913)
(24434)
中心(23475)
农业大学(21421)
(20725)
财经(19919)
(19572)
(19161)
北京(18317)
(18302)
科学院(18191)
(18171)
经济学(17052)
基金
项目(109412)
科学(84515)
基金(80520)
(76228)
国家(75677)
研究(68237)
科学基金(62310)
自然(44542)
社会(43631)
基金项目(43577)
自然科(43484)
自然科学(43465)
(42955)
自然科学基金(42720)
社会科(41521)
社会科学(41508)
(37976)
资助(31559)
教育(29979)
重点(26021)
计划(25088)
编号(24272)
(23888)
(23040)
科技(22873)
(22864)
科研(22505)
创新(21784)
(20788)
国家社会(18941)
期刊
(53886)
经济(53886)
学报(37506)
研究(35263)
(34527)
科学(29853)
大学(26199)
学学(25611)
中国(25529)
农业(23995)
(17314)
管理(16204)
(13413)
业大(11677)
农业大学(9825)
经济研究(9362)
技术(9206)
业经(9191)
(9180)
资源(9032)
财经(8969)
(8898)
金融(8898)
教育(8769)
科技(8708)
林业(8199)
(7740)
问题(7303)
中国农业(7226)
自然(6876)
共检索到198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大凤  卢树昌  王威  
为提高设施农田氮素利用,减少土壤氮素积累,选用填闲糯玉米和饲用甜高粱为供试作物,设计6个不同用量水平生物炭,即C1(0)、C2(0.5%)、C3(1%)、C4(2%)、C5(4%)、C6(8%),研究生物炭施用对夏填闲作物氮素吸收及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填闲作物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吸氮量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填闲糯玉米C3处理地上部吸氮量最大(142.69 kg/hm~2),而填闲饲用甜高粱是C4处理最优(132.43 kg/hm~2);填闲糯玉米不同处理土壤全氮降低幅度为2.5%~11.0%,其中C3处理降低最多(15.4%),各个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填闲饲用甜高粱除C6处理外,其他处理降低幅度为1.4%~15.5%,C3处理降低最多;种植饲用甜高粱后,不同处理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种植前相比均有所降低;不同用量生物炭与填闲作物结合种植均能提高设施土壤C/N值,施用生物炭后有利于增加有机碳含量,种植填闲作物能降低后茬生长初期土壤脲酶活性,降低后茬作物生长时期氮素的供给能力;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各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先增加后减少,定植15 d后NC3(前茬糯玉米+C3)处理脲酶活性最高,为3.33 mg/(g·d),填闲饲用甜高粱种植后,定植45 d后,TC3(前茬甜高粱+C3)处理最高,TC2(前茬甜高粱+C2)处理次之。生物炭施用与填闲作物种植结合能增加后茬初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利于土壤肥力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生物炭施用量在1%~2%种植填闲糯玉米促进氮素吸收效果较好,生物炭施用量在0.5%~2%种植填闲饲用甜高粱促进氮素吸收效果较好,有利于减少土壤氮素积累,种植填闲饲用甜高粱比种植填闲糯玉米对降低土壤氮素移动的效果更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加顺  郑金伟  池忠志  刘晓雨  潘根兴  郑聚锋  李恋卿  张旭辉  程琨  
[目的]研究一次性、大量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年际变化,为生物质炭农田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试验是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因素一为生物质炭,包括0(C0)、20(C20)和40(C40)t·hm~(-2)3个施用水平;因素二是氮素施用,包括施用(N1)和不施用(N0)2个水平,共6个处理(C0N0、C20N0、C40N0、C0N1、C20N1和C40N1),每处理3个重复。观测了施用生物质炭后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产量及氮、磷和钾养分吸收的变化。[结果]相同的生物质炭施用水平下,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凤亮  邹雨坤  朱治强  李虹  李勤奋  
为明确施用生物炭对油麦菜生长、氮素利用和淋溶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砖红壤-油麦菜系统土壤淋溶液不同形态氮淋失量、油麦菜农艺形态指标以及植株吸氮量。结果表明:有机氮淋溶量占砖红壤总氮淋溶量的73.8%~77.5%。常规化肥处理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氮和总氮淋溶量最高,分别为3.9,48.3,163.2,215.4 mg/盆。椰壳生物炭(1%,2%,5%,m/m)与腐植酸肥配施处理铵态氮、硝态氮、可溶性有机氮和总氮淋失量分别比常规化肥处理降低40.6%~52.4%,28.8%~54.9%,22.7%~55.5%,24.4%~55.4%。添加椰壳生物炭油麦菜生物量、氮素利用率分别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衣纯真  付桂平  张福锁  李花粉  
本文研究在镉污染的土壤上施用钾肥(KCl)对水稻、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累积镉的影响。结果表明:KCl对这两种作物吸收镉均有促进作用,KCl对水稻吸收镉的促进效率高于小麦,其可食部分含镉量是:麦粒>糙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宜伦  刘天学  赵鹏  张许  谭金芳  李潮海  
【目的】探讨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节肥增效的适宜氮肥用量。【方法】在夏玉米超高产区连续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代谢、氮素积累、氮肥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超高产区夏玉米施用氮肥两年增产幅度分别为6.76%—9.62%和5.21%—9.80%,夏玉米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施氮量300 kg.hm-2产量和收益最佳,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55.40 kg.hm-2;施氮量300 kg.hm-2有利于提高硝酸还原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氮素吸收积累,可维持土壤硝态氮平衡,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为16.1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殷昊  杨阳  张宸  罗宇  张应榕  王娟红  蒋平安  盛建东  陈波浪  
【目的】为探讨南疆棉田下施氮量对棉田土壤无机氮素含量、棉花产量、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新陆早66号为材料,设置5个施氮量处理(0、150、225、300、450 kg N/hm~(2),分别以N0、N150、N225、N300、N450表示),于2021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进行大田试验。测定棉田0~6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棉花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产量等指标。【结果】①各处理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随土壤加深而减少。随施氮水平的提高,0~60 cm各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有显著增加,硝态氮在蕾期0~20 cm土层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下同),N450处理相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57%~140%。铵态氮含量苗期丰盈,盛铃期明显缺乏;而硝态氮含量苗期缺乏,盛铃期丰盈。②棉花各器官干物质量、氮素含量、皮棉产量、氮肥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且均在N300处理下达到最大,N300处理下棉株根、茎、叶、蕾花铃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分别为4.16、20.33、7.47、10.84 g/plant;氮素积累量为304.00 kg/hm~(2),蕾花铃的氮素积累量占比较高,为32.17%,较其他处理高3.95%~5.27%;籽棉产量达到6574.8 kg/hm~(2),较其他处理产量提高21.23%~67.54%,氮肥利用率提高6.85%~20.88%,农学利用率提高2.86%~6.66%。【结论】氮肥最佳施肥量为300 kg/hm~(2)。当施氮量超过300 kg/hm~(2),棉花干物质量、氮积累量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较高,氮利用效率降低,增产效果不明显。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单新河   张运龙   王显国   孙洪仁   吴吉馯   薛浩杰  
为探究施氮量对科尔沁沙地燕麦(Avena sativa)生物量累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本试验以‘贝勒2号’燕麦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施氮梯度,施氮量分别为0 kg·hm-2(N0)、45.6 kg·hm-2(N1)、91 kg·hm-2(N2)和137 kg·hm-2(N3),测定燕麦全生育时期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氮素含量,计算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综合评估氮肥的影响。结果表明:1)燕麦开花期,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显著提高燕麦株高幅度为10.83%~10.92%(P<0.05);燕麦完熟期,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显著提高燕麦株高幅度为5.37%~8.53%(P<0.05)。2)燕麦抽穗期到完熟期,生物量对氮肥响应与施用量有关,45.6 kg·hm-2(N1)较N0未改变生物量,N2和N3较N0显著增加生物量26.60%-48.33%(抽穗期除外),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燕麦孕穗期到完熟期,施氮显著提高燕麦氮素吸收量;燕麦整个生育时期,各施氮处理生物量累积量和氮素吸收量累积均呈增加趋势;N2处理燕麦氮素吸收量累积和累积速率要高于N3处理。4)随施氮量的增加,燕麦各生育时期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均降低。综上,在科尔沁沙地,与45.6 kg·hm-2和137 kg·hm-2相比,91 kg·hm-2是该地区燕麦生产适宜施氮量。该研究可为燕麦生产力提升及氮素营养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文军  夏永秋  杨奇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三个供氮水平下(施氮50 kg/hm2、150 kg/hm2、250 kg/hm2)施用肥料添加剂对苏南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肥料添加剂对水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表观损失氮均有显著影响,但只有在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指标上二者表现出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随施氮量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土壤残留无机氮(Nmin)、表观损失氮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降低;与单施尿素相比,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可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累积吸氮量,并能提升氮肥利用率和降低表观损失氮量,且该效应总体上随施氮量增加而愈趋明显;施用肥料添加剂对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聚锋  程琨  潘根兴  
施用生物质炭进行农田土壤改良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减排措施,研究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于准确评估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影响已有一定的认知,尤其是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周转情况,但对于深层土壤有机碳影响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主要阐述了深层土壤固碳研究的趋势,农田深层土壤有机碳的来源与稳定性,生物质炭施用下表层土壤有机碳移动性的变化及其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探讨了深层土壤有机碳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需求,期望为农业土壤固碳和生物质炭应用的相关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侯晓娟  余飞  崔诚  李凯  李志  张学玲  郭晓敏  牛德奎  
本研究以武功山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氮水平(N0:不施氮;N_1:施氮量75kg·hm-2;N_2:施氮量150kg·hm-2;N_3:施氮量300kg·hm-2)下草甸土壤氮素时空变化规律和草甸植被根系形态特征及其对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PN_2(10.02mg·cm~(-3))>N_1(8.0mg·cm~(-3))>N0(6.28mg·cm~(-3)),根长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_3(20.1cm·cm~(-3))>N_2(20.09cm·cm~(-3))>N_1(17.2cm·cm~(-3))>N0(14.3cm·cm~(-3)),其中N0、N_1和N_2这3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在0-150kg·hm-2的施氮范围内,根系对氮素的积累(N0:13.7kg·hm-2;N_1:23.3kg·hm-2;N_2:31.2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因此,在武功山草甸施用氮肥时应注意其氮肥施用量(推荐施氮范围为0-150kg·hm-2),避免氮素流失引起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云鹏  李前  孔丽丽  秦裕波  王蒙  于雷  王立春  尹彩侠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氮肥对吉林省中部地区春玉米产量、关键生长节点氮素积累特征以及生育期内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和氮素平衡等多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的缓/控释氮肥类型,以期为该区域缓/控释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在吉林省中部玉米主产区设置大田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在相同用量和施用方式下,设普通尿素(CU)、硫包衣尿素(SCU)、树脂包膜尿素(CRF)、稳定性尿素(SU)和脲甲醛(UF)6个处理,测定指标包括玉米产量、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含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作物吸氮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和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平衡状况。【结果】各缓/控释氮肥处理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较普通尿素处理分别提高19.6%(2014年)和18.8%(2015年)。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幅度依次为44.8%—72.6%、70.8%—147.7%、9.6%—19.6%(2014年)和29.2%—48.0%、47.7%—86.5%、10.4%—18.9%(2015年),且均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期氮积累量,其中灌浆期至成熟期氮积累量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3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玉米开花期至灌浆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以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最高,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以脲甲醛处理最高。玉米收获后0—180 cm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0—3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其中以脲甲醛处理最高。相关分析表明,玉米氮素总积累量、产量与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氮素利用效率与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性,其中玉米开花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与玉米氮素总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相关性最强。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收获后0—90 cm土壤中残留无机氮积累量;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各缓/控释氮肥处理显著降低了氮素表观损失量,降低幅度分别为27.4%—42.9%(2014年)和28.4%—45.4%(2015年),其中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结论】在相同用量和施用方式下,施用缓/控释氮肥可较普通尿素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灌浆至成熟期氮积累量、氮素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并在提高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3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成熟期0—90 cm土层氮素表观损失量,且以树脂包膜尿素的效果最好。因此,在吉林省中部地区,树脂包膜尿素是高产高效的肥料类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丽  付智丹  杜青  陈平  杨文钰  雍太文  
【目的】揭示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下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及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与土壤总氮含量、作物氮素吸收之间的关系,为禾/豆间(套)作减肥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方法】大田试验于2013—2015年进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模式,设玉米单作(MM)、大豆单作(SS)和玉米/大豆套作(IMS);副因素为玉米、大豆施氮总量,设不施氮(NN:0)、减量施氮(RN:180 kg·hm(-2))和常量施氮(CN:240 kg·hm(-2))。在玉米V12期、VT期和R6期,大豆V5期、R2期、R5期和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国顺  朱凯  武雪萍  郭桥燕  彭飒  
试验结果表明,在营养液中添加适量的有机酸和氨基酸促进了烟株的生长发育和氮代谢。表现在:提高烟株的根系活力和叶绿体色素含量,促进烟株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不同氨基酸和有机酸作用大小不尽相同。有机酸处理烤烟叶绿体色素前期增加快后期下降也快,而氨基酸处理后期叶绿体色素变化则相对比较缓和;在促进烟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方面,有机酸作用高于氨基酸,而对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氮含量的影响却低于氨基酸。从整体上看,有机酸对促进烟株生长和氮素积累的效果好于氨基酸。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   丁树文   程益涵   万水霞   吴萍萍   廖斌  
为探讨砂姜黑土区养分资源高效管理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连续2 a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对该区域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碳的影响。试验设5个处理:(1)不施肥(CK);(2)常规施肥(100%NPK);(3)化肥减量20%(80%NPK);(4)化肥减量20%+秸秆(80%NPK+S);(5)化肥减量20%+生物炭(80%NPK+B),测定并分析水稻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秸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且生物炭较秸秆的效果更为显著。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80%NPK+B)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较100%NPK处理分别增加5.2%和4.7%,较80%NPK处理分别增加7.9%和7.2%;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80%NPK+S)较100%NP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3.4%和3.0%;80%NPK与100%NPK处理的籽粒和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N、P2O5和K2O养分累积量,较100%NPK处理分别提高了10.4%、7.2%和20.0%;化肥减量20%配施秸秆可显著提高氮、钾养分累积量,但却同时显著降低了磷素累积量;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秸秆,均有利于改善土壤总有机碳的累积,并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其中生物炭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效果优于秸秆,而秸秆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效果优于生物炭。综合来看,在沿淮砂姜黑土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或者氮钾减量20%配施秸秆可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利于固碳培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丽  王广恩  李义红  史建硕  王丽英  李东晓  蒋龙刚  
为明确氮素供应对土壤养分特征及夏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差异的影响。在上茬冬小麦施氮量240 kg/hm~2的大田条件下,夏玉米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N1:90 kg/hm~2;N2:195 kg/hm~2;N3:300 kg/hm~2),以仓玉76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地上部茎秆、叶片、穗轴干质量、土壤速效养分、植株不同器官氮磷钾含量及累积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测定与计算,研究施氮量对不同性状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施氮0~195 kg/hm~2,茎、叶、穗轴干质量随氮量增加而上升;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0~20 cm, 20~40 cm的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同土层速效磷、钾影响无显著变化。不同施氮量下,茎、叶、穗轴和籽粒的氮含量、植株氮累积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籽粒氮累积量占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的59.4%~63.5%;施氮量对茎、叶、穗轴和籽粒的磷钾含量影响较小,植株磷钾累积量受干质量的正调控;氮素投入超过195 kg/hm~2,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采用直线加平台模型模拟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表明,施氮量高于189 kg/hm~2,籽粒产量不再增加。因此,兼顾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效益,结合试验和模型模拟结果,最优氮素投入量控制在189~195 kg/hm~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