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67)
2023(6507)
2022(5345)
2021(5208)
2020(3978)
2019(8909)
2018(8824)
2017(15076)
2016(8983)
2015(9803)
2014(9401)
2013(8061)
2012(6983)
2011(6413)
2010(6550)
2009(5709)
2008(4964)
2007(4311)
2006(3793)
2005(3272)
作者
(18938)
(15742)
(15445)
(14879)
(9821)
(7437)
(7217)
(6180)
(5945)
(5566)
(5251)
(5059)
(5029)
(4928)
(4719)
(4675)
(4660)
(4619)
(4611)
(4343)
(3849)
(3817)
(3635)
(3634)
(3562)
(3487)
(3457)
(3386)
(3187)
(3179)
学科
教育(19661)
管理(19306)
(18743)
经济(18711)
(16105)
(13491)
企业(13491)
中国(13246)
理论(8493)
(7322)
教学(7157)
方法(6690)
(6591)
(6076)
业经(5686)
(5390)
数学(5292)
数学方法(5161)
技术(4980)
发展(4880)
(4758)
(4734)
贸易(4731)
(4617)
农业(4590)
(4075)
(3975)
财务(3965)
财务管理(3959)
研究(3864)
机构
大学(104002)
学院(101916)
研究(35061)
管理(32726)
(31618)
经济(30714)
教育(29699)
理学(28595)
理学院(28168)
管理学(27523)
管理学院(27283)
(25644)
师范(25553)
(22467)
师范大学(21037)
科学(19496)
中国(19155)
职业(16362)
(15906)
(15678)
(15655)
技术(15583)
中心(15334)
北京(14597)
研究所(14270)
(12970)
(12761)
财经(12599)
(11514)
教育学(11505)
基金
项目(68065)
研究(60693)
科学(56186)
基金(45617)
(37903)
国家(37406)
教育(36933)
社会(36471)
社会科(34232)
社会科学(34227)
科学基金(32365)
(28601)
编号(28365)
(26073)
成果(25310)
基金项目(23120)
课题(22686)
(20282)
自然(18034)
规划(17732)
自然科(17643)
自然科学(17640)
项目编号(17322)
自然科学基金(17288)
重点(16981)
资助(16925)
(16738)
(16378)
(16360)
教育部(15662)
期刊
教育(51122)
研究(40747)
(34509)
经济(34509)
中国(28064)
职业(13114)
技术(12854)
(12071)
学报(11250)
管理(11128)
科学(10803)
大学(10192)
(10122)
技术教育(8519)
职业技术(8519)
职业技术教育(8519)
学学(7706)
业经(7615)
农业(7355)
(6492)
(6480)
论坛(6480)
经济研究(6056)
(5777)
金融(5777)
财经(5776)
高等(5644)
成人(5605)
成人教育(5605)
发展(5290)
共检索到155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茂江  
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悄然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也为今天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升学校办学的积淀,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提出了"热爱生活,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教育和生活的关联是一个关乎教育观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我们对教育与生活关联的中心理解是:学校教育是生活。以此核心理念为指导,我们进行了系列化的教育探索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进  柳海民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熊和平  
在应试文化浸染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知识与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二元论关系。知识是身体的主人,身体为知识服务。身体之所以被关怀,是因为身体是求知(革命)的本钱,可以带来让人满意的求知效益。身体与生活美学无关,甚至与教育伦理学无关,只与哲学认识论密切相关。这是学校教育的沉疴。用自传的方法探讨知识、身体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意味着通过笔者三十多年学校教育中的身体叙事,揭示身体是如何被规训为知识的奴仆,以及由此产生的"我"与学校的冲突与妥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项贤明  
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是"真包含于"的关系,即"学校教育"真包含于"生活教育"。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另外一对概念,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中都同时存在着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在人的次级社会化和引导人进入科学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高效的促进作用。混淆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割裂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之间的联系,是当今人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教育产生于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具有源于生活的品质,但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又具有高于生活的品质。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学校教育不同于一般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环境等基本要素更加凸显。审视近代以来的教育思潮,应以"扬弃"的态度与方式对待传统教育及其思想,发挥教育特有的作用,平衡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注重传承与创新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规定的教育学意义。遵循并顺应这一本质属性及其教育学意义,是发展学校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龚孝华  
当下学校教育评价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评价的价值基础,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重建教育评价的价值基础,即从“生活—需要”论到“生存—需要”论。以“生存—需要”论为价值基础的教育评价,体现了当代价值哲学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可以解决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晓杰  
一、功能与效应 “教育干什么”是教育功能问题,但它又包含着三个层面的问题:“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实际干了什么”。由于没有区分三个层面的问题,人们常将功能、价值、作用、用途、效应或目的、目标并用,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笔者认为上述三个问题是不同的,应该区分开来。“教育应该干什么”是指对教育的价值追求,体现为教育目的、目标或期望,这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诉诸规范或理想;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杜亮  李卉萌  王伟剑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和梳理当前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学校教育对农村学生以及农村社会的意义的三种不同解读:文化传承,文化传播,重要的文化生产场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农村学校借助农村教师和本土化课程稳固了农村社会,传承了农村特有文化。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农村教育构成现代化国家建构进程的一部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赋权。从文化生产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农村学生中的文化生产与社会再生产、"阶层突破"之间的内在关联。要把握当前农村教育与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应当进一步认识学校教育作为物理空间、物质空间和话语空间在农村的复杂性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存在着诸如"物化观"、"同化观"、"福利观"等主要问题,未能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解释学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就是城乡两类群体的对话,从而实现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具有关系性、平等性、批判反思性、互惠性与情感性等特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教育融合的实现需要学校文化的创设、学校规范的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变革。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与学校教育系统作为文化生态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只有相互作用产生合力,才能产生增力效果。从系统耦合理论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面临着文化主体耦合度不高的现状,学校教育体系之间存在非直接耦合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的内容耦合适应性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系统未产生耦合效应等问题。可通过构建"多主体"场力耦合、注重课程建设与评价改革的方法耦合、加强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时序耦合以及完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区域耦合等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和震  张格然  
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描述我国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情况与教育成果;既从纵向的角度呈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也从横向的角度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进行比较。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胡迪雅  李雪婷  仲丹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战略为文化传承与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以创造和创新的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提高文化传承的水平与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基于“两创”视角,非遗教育面临文化选择标准模糊、创造创新方式不明、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创新型专业师资匮乏和数字化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其优化路径主要包括:以学术研究、团队合作和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等方式明确“两创”非遗教育的文化选择标准;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评价细则制订等方面纳入“两创”维度以优化“两创”非遗教育的教学设计;通过打造核心课程与示范课程、开发在线课程和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来提升“两创”非遗教育的课程建设能力;通过师范教育改革、地方与校本师资培训和非遗传承人申请教师资格等加强“两创”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两创”非遗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光陆  
目前由于缺乏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教育融合的本体研究,导致诸多学校教育融合的方法相互矛盾,甚至阻碍了真正的融合;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是一种对话,其目的在于共同发展,前提在于批判反思,过程需要情感投入;解释学视角下的学校教育融合可有效促进融合参与者认知的共同发展、身份与社会关系的重建以及教化的提升。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和震  张格然  
根据已有的统计数据,描述我国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情况与教育成果。既从纵向的角度呈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也从横向的角度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进行比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光陆  
真正的学校教育融合需要超越"物理性"的融合,走向心理与文化的融合,需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具有复杂的层级体系,既包括对自己社会角色及其归属的认识,又包括对他人的交际方式、生活与学习方式、价值观以及语言等的认识。随迁子女的身份认同需要构建平等的交际环境、发挥"关键他人"的作用和实现城乡文化的对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