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56)
- 2023(7302)
- 2022(6178)
- 2021(5445)
- 2020(4631)
- 2019(10289)
- 2018(9823)
- 2017(18463)
- 2016(10233)
- 2015(11022)
- 2014(10467)
- 2013(10327)
- 2012(9656)
- 2011(8741)
- 2010(8511)
- 2009(7818)
- 2008(7476)
- 2007(6559)
- 2006(5882)
- 2005(5157)
- 学科
- 济(37389)
- 经济(37337)
- 管理(27361)
- 业(27089)
- 企(20909)
- 企业(20909)
- 方法(17909)
- 数学(16148)
- 数学方法(15992)
- 学(12093)
- 农(11131)
- 财(11074)
- 贸(9776)
- 贸易(9775)
- 易(9573)
- 中国(9254)
- 税(9100)
- 税收(8563)
- 收(8529)
- 业经(7963)
- 农业(7796)
- 技术(6764)
- 环境(6494)
- 制(6444)
- 务(6369)
- 财务(6365)
- 财务管理(6352)
- 企业财务(6034)
- 地方(5607)
- 银(5355)
- 机构
- 大学(148446)
- 学院(146257)
- 研究(57130)
- 济(56930)
- 经济(55866)
- 管理(51901)
- 理学(45945)
- 理学院(45346)
- 管理学(44291)
- 管理学院(44086)
- 科学(41809)
- 农(41808)
- 中国(41368)
- 农业(34169)
- 业大(32625)
- 所(32269)
- 京(32251)
- 研究所(30179)
- 财(25501)
- 中心(24784)
- 农业大学(22654)
- 江(21837)
- 院(20916)
- 财经(20575)
- 省(20503)
- 北京(19731)
- 室(19468)
- 科学院(18978)
- 经(18931)
- 业(18378)
- 基金
- 项目(109375)
- 科学(84094)
- 基金(81177)
- 家(77595)
- 国家(77029)
- 研究(66152)
- 科学基金(62980)
- 自然(45988)
- 自然科(44934)
- 自然科学(44916)
- 自然科学基金(44167)
- 基金项目(43280)
- 省(42324)
- 社会(42057)
- 社会科(39914)
- 社会科学(39901)
- 划(37789)
- 资助(32947)
- 教育(28963)
- 计划(25711)
- 重点(25610)
- 科技(23468)
- 部(23177)
- 发(23008)
- 创(22979)
- 编号(22926)
- 科研(22676)
- 创新(21693)
- 业(21216)
- 专项(19282)
共检索到208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倩 姚兴东 单玉姿 张惠君 王海英 敖雪 谢甫绨
为了探讨生物炭对大豆植株及籽粒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4个生物炭用量处理(0%、1%、5%、10%,生物炭/干土重),分析了不同处理下R2期大豆根系和植株形态特性以及植株体内氮和磷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会增加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并对大豆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产生积极影响。5%和10%生物炭处理会显著增加大豆叶面积(分别较对照高62.0%和74.5%)和植株鲜重(分别较对照高57.1%和72.6%),提高茎叶的氮磷转移量,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平均比对照高51%)。10%生物炭处理会显著增加大豆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比根长以及氮、磷收获指数,分别较对照高19.4%、25.1%、27.4%、28.7%、10.7%和8.9%。生物炭对大豆根系发育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细根(<0.5mm)的伸长和增长,在1%、5%和10%生物炭处理下,细根长度占植株根系总长度的比例从无生物炭处理的71.4%分别增加到76.4%、82.7%和84.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籽粒产量与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以及氮磷收获指数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长与土壤养分含量、氮磷收获指数以及氮、磷转移量也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之,施用一定量的生物炭能够对土壤养分含量产生积极影响,并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影响大豆植株体内养分吸收和利用,提高籽粒产量。
关键词:
大豆 根系形态 养分利用 生物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雷昌 汤利 董艳 郑毅
[目的]探明根系互作对玉米大豆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作物高产优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来实现根系互作效应,共设3个处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间作玉米大豆。处理13、31、45、57 d时采样分析植株各部位的氮、磷含量。[结果]根系互作提高了玉米各器官与地上部氮、磷累积量,而大豆各器官及地上部氮、磷累积量则表现出了根系互作劣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地上部氮累积量在处理13和31 d分别提高了224.6%和24.0%(P<0.05)。与单作相比,处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玉川 陈明昌 程滨 李丽君
采用液体培养方法,研究了磷素营养对山西省审定的10个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生长和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磷和高磷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的株高、主根长、根体积、叶面积和植株干物质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高磷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间植株的磷吸收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在低磷条件下其差异不显著。晋豆11号、晋豆4号和晋豆23号在低磷条件下具有较高的磷利用效率,表明它们适合于低磷土壤种植;晋豆10号和晋豆11号在高磷条件下磷的利用率较高,说明它们适合于磷有效含量高的土壤种植。合理利用大豆品种资源,有利于发挥品种利用磷素的潜力,提高磷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磷 大豆 吸收利用效率 品种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元萍 张雅琼 申毓晗 赵志勇 谢世清 杨生超 梁泉
设计大豆与玉米3种行比的间作,在红壤田间条件下研究大豆根系性状、氮、磷养分吸收特点和叶绿素值的变化,为探索玉米/大豆科学、合理间作促进氮磷等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存在显著的互作。与净种相比,间作大豆的生长在苗期受到的抑制作用显著,表现在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干重降低,根冠比提高;进入花期后,抑制作用减弱;生物量随行比增加而提高。间作条件下大豆氮、磷总量减少,吸收效率降低,而利用效率升高。间作的玉米吸收的氮、磷超过净种时的吸收量,氮增加30%~44%,磷增加14%~16%。对间作而言,小行比大豆植株氮、磷吸收量先升后降,大行...
关键词:
大豆/玉米 间作 根系性状 氮 磷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效义 孟军 黄玉威 梁皓 鄂洋 赫天一 兰宇 陈温福
为了评估生物炭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潜力与价值,探究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单施氮肥处理(N)和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处理(NS),以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施炭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的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促进灌浆期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籽粒氮素的积累;增加玉米灌浆期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增加玉米的百粒重6.03%,提高玉米产量9.06%。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特征有显著正效应,从而促进根系对氮素的...
关键词:
生物炭 玉米 根系 氮素吸收 产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加顺 郑金伟 池忠志 刘晓雨 潘根兴 郑聚锋 李恋卿 张旭辉 程琨
[目的]研究一次性、大量施用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其影响的年际变化,为生物质炭农田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该试验是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因素一为生物质炭,包括0(C0)、20(C20)和40(C40)t·hm~(-2)3个施用水平;因素二是氮素施用,包括施用(N1)和不施用(N0)2个水平,共6个处理(C0N0、C20N0、C40N0、C0N1、C20N1和C40N1),每处理3个重复。观测了施用生物质炭后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产量及氮、磷和钾养分吸收的变化。[结果]相同的生物质炭施用水平下,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2010年水稻、2014年水稻和2015年小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辰明 徐烨红 赵海娟 图尔迪 沈其荣 张亚丽
采用控制条件下的水培试验,对不同氮形态(全铵、铵硝混合(75:25)、全硝营养)条件下水稻苗期的氮素吸收和根系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铵硝混合营养条件下水稻的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最高,全铵和全硝营养之间差异不明显。铵硝混合营养处理的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全铵处理次之,全硝处理最低。全硝处理的水稻植株硝酸盐含量约为全铵和铵硝混合处理的4倍,铵硝混合营养处理的水稻植株硝酸盐含量高于全铵处理,增幅为18%。培养时间为0~5 d时,铵硝混合和全硝处理的水稻根系总长差异不明显,但高于全铵处理。从第5天开始,铵硝混合和全铵处理的根系总长增加迅速,培养到7 d时水稻的根系总长已显著大于全铵和全硝...
关键词:
水稻 氮素形态 根系生长 侧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宏亮 刘龙 郭虹
为了验证养分吸收机制模型对作物根系磷吸收模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获取15个与土壤、根形态、根生理和水分相关的模型参数,采用NST 3.0软件对玉米和大豆地上磷吸收进行模型模拟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玉米和大豆磷吸收模拟值呈现指数曲线增长的趋势。在45 d的培养期间,玉米具有比大豆更高的磷吸收。对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NS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玉米对土壤磷的吸收,但对大豆磷吸收的模拟值偏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磷吸收模拟值和实测值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模拟磷吸收解释了实测磷吸收70.22%的信息,说明模拟的磷吸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
关键词:
磷吸收 玉米 大豆 机理模型 根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秦德志 崔文芳 陈静 刘剑 秦丽 王利平 赵永来 王利鹤
【目的】研究间作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吸收利用特性,明确其影响机制,对实现玉米、大豆间作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试验设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分别测定玉米大口期、吐丝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磷积累量,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磷积累量,研究间作对玉米、大豆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吸收积累特性,明确氮磷吸收利用的边际效应。【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降低了玉米干物质和氮磷的积累,促进了根系吸收氮向籽粒的分配;降低了大豆干物质积累,尤其对中行的影响大于边行,边行干物质、氮磷积累体现边际效应优势;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使玉米大豆植株茎叶营养器官氮转移量均减少,分别降低22.13%、29.85%,转运氮对玉米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下降5.11、17.45个百分点,且根系吸收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均高于转运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间作能够有效提高系统氮利用效率,较玉米、大豆单作分别提高2.34%、4.62倍,使系统氮效率较单作大豆提高26.82%,较单作玉米降低10.16%,玉米在系统产量中占主导地位,占系统产量的82.27%,LER达到1.47,系统产量为13 110 kg/hm~(2),较单作玉米下降3.96%。【结论】间作优势主要在于促进根系吸收氮向籽粒的分配,提高氮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氮利用效率 边际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梦莎 朱高浦 付贵全 周晓星 赵罕 乌云塔娜 李芳东
【目的】研究氮磷钾缺乏对苗期仁用杏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为仁用杏配方施肥技术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基于Hogland沙培培养,以仁用杏‘中仁1号’1年生嫁接苗为研究对象,研究全素及氮、磷、钾缺素条件下仁用杏叶片表型性状的变态反应、叶片对氮磷钾积累的响应、根系形态特征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积累的差异。【结果】(1)缺氮初期叶片略微泛黄并伴有黄斑,之后叶边缘出现焦黄;缺磷初期幼叶发黄,随后叶片向上卷曲、边缘伴有白斑;缺钾会导致叶片坏死、叶尖卷曲和焦黄。(2)缺磷和缺钾显著(P<0.05)降低了植株Ⅰ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瑞雪 冯瑞 苏丽珍 郭旭光 郑毅 汤利
【目的】明确不同根系分隔方式对间作玉米大豆根际红壤Hedley磷组分与作物磷吸收的影响,为理解间作模式下红壤磷高效利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大豆间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模拟试验,设置根系塑料分隔(SB)、尼龙网分隔(MB)和不分隔(NB) 3种方式,研究在不同磷水平下(P_2O_(5 ),0、50、100、150、200 mg/kg土,分别用P0、P1、P2、P3、P4表示)玉米和大豆生物量、磷吸收量及根际土壤活性、中活性和稳定性磷组分的变化。【结果】相比SB,NB显著提高间作玉米和大豆的生物量,间作系统生物量LER随施磷水平增加而降低,在P2水平达到最大。NB玉米磷吸收量显著提高,NB大豆在P1-P3水平磷吸收量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磷吸收优势随施磷水平先增加后下降,在P3水平达到最大。相比SB,NB玉米根际土壤活性磷组分提高,中活性磷组分降低;大豆根际土壤活性磷和中活性磷组分显著降低。NB玉米根际土壤活性无机磷含量相比SB显著提高,大豆根际土壤活性和中活性无机磷、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均低于SB。冗余分析表明,NaHCO_3-Pi是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和植株磷吸收量、生物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分别可解释49.5%、27.2%)。随机森林模型发现,大豆和玉米根际土壤中活性磷组分对间作系统磷吸收优势的贡献最大,分别为14.65%和10.52%。【结论】间作玉米大豆根系不分隔处理可提高作物生物量与磷吸收量,提高玉米根际土壤活性无机磷组分,降低大豆根际土壤活性磷组分、中活性磷组分,其中大豆根际土壤中活性磷组分是提高间作系统磷吸收优势的最主要原因。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军 王秀花 楚秀丽 张东北 周志春
以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浙江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e和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2年生容器苗为材料,研究轻基质配比对其生长、根系发育及氮、磷吸收的影响,共设置2种体积分数基质配比,分别为45%泥炭+40%谷壳+15%黄心土(S1)和35%泥炭+40%谷壳+25%黄心土(S2)。结果表明:浙江楠在S1基质下,其苗高和茎生物量分别达88.91 cm和23.35 g,明显优于S2基质,分别较其高6.61 cm和3.39 g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佟静 刘克锋 孙向阳 李素艳 张秀芳
氮是影响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和观赏品质的关键元素。以典型园林植物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栽培型‘橙香公主’‘Chengxiang Gongzhu’为试验材料,设置0(N_0),5(N_1),25(N_2),50(N_3),100(N_4),150(N_5),200(N_6),250 mg·L(-1)(N_7)等8个不同氮素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营养液施用量对植株生长指标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50 mg·L(-1)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株高、冠幅、地径、干物质质量和叶绿素质量分数出现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姣姣 杨其长 刘文科
以水培桔梗为试材,研究氮水平(N1、N2.5、N5、N7.5)和氮形态(N5、N4+A1、N2.5+A2.5、N1+A4)对桔梗生长及氮磷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水平下桔梗鲜质量N1、N2.5和N5根系高于地上部,干质量N1、N7.5地上部高于根系;地上部、根系干质量分别在N7.5、N5最大;叶绿素、地上部和根系鲜质量N7.5和N5高于N2.5和N1,根鲜质量N5稍高于N7.5;氮含量和吸收量地上部高于根系,磷含量N2.5、N5和N7.5根系高于地上部,磷吸收量N1、N7.5地上部高于根系,N2.5、N5相反;地上部氮吸收量N7.5最大,全株氮含量和根系氮吸收量N7.5和N5高于N1和N2...
关键词:
氮水平 氮形态 水培 氮磷吸收 桔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宁运旺 马洪波 许仙菊 汪吉东 张辉 许建平 陈杰 张永春
【目的】为甘薯生长前期氮磷钾缺素诊断积累资料。【方法】选取生长性状差异较大的2个甘薯品种,通过营养液砂培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CK,-N,-P,-K)和4次重复,薯苗移栽后在蒸馏水和1/2 Hogland营养液中分别预培养3 d和7 d,至3片新叶后开始处理,4周后甘薯出现明显缺素症状,取全株样研究氮磷钾缺乏条件下的生长性状、光合特性、生物量积累分配和植株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1)氮磷钾缺乏可显著降低甘薯茎叶和总生物量(P<0.01),其中以缺氮影响最大,缺钾次之,缺磷影响最小。氮钾缺乏可显著降低根系生物量(P<0.05或P0.05)。氮磷...
关键词:
甘薯 氮 磷 钾 前期生长 养分吸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