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24)
- 2023(7072)
- 2022(6130)
- 2021(5681)
- 2020(4790)
- 2019(10710)
- 2018(10592)
- 2017(19923)
- 2016(11045)
- 2015(11985)
- 2014(12277)
- 2013(12043)
- 2012(11367)
- 2011(10579)
- 2010(10690)
- 2009(9891)
- 2008(9734)
- 2007(8647)
- 2006(7715)
- 2005(7250)
- 学科
- 济(40438)
- 经济(40386)
- 管理(34930)
- 业(27828)
- 企(23679)
- 企业(23679)
- 方法(17958)
- 学(16001)
- 环境(15301)
- 数学(14567)
- 数学方法(14317)
- 财(10933)
- 农(10412)
- 中国(10314)
- 划(9822)
- 业经(8635)
- 和(8254)
- 理论(8142)
- 制(7947)
- 生态(7850)
- 地方(7758)
- 资源(7482)
- 务(7267)
- 财务(7242)
- 财务管理(7224)
- 技术(7114)
- 融(7076)
- 金融(7076)
- 企业财务(6994)
- 银(6929)
- 机构
- 大学(165410)
- 学院(161954)
- 研究(63504)
- 济(59477)
- 经济(57989)
- 管理(56911)
- 理学(49045)
- 理学院(48333)
- 管理学(47172)
- 管理学院(46909)
- 中国(46190)
- 科学(44822)
- 京(37133)
- 农(37024)
- 所(35022)
- 研究所(32366)
- 业大(30138)
- 农业(29702)
- 中心(28110)
- 财(27530)
- 江(25189)
- 北京(23598)
- 院(23491)
- 财经(21972)
- 范(21914)
- 师范(21481)
- 省(20875)
- 经(20102)
- 州(19996)
- 科学院(19964)
- 基金
- 项目(114523)
- 科学(88369)
- 基金(83778)
- 家(77764)
- 国家(77209)
- 研究(74188)
- 科学基金(63655)
- 社会(46039)
- 自然(45237)
- 省(44401)
- 基金项目(44242)
- 自然科(44011)
- 自然科学(43988)
- 社会科(43580)
- 社会科学(43562)
- 自然科学基金(43201)
- 划(39165)
- 资助(34871)
- 教育(33110)
- 重点(27182)
- 编号(26761)
- 计划(24806)
- 部(24446)
- 发(24402)
- 创(23056)
- 科研(23038)
- 科技(22363)
- 成果(21819)
- 创新(21688)
- 大学(20149)
共检索到2431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世忠
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日益加剧,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正当性,进而提出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其保护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秉持何种环境伦理观。本文对环境伦理学的主要流派进行综述,分析古典和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动物解放和动物权利伦理观、生物中心主义伦理观、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环境协同主义伦理观等西方环境伦理学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启示意义。同时还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环境伦理观,说明儒家文化的环境伦理观属于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而道家文化的环境伦理观更接近于环境协同主义伦理观。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表面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产物,实质上是长期以来环境伦理观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时发生偏差的结果。唯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势头,才能从机制上实现“天地人和”的永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龙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当代许多人类活动却在极大地破坏生物多样性。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就必须修正错误的伦理观念,树立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伦理观。生物多样化生存具有其内在价值,人类必须承认和尊重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人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义务承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平等性原则、自组织原则。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伦理观 原则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鑫
新世纪生态恶化的现实催生了环境伦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环境伦理介于伦理学和环境生态科学之间,不但具有理论性,而且具有实践性。它的产生是协调人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求得二者和谐发展的结果。其中,西方环境伦理流派影响较大,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等。深入研究西方环境伦理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关键词:
环境伦理 和谐 实践性 环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卞显红 王国聘 黄震方 王苏洁
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发展哲学,是生态环境伦理学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我们从生态伦理角度考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旅游发展与旅 游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关系问题。本文从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伦理含义、功能及其核心要点等三个方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基础进行了初步评述。
关键词:
旅游 生态环境伦理 道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蒲昌伟
国际环境法的环境伦理学依据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有所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长期论战,这给国际环境法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理论上的困惑。澄清这个问题,并进一步确证出国际环境法的环境伦理学依据及其伦理基础是很有理论和现实必要性的。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超越的环境伦理观"这个理论逻辑之上的。作为深具广泛共识性的可持续发展伦理正是"超越的环境伦理观"的最完美的体现,构成了国际环境法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逻辑基础。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绍兰
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问题也就与日俱增,特别是因特网信息交流所具有的开放性、实时性、交互性等特性,导致了传统的伦理学无法涵概的诸如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等问题的出现。规范的信息伦理学研究对象包括了在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等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活动中已经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各种伦理问题。信息伦理学研究对图书馆伦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图书馆行业中的各类信息活动提供了道德规范的基本精神。文章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信息伦理学 图书馆 伦理建设 道德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家年 李怀龙 李晓岩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富媒体化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等使之附有伦理愿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内容。"然而在网络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应用领域,缺乏对网络教育中的伦理现象、行为和过程等系统化的研究和实践。本文首先提出了网络教育伦理概念并指出网络教育伦理的研究意义;然后,对网络教育伦理涉及的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了论证和辨析;最后,从伦理学的视角对与网络教育伦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划分出网络教育伦理研究的三个层次以及相应的研究内容,为进一步开展网络教育伦理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建华
当代中国正处由传统向现代与由现代向后现代的双重转型中,这种转型一方面会使传统社会的"关系纽带"断裂,同时也会使原本不太成熟的现代社会日趋"板块断层",从而带来社会伦理断裂日趋严重;这种伦理断裂表现为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人类伦理出现了断裂,甚至伦理与道德也出现了断裂,从而使社会伦理生活区隔化、碎片化;由此当代中国伦理学已不能仅仅提供规范化的指导,更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起伦理连接的有效机制,其中主要为承认伦理、宽容伦理、理解伦理、担当伦理等连接因素。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沙勇忠
概述了国外信息伦理学的研究现状,并从信息伦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信息伦理原则与规范、信息活动中的现实道德问题等三个方面考察了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钟诗敏 闫仕杰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的背景下,我国学者对《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日益丰富,归纳已有的研究,学者们侧重于“仁”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俭用节欲的生态实践观等三个方面为研究重点,文章通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学习与梳理,总结《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内容与价值生成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可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资源。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梁修德
信息伦理学首先是对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进行善恶选择的系统性探究,它系统研究人类普遍的"善"是如何在信息活动中体现的,也就是说信息活动是否符合普遍的"善"或"应当"的要求,它研究信息活动主体在信息活动中如何认识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如何做出决择等问题;其次,信息伦理学以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为指向,界定或建构那些与信息活动实践相关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再次,信息伦理学必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等问题及形而上因素。
关键词:
信息伦理学 界定 理论进路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宋杰
本文通过引入论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涉税举报行为的性质,认为举报行为可以归纳为损人利己型和完全害他型两类;涉税举报的效应可以分为经济上的效应和伦理上的效应两类。同时文章提出,随着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通过受理涉税举报而实现的查补收入占工商税收总额的比例将呈逐年加速下降的趋势,而由此带来的经济特别是伦理道德上的负效应却在增加。为了使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伸张正义者有一个伸张正义的途径,税务机关可以允许涉税举报,但为了不使非正义的行为泛滥,税务机关不应该鼓励这一行为。
关键词:
涉税举报 举报人 举报行为 举报效应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琳
在人类和环境之间发生背离最终危及人对自身的异化时,环境美德伦理这一命题的重要性才成为人类在寻找完整伦理框架的必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性与感性二元理想的协调沟通、自然根基性和文明超越性的协调统一、线性发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等三个方面,分析环境美德伦理学困境的基础上,又从隐含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内在逻辑起点、多样性评价标准的外在实践指向等层面,解读环境美德伦理学的自身局限性,并提出了环境伦理美德的实践意向,即从社会共同体到生态共同体,获得共同善的意向,从个体自我觉知到社会共识,确保物种公正的原则意向以及从克己到去私,修习适度性的行为策略意向。
关键词:
环境美德伦理学 理论补偿 实践意向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胡云江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源于 2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环境过度消费所导致的恶化 ,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环境消费需求的提高。针对环境恶化和环境消费需求提高的尖锐矛盾 ,运用哲学的思辨方法 ,揭示环境伦理对第三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的规范、设计和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 ,得出了环境伦理可以有力支撑资源环境保护的结论。参 7
关键词:
环境伦理 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晓丹
梭罗的《瓦尔登湖》被人们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优美的散文,它是根据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亲身经历写成。梭罗本人主张简单自足的生活方式,反对恣意向自然索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其思想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文章对环境美德伦理学进行阐述,然后对《瓦尔登湖》中所体现的环境美德伦理思想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该作品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