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1)
- 2023(12230)
- 2022(10173)
- 2021(9489)
- 2020(7746)
- 2019(17918)
- 2018(17887)
- 2017(34638)
- 2016(18938)
- 2015(21318)
- 2014(21464)
- 2013(20882)
- 2012(18794)
- 2011(16746)
- 2010(16544)
- 2009(14761)
- 2008(14163)
- 2007(12203)
- 2006(10693)
- 2005(9278)
- 学科
- 济(75221)
- 经济(75134)
- 管理(51989)
- 业(49408)
- 企(40326)
- 企业(40326)
- 方法(33196)
- 数学(28504)
- 数学方法(28180)
- 农(21424)
- 中国(20840)
- 地方(18348)
- 业经(17916)
- 学(17223)
- 财(16475)
- 农业(14492)
- 贸(12601)
- 贸易(12590)
- 理论(12517)
- 和(12281)
- 环境(12271)
- 易(12146)
- 制(11949)
- 技术(11599)
- 务(10559)
- 财务(10492)
- 财务管理(10476)
- 划(10440)
- 发(10271)
- 教育(10217)
- 机构
- 大学(264334)
- 学院(262526)
- 管理(105859)
- 济(99677)
- 经济(97355)
- 理学(92369)
- 理学院(91286)
- 管理学(89595)
- 管理学院(89137)
- 研究(88197)
- 中国(62805)
- 科学(57414)
- 京(57024)
- 所(43683)
- 财(43343)
- 农(42253)
- 业大(40883)
- 研究所(40285)
- 中心(39238)
- 江(37088)
- 范(36829)
- 师范(36520)
- 北京(35827)
- 财经(35658)
- 农业(32948)
- 院(32700)
- 经(32428)
- 州(30784)
- 师范大学(29844)
- 经济学(28941)
- 基金
- 项目(188672)
- 科学(148409)
- 研究(137267)
- 基金(136598)
- 家(119536)
- 国家(118567)
- 科学基金(102012)
- 社会(85575)
- 社会科(81009)
- 社会科学(80989)
- 基金项目(74043)
- 省(73480)
- 自然(67423)
- 自然科(65800)
- 自然科学(65784)
- 自然科学基金(64555)
- 划(62318)
- 教育(61934)
- 编号(56448)
- 资助(54751)
- 成果(44919)
- 重点(42009)
- 部(40437)
- 发(40239)
- 创(38825)
- 课题(38429)
- 创新(36173)
- 科研(35862)
- 国家社会(34813)
- 大学(34592)
共检索到3706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艳 柴彦威
中国城市的郊区化不仅重塑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还推动了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活活动空间的转变。生活活动空间的郊区化成为继人口、工业、商业及办公业等郊区化浪潮之后,郊区化发展的新趋势。面对郊区化所伴随的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等新问题,亟待引入行为研究方法,从个体生活活动空间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城市郊区化的过程,并反思目前郊区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组织及发展模式的弊端。本文以生活活动空间为切入点,将地理学与社会学相结合,提出了新的郊区化研究视角、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与方法,试图基于完整的个体生活经历,对以往单一要素的郊区化研究进行整合,并借助GIS进行可视化的地理叙事方法,为开展生活活动空间的郊区化研究提供有效途径;这不仅对于郊区化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空间研究框架。
关键词:
郊区化 生活空间 活动空间 郊区生活方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瑞华 冯健
行为转向与社会转向下个体行为模式分析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微观视角,然而以往研究关注行为决策与空间的关系,忽视了空间对人心理与认知层面的反馈作用。“神经转向”强调了人的心智与空间的关系,运用神经机制探究人的感知、情感、行为与空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在神经转向的背景下,结合行为主义研究范式,构建“认知—决策—反馈”的“人—行为—空间”闭环分析框架,在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人脑的环境感知、经验学习、综合决策能力在重构认知与重塑偏好中的作用,并进一步从行为主体、空间行为的角度分析“空间—人”反馈过程。论文以北京市望京地区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和活动日志分析方法对典型案例日常活动进行解读,结果表明,该框架能较好地解释个体短期行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空间图谱、空间偏好和行为决策在个体与空间互动中的中间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春花 李雪铭 张馨
文章通过对比1983,1993,2002年大连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布,分析了城市居住空间扩散的演化;从定量和定性2个方面探讨了城市居住郊区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揭示了大连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建设的效应及居住郊区化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居住区 空间扩散 郊区化 大连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文 魏海涛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 ,对郊区化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城市发展的过程。从已有的郊区化理论成果出发 ,以市场经济为背景提出了郊区化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了郊区化的市场和制度改革驱动机制 ;郊区化的过程 ;城市郊区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
城市 郊区化 机制 效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许晓霞 柴彦威 颜亚宁
文章针对中国大城市周边涌现的巨型居住社区现象,基于居民日常活动和出行调研数据,利用GIS软件对巨型社区居民出行的时空路径和活动分布进行刻画,总结出郊区巨型社区居民的工作、购物、休闲活动空间特征和整体活动空间模式,探讨这种独特的郊区物质空间对居民行为空间的影响;并通过郊区巨型社区与内城、郊区普通社区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意义,剖析巨型社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巨型社区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郊区巨型社区 行为模式 活动空间 北京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雯蕊 柴彦威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利用2012年北京市活动出行调查数据,选取居住在北京郊区且在上地地区(郊区)工作的203个就业者样本,从非汇总角度对该群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揭示郊区就业者日常活动的时空需求。研究结果发现,郊区就业者在休息日的活动呈现较强的时间碎片化与空间分散性特征;郊区就业者对中心城区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很大一部分休闲购物活动需要前往中心城区发生,同时郊区大型商业设施也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郊区就业者,郊区功能趋向复合化;郊区就业空间职能较为单一,公共和商业设施供给不足,利用率较低,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雯蕊 柴彦威
个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衡量社会服务、公共资源配置的新维度。基于个体行为分析郊区就业者日常生活时空间特征,有利于透视郊区就业者的空间需求以及就业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利用2012年北京市活动出行调查数据,选取居住在北京郊区且在上地地区(郊区)工作的203个就业者样本,从非汇总角度对该群体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进行描述分析,揭示郊区就业者日常活动的时空需求。研究结果发现,郊区就业者在休息日的活动呈现较强的时间碎片化与空间分散性特征;郊区就业者对中心城区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长岐,甘国辉,李晓江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近年来北京市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以北京市中心区和近郊区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四普和五普数据,分析了人口分布现状和变化特征及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变化。由此提出,北京市的人口郊区化与居住用地的空间扩展过程是一种互动的效应关系。
关键词:
郊区化 居住用地 空间扩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龙茂乾 孟晓晨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表明,城市人口增长和交通改善等因素都会导致城市的空间扩张,但其作用的机理不同。结合中国的情况,将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因素分为城镇化和郊区化2个市场化动力,二者都会推动城市空间扩张,导致城市边界向外延伸。历年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结果都表明,在中国城市空间扩张进程中,城镇化动力和郊区化动力都在起作用,城镇化动力占主导地位,与此同时,郊区化动力也有增强的趋势。人口增长和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空间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的推动力远大于阻力。作为城市空间扩张速度变化的分水岭以及市场作用下收入水平显著性改变的分界点,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对于中国城市空间扩张进程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方兵 吴瑞君
上海市人口郊区化和产业郊区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之间缺少有效地协调机制,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相对滞后,造成郊区新城人户分离、产城分离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对社会、经济、政策等相关因素的分析,鉴于郊区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导入功能将进一步增强,郊区人口还将持续增加,从人口郊区化与产业郊区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赵俊芳
作为城市郊区化的有机构成与自然延展,大学郊区化一方面提升了郊区的文化品位,推进了郊区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亦导致城市文化生态发生剧烈的变动,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文化资本的削弱、大学与原城市社区生活的疏离、城郊社区均质化、城郊空间"公共性"的缺失等方面。为此,我们应从大学与城市社区互动的研究视角,重新估价大学郊区化对城市文化构建的影响,处理好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使现代大学建设与现代城市文化发展达至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大学郊区化 城市文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石忆邵
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互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的方法,针对郊区化的认识误区、城市扩张模式的用地绩效、郊区化能否减弱中心城区的高强度集聚、适度郊区化的度量等学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谢守红 宁越敏
利用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广州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广州一直处于城市化和郊区化并存的阶段,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使都市区的总人口急剧增加;另一方面,从1990年起中心城区的人口出现较明显的郊区化现象。但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人口郊区化进程显得较为迟缓,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限制、行政区划的制约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人口分布 郊区化 广州市 北京市 上海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