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03)
2023(2385)
2022(1857)
2021(2037)
2020(1488)
2019(3696)
2018(3777)
2017(4936)
2016(3956)
2015(4501)
2014(4831)
2013(3895)
2012(3621)
2011(3458)
2010(3679)
2009(3100)
2008(2939)
2007(2642)
2006(2448)
2005(2327)
作者
(7979)
(6489)
(6483)
(6334)
(4078)
(3179)
(3110)
(2759)
(2495)
(2482)
(2355)
(2193)
(2185)
(2113)
(2111)
(2044)
(1992)
(1972)
(1925)
(1912)
(1870)
(1703)
(1690)
(1554)
(1551)
(1531)
(1451)
(1394)
(1394)
(1381)
学科
教育(18482)
中国(8854)
理论(5506)
教学(5331)
(4476)
经济(4465)
(3851)
管理(3787)
(3254)
思想(3223)
(3203)
发展(3189)
改革(3136)
政治(3082)
(3067)
高等(3017)
思想政治(2935)
政治教育(2935)
治教(2935)
研究(2929)
德育(2903)
教育改革(2780)
学校(2500)
(2402)
学法(2373)
教学法(2373)
(2285)
教育学(2202)
计算(2200)
算机(2178)
机构
大学(47573)
学院(42170)
教育(25561)
研究(19086)
(17876)
师范(17841)
师范大学(15075)
(12066)
科学(10396)
职业(10247)
教育学(9999)
(9201)
技术(9090)
北京(8800)
管理(8779)
研究所(8372)
(8224)
(7902)
经济(7737)
理学(7526)
中国(7405)
教育学院(7349)
理学院(7291)
中心(7233)
职业技术(7002)
(6857)
管理学(6851)
管理学院(6739)
(6047)
技术学院(5881)
基金
研究(25699)
项目(24241)
教育(21405)
科学(20750)
成果(13963)
基金(13867)
编号(13412)
社会(13372)
课题(13053)
社会科(12246)
社会科学(12244)
(11639)
(11608)
(10996)
国家(10717)
(10644)
规划(9317)
科学基金(8493)
(8399)
项目编号(7847)
研究成果(7717)
年度(7609)
(7428)
(7426)
重点(7224)
教育部(7211)
(6933)
(6898)
阶段(6879)
(6715)
期刊
教育(43932)
研究(24505)
中国(19735)
职业(10405)
(8800)
经济(8800)
技术(7875)
技术教育(6797)
职业技术(6797)
职业技术教育(6797)
高等(4903)
大学(4774)
成人(4644)
成人教育(4644)
学报(4426)
高等教育(4358)
(4261)
论坛(4261)
科学(3977)
(3902)
发展(3603)
(3603)
职教(3565)
比较(3328)
(3265)
(2832)
教研(2811)
高教(2811)
管理(2780)
学学(2542)
共检索到76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汉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百年前的生活教育相比,近十年来的生活道德教育可以视为在更高的历史阶段中国教育的又一次自我确认和选择,其意义当然也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具有更大程度的解放思想、尊重现实、启示未来、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价值。生活道德教育的未来在于文化自觉和重建社会,二者关系密切,不仅从根本上关系到生活道德教育的前途,而且也是中国社会转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济良  
我国道德教育的效率低、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人性基础 ,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 ,失去了主体对象 ,过于意识形态化。因此 ,改革道德教育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 ,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改革传统非此即彼的道德教育方法 ,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立足于道德教育自身任务的完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康钊  
生活世界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意义的,为道德教育所必需。原初的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但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教育偏离发展轨道而逐渐脱离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道德教育的真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注重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洪雷  王青  
目前,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不断受到人们的抨击。在这个问题上,杜威与康德作为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思想体系尽管各不相同,但在对道德教育方式的理解上却不乏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以此二者的观点为基础对学校道德教育现状作简要分析,以求从中获得对道德教育方式新的理解。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冯涛  陆根书  
认为学术道德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一个培养研究生在未来学术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和自主判断的态度和能力的建设过程。指出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泛滥导致研究生学术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日益蔓延,在学术道德教育者和研究生"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下,学术道德知识和学术实践的割裂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低效化。提出通过学术道德实践主体的回归,在主体间统一性和同一性关系下,完成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共同建设的转向,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洁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同样如此。生活世界是人存在的基本事实,其基本属性是实践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根据,也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整体性、实践性、生成性是生活世界道德的主要特征。“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要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的学习应当是生活的、实践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为知识的、思想的;道德教育要培养的是不断去生成新的道德世界,并不断自我超越的生成性的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斌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大力倡导生活教育和不断加强人文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现途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与困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占魁  
从源头上讲,意识形态源自于某个重要人物的个人观念,但是,一旦获得公开表达与官方传播,它就会发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并最终取得众多社会成员的赞同与接受。由此,意识形态在实现其从"个人观念"到"集体信念"身份转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其在众多社会舆论中的宰制地位。问题是,教育过程不同于政治宣传。然而,当意识形态以"共同价值"或者"公共善"的面貌取得其在学校中强制推行的合法地位时,其拒绝接受讨论、检证与批判的独断性与排他性,往往会使这种以理论或者知识形式出场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蜕变为一种强制性的灌输过程,进而彻底消解了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现代社会受科学世界的宰制和技术理性的支配 ,使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的底蕴。主体道德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 ,从而与生活具有了内在的联系。主体道德教育的生活特性 ,使它必须保持可能生活与日常生活间的必要张力 ,以日常生活为根 ,不断地创造一种可能的生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永久  
现代教育学的危机,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它还不够科学的问题,而在于其把自身确立为教育学的唯一形式。学校教育就长期被这种教育学所控制,并因此而排斥其他形式的教育学。而这一切,又都根植于现代教育教学与个人魅力、共享知识和共同体情境的剥离之中。但现代教育学依然不能阻挡其他形式的教育学发声,现代社会也不单纯只有这一种教育学。对现代教育而言,迫切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这几种并存的教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将教育情境更加教育学化,而不是使教育学更多地成为个人的知识压力,完全可以为生活世界中的民间教育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制度空间。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命运都将因此而重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淑燕  赵继伦  
情感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智力发育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以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及生活幸福为目的教育活动。要实现这一价值,情感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本文在分析情感教育为何要回归生活世界和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回归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胜军  
依据对"生活世界"真实内涵的解析,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可以在"观念"和"实体"两个层面,通过如下三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转变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实现职业教育理念回归"生活世界";二是突显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实现职业教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三是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建伟  
生活是教育之根和本。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有其深刻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根源。从这个根源出发,我们可以探寻到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那就是从知识教育回归文化教育、再从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的途径。教育不仅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从而重新找回生活之根和本,而且还要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从而引领现实的生活。理想的教育即理想的生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郭华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下教学论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主张的诉求及其所带来的种种难题与困境。本文提出,要想切实解决中国的教学问题,不能依赖于教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来实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樊杰  
教养性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天远未被充分认识;这种重要性不仅仅是源于教育传递人类、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更是直接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国民人格发展的需要,是越来越多地置身于被掏空了传统价值的虚无境地之中的国民精神发展的需要。提出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意在回应时代与民族发展的深层需要,切实地寻求当下教育精神的合理建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