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51)
2023(4922)
2022(4295)
2021(3916)
2020(3284)
2019(7234)
2018(7026)
2017(12961)
2016(7290)
2015(8057)
2014(7962)
2013(7772)
2012(7038)
2011(6248)
2010(6409)
2009(5528)
2008(5541)
2007(4733)
2006(4248)
2005(3640)
作者
(23586)
(19793)
(19668)
(18585)
(12334)
(9638)
(8947)
(7694)
(7517)
(6941)
(6799)
(6701)
(6281)
(6279)
(6234)
(6100)
(6033)
(5826)
(5772)
(5642)
(4943)
(4826)
(4804)
(4448)
(4405)
(4400)
(4267)
(4253)
(3982)
(3953)
学科
(26608)
经济(26583)
管理(15746)
(14236)
方法(13612)
数学(12232)
数学方法(11903)
(10862)
企业(10862)
(9071)
(6776)
中国(6195)
地方(5461)
(5115)
环境(4799)
业经(4762)
农业(4593)
理论(4543)
(3919)
(3799)
(3743)
(3668)
税收(3569)
(3534)
(3450)
贸易(3448)
技术(3392)
(3296)
(3245)
(3223)
机构
大学(104303)
学院(102770)
研究(38222)
管理(35561)
(34840)
经济(33749)
理学(31082)
理学院(30536)
管理学(29475)
管理学院(29309)
科学(28058)
中国(27094)
(23539)
(22976)
业大(20513)
(20101)
研究所(18791)
农业(18470)
中心(17611)
(15892)
(15390)
师范(15138)
(14854)
(14799)
北京(14414)
农业大学(12839)
技术(12763)
(12716)
(12624)
师范大学(12566)
基金
项目(76533)
科学(59945)
基金(56300)
(52151)
国家(51808)
研究(48581)
科学基金(43743)
自然(31726)
自然科(31037)
自然科学(31027)
基金项目(30493)
自然科学基金(30435)
(30137)
社会(29736)
社会科(28343)
社会科学(28333)
(27034)
资助(23161)
教育(23011)
重点(18036)
编号(18005)
计划(17007)
(15910)
(15901)
科研(15538)
(15106)
科技(14926)
创新(14209)
成果(13886)
大学(13664)
期刊
(34729)
经济(34729)
研究(27873)
学报(22484)
中国(20393)
科学(19714)
(18887)
大学(16252)
学学(15544)
农业(13122)
管理(12589)
教育(10776)
(10530)
技术(9591)
(7189)
统计(7107)
资源(7060)
业大(6890)
(6426)
(6311)
科技(5989)
农业大学(5633)
决策(5628)
经济研究(5409)
(5297)
财经(5200)
图书(5069)
林业(5039)
城市(4810)
技术经济(4804)
共检索到145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方榕  
针对当代中国新城街道被机动交通所主导、人行需求被忽视、街道生活消失,甚至出现难以建构宜人的街道环境的问题,认为规划和构建生活性街道是必要而迫切的。认为生活性街道的街道形态往往源于使用者自下而上的改造,而现有规划方法中对此少有相关的认识和描述。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通过对典型生活性街道活动的观察,阐述了其运行方式,揭示了街道生活所依托的关键空间形态要素特征,提出了生活性街道的规划设计方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桐庆  朱喜钢  
在中西方城市空间中,街道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包含公共交往与通道功能,是城市不同职能空间的过渡、缓冲区域。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城市街道空间面临环境质量低下、机动车泛滥、缺乏安全感甚至是名存实亡的严峻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城市发展经验的学习比较,认为道路建设标准单一,机械城市主义思想、经济利益驱动、城市人口、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以及虚拟网络的冲击是街道空间衰落的主要原因,并引入人性化道路标准和共享街道的理念,探索解决我国城市道路现状问题,建设良好街道空间的途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巧玲  王凌  
现代城市中,由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部分,这部分污染空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街道及其两边高楼组成的街道峡谷中。论文探讨了在污染源一定的情况下,街道的几何结构、街谷外部环境即周围建筑布置和植被与街道峡谷中污染浓度变化的关系,得出合理的街道几何结构理论,并尝试提出理想状态下的城市街道布置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涂健  
城市街道作为一个城市中常见的元素,是城市中公共空间、交通空间和许多社会功能的综合体。本文通过对城市街道在城市空间中的特性进行界定,分析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所包含的静态构成要素和动态构成要素。并且针对城市街道与沿街建筑的视觉关系、城市街道的活力营造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优化措施和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晓青  赵淑红  王竹  
街道景观是城市意象体验的基本载体,也是规划和建设多种要素的结构体现。通过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系统的构成特点,在空间导控和营建工作两个方面提出思路策略和技术原则,探索适宜的街路界面塑造模式与特色。针对空间、要素两个方面的组成关系进行街路景观的系统解析;同时结合当前的工程实践操作,提出有效的控制与引导方法,建立街道景观建设的内部秩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秋梅  
认为当前国内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于人类生活品质的终极目标。论述了街道家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功能和相应的设计原则,指出以人为本是其设计的基本准则,阐述了国内街道家具的现状,并借鉴日本的经验展望国内街道家具的发展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昆澄  程世丹  李欣  
当前城市街道品质提升已成为城市工作的重点之一,街道品质定量分析日显重要,但目前国内外对街道品质的定量分析,还缺乏物质空间属性量化测度的规范标准。文章对反映街道品质的四个空间特征——街道形态、街道功能、城市交通、人行环境,设计4个一级品质指标,包含了24个二级品质指标层,并对其进行释义,进而对每个指标物质空间属性的量化测度进行说明,提出了计量操作标准。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爽  李玉芳  李芳  周丹娟  
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统筹安排、科学指导土地整治活动,在东陵区土地整治规划基础研究中,针对祝家街道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研究区主干道路辐射面积、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范围、最佳耕作半径及地形坡度等因素进行空间分析,定量分析这4个因素对居民点布局的影响。结合基本农田和河流水面要素的叠加分析,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为整体拆迁区、保留发展区和优先发展区,并指明了17个行政村的整治规划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涛  史正涛  刘志国  
对昆明市2008年1、3、4、5、7和9月份6次采集的街道灰尘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街道灰尘粒度主要呈三峰特征,第一众数为65~125μm,第二众数为3~15μm,第三众数为0.15~0.3μm,平均粒径范围在39.91~255.85μm,平均值为87.1μm,旱季(90.6μm)大于雨季(83.7μm);粒度分布以正偏度为主,峰态为中等到偏窄且不对称,分选很差;与现代粉尘源区尘暴降尘的粒度分布模式高度相似,街道灰尘沉积是大气环流对远近不同距离粗细颗粒物的混合搬运的结果,应是风积作用的继续;灰尘细粒含量较高,≤100μm的颗粒平均为63.5%,在适当的大气动力条件下,昆明市街道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雪松  蒋献佳  程鹏  
基于街道尺度结构特征构建人口与建设用地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冷热点分析和耦合度模型,分析2000-2015年武汉市人地时空分异和耦合关系,识别人地静态与动态耦合的组合特征和类型。研究发现:武汉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分布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模式,人地静态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以高度耦合为主;武汉市街道尺度人地动态耦合度显著低于静态耦合度,整体以静态高度耦合-动态中度耦合类型为主,部分静态耦合度较高的街道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高水平动态耦合,人口变化率快于建设用地变化率以及人口老龄化是人地失调的主要原因,应致力于建设用地的存量盘活和以人为本的结构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定;社区生活圈Ⅱ是在居民出行能力制约下形成的,其中的设施主要面向本社区提供服务;社区生活圈Ⅲ是共享性的圈层,是多个社区生活圈之间重叠的部分。研究以北京市清河街道18个社区为案例,采用个体居民GPS数据,界定社区生活圈的时空范围,并通过社区生活圈内的"集中度"和"共享度"的计算,对案例社区进行社区生活圈层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实际划分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吻合。最后,研究提出了基于社区生活圈体系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落地提供了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道胜  柴彦威  
在城市社区规划中,通常将社区视作各自独立的空间单元。这一方面导致对社区的内部空间结构缺乏考虑;另一方面,因为较少考虑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联,而容易出现区域协调较差、效率低下、重复配置、过度建设等问题。社区生活圈空间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从居民行为出发,重新理解社区的微观结构,有助于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中解决空间落地问题。研究采用"提出假设—实证验证"的方法,首先基于城市社区的"自足性"、"共享性"概念以及居民出行能力制约等因素,从理论上提出社区生活圈体系的三圈层结构:社区生活圈Ⅰ是自足性的圈层,以社区物理边界划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广君  朱超  
"绿街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新常态时期下提出的一个关于现行道路系统整改的概念,它是以小汽车为主导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下城市街道的一场革命。论文选取集中体现交通冲突的城市中心区为基本单位,以中心区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为视角,通过交通方式的改变总结出道路系统从1.0阶段到4.0阶段的演变过程,进而论述道路系统4.0——"绿街系统"的构成及元素组合模式。旨在打造更具人气、生态、健康、快捷并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与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金广君  朱超  
"绿街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新常态时期下提出的一个关于现行道路系统整改的概念,它是以小汽车为主导向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下城市街道的一场革命。论文选取集中体现交通冲突的城市中心区为基本单位,以中心区街道的空间形态特征为视角,通过交通方式的改变总结出道路系统从1.0阶段到4.0阶段的演变过程,进而论述道路系统4.0——"绿街系统"的构成及元素组合模式。旨在打造更具人气、生态、健康、快捷并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骨架与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