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1)
- 2023(1580)
- 2022(1117)
- 2021(1163)
- 2020(727)
- 2019(1577)
- 2018(1292)
- 2017(2313)
- 2016(1216)
- 2015(1217)
- 2014(1175)
- 2013(1124)
- 2012(973)
- 2011(871)
- 2010(856)
- 2009(770)
- 2008(793)
- 2007(743)
- 2006(567)
- 2005(485)
- 学科
- 济(3623)
- 经济(3606)
- 管理(2589)
- 业(2242)
- 中国(2118)
- 农(1944)
- 企(1475)
- 企业(1475)
- 教育(1435)
- 方法(1416)
- 农业(1335)
- 业经(1184)
- 数学(1183)
- 数学方法(1153)
- 人口(1130)
- 理论(1097)
- 学(924)
- 工作(898)
- 融(875)
- 金融(875)
- 制(798)
- 银(786)
- 银行(786)
- 财(762)
- 行(757)
- 发(741)
- 问题(720)
- 社会(694)
- 发展(690)
- 展(689)
- 机构
- 大学(18368)
- 学院(17237)
- 研究(6363)
- 济(6160)
- 管理(6000)
- 经济(5984)
- 理学(5452)
- 理学院(5288)
- 管理学(5122)
- 管理学院(5077)
- 范(4443)
- 师范(4426)
- 中国(4140)
- 京(3923)
- 师范大学(3864)
- 教育(3666)
- 科学(3474)
- 中心(2952)
- 财(2905)
- 所(2724)
- 研究所(2538)
- 北京(2537)
- 财经(2421)
- 经(2284)
- 院(2263)
- 江(2232)
- 研究中心(2150)
- 经济学(2142)
- 社会(2092)
- 财经大学(1927)
共检索到24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秋霞 王毅杰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生活情境 社会认同 建构逻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泽斌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切己的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双向敞开、建构与生产的过程。流动儿童实践空间的准入,是表层同质性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性认同。流动儿童精神空间的建构,是深层异质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蕴含着三个方面的反思性自我认知。实践空间的精神化与精神空间的实践化,作为流动儿童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互动机制,再生产着流动儿童的亚文化生态,建构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空间区隔,寓指着流动儿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文化认同 空间逻辑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丁百仁
与以往教育再生产研究强调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不同,本文将视野转向学校之外,关注维持和再生产不平等的重要校外形式——假期活动安排。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以家庭的双重逻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不同身份儿童的假期活动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不同户籍儿童的假期活动安排差异显著,流动儿童假期活动参与质量明显逊色于城市儿童;家庭的结构逻辑和文化逻辑均会影响儿童假期活动参与质量,流动儿童家庭的双重逻辑分布劣势导致了其假期活动安排相对不利,并且结构逻辑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据此认为,应改善流动儿童家庭发展能力,以遏制校外劣势加剧校内不平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杜尚荣 刘芳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活迷失与精神空虚等现象,这决定了重构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势在必行。乡村教师在引导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多重责任,主要涉及教育性、道德性、公共性、监护性和创造性等责任向度。乡村教师引领留守儿童重构精神生活的责任实现,需要增强精神价值自觉的责任认知,培植心理呵护自爱的责任情感,形塑个人道德自律的责任意识,强化个体教育自省的责任行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史能兴
社会融入的实质是身份认同的过程,身份认同是个体找寻文化群体并获取归属感的过程。基于身份认同的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存在经济身份认同、制度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三大困境。可通过重构认同观念,确立多元身份观;优化认同结构,提升跨文化适应力;深化认同目标,建构本真性理想确立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境的自我突破策略;通过社会制度支持以消除群体边界;社会文化支持以澄清社会价值;社会结构支持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形成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外部支持策略。
关键词:
身份认同 少数民族流动儿童 社会融入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晓燕
中国的儿童福利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与实践紧密关联、由多学科参与的研究领域。作为历史性社会行动领域的儿童福利包含制度实践、政策行动、观念文化三个维度,主要关注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变迁、当代建构和制度环境中的儿童福利实践,由发达国家的社会背景、政策经验和国际社会政策学术脉络、中国国内社会现实和政策语境共同塑造的儿童照顾、儿童保护、儿童贫困三个主要方向的学术议题,以及儿童福利的制度构建和服务落地相关的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研究者需要对该领域的学术活动同国际和本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及相关政策语境之间的联系具备自反性的认识,在此种学术自反性的基础上积极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和学术脉络进行对话,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并推进基础理论研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童辉杰 程萌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学校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学校适应量表,对北京市三所小学的91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其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女生好于男生、高年龄组好于低年龄组、公立学校好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及其各个因子与学校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认同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学校适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城市适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张盼 Gening Jin
为探究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对其文化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问卷和流动儿童文化适应问卷,对北京市695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使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儿童的性别、其所在学校种类(公立、私立)、是否在移入地出生都在不同维度上和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文化适应有显著相关。(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与文化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3)社会认同对文化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自我否定这一维度对文化适应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文化适应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解佳 阳棪昌 何轩 许威
数字时代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数字游民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群体。在主流的叙事中,数字游民从事远程工作,选择逃离拥挤的城市与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在风景优美的异乡达成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因而成为令人羡慕的群体。现有研究大多围绕数字游民的概念、工作与生活方式、社群特征等方面展开,尚未揭示数字游民流动的动力究竟源于何处以及他们究竟试图构建怎样的生活。文章基于对数字游民的访谈,并参与数字游民的社区,揭示了数字游民的流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舒适的地方与自在的节奏是数字游民流动的空间与时间诉求,策展式流动中的多样体验则是他们践行理想生活的方式。实践着“液态生活”的数字游民摆脱了逼仄的生存空间、打破了机械的时间安排,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社区。由于主动放弃确定性的生活,数字游民因而发展出自律、精神提升等自我技术,并且积极寻求社区的支持,建立了一种体验主义的物质观。数字游民的生活实践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机械化的抵抗,旨在重建有机的、平衡的生活节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彭飞霞 张家军
从“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我国职业教育需逐步探索形成高社会认同的可行路径。社会认同理论指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需经历分类界定“我是谁”,科学比较把握“我有何不同”,积极区分指向“我如何成为更好的我”三段发展历程,内蕴着从职业教育内群体深化认知、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内外群比较中厚植情感、再到职业教育独有特征外显为社会共知后群体心理归属形成的发展脉络,形成了“内群特色凝聚为核的认知认同形成,内外群交互互促为轴的情感认同深化,外部文化符号形成为引的行为认同呈现”的内生发展逻辑,具有“主动‘知己’—开放‘知彼’—优化‘整合’”的行动隐喻。遵循内生逻辑,建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支持机制,在层次机制上要重点关注微观层次的职业教育特色形塑,从内部寻找发展动力;在形式机制上要重点选用综合式的监督—服务式,加强与社会互动的机制建设;在功能机制上要重点运用激励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社会文化符号形成。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社会认同 内生逻辑 支持机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谢超香 秦榕 刘振芳
发展超常儿童教育是美国支持卓越人才培养,保障超常儿童群体禀赋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的三重逻辑路向包括满足超常儿童差异化发展需要的育人逻辑,回应国际竞争对特殊人才供给需求的历史逻辑,维护教育与社会公平发展要求的社会逻辑。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表征为教育体系一体化、教育实践专业化和培养方式多样化等。美国完善超常儿童教育政策,构建超常儿童教育制度体系;确保超常儿童教师专业化发展,维持具有胜任力的教师队伍;拓展学校资优课程内容,满足超常儿童个性化发展;汇聚超常儿童教育机构力量,形成协同的社会支持体系等实践路径,对我国制定系统的超常儿童教育政策、设置多样的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建构多元的支持体系,保障超常儿童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发展,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全面保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关键词:
美国 超常儿童教育 逻辑路向 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邱剑 安芹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方晓义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吉林
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的构建从发现弊端开始,为寻求教育现实问题的答案,探究儿童怎么学习作、学阅读、学数学。探索出儿童习作: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与生活相通,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儿童阅读:让艺术走进课堂,美的情境给学习带来愉悦;儿童学习数学的三点主张。进而从儿童心理倾向,揭示出儿童主动学习的四大基本原理并提出操作策略,以及为儿童快乐高效学习,营造最佳学习环境的要则。将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地应用于当代儿童教育,将"真、美、情、思"列为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揭开儿童学习秘密,把
关键词:
儿童 情境学习 情境学习范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