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01)
- 2023(11905)
- 2022(9932)
- 2021(9319)
- 2020(7885)
- 2019(18206)
- 2018(18149)
- 2017(33112)
- 2016(18860)
- 2015(21593)
- 2014(21374)
- 2013(20418)
- 2012(18937)
- 2011(17180)
- 2010(17699)
- 2009(16109)
- 2008(16055)
- 2007(14961)
- 2006(12918)
- 2005(11497)
- 学科
- 济(66217)
- 经济(66163)
- 管理(51617)
- 业(51370)
- 企(43087)
- 企业(43087)
- 方法(30898)
- 数学(26586)
- 数学方法(26277)
- 中国(23690)
- 教育(21825)
- 农(19473)
- 技术(19291)
- 财(16519)
- 学(16427)
- 业经(15949)
- 理论(15875)
- 地方(13274)
- 农业(12773)
- 贸(12773)
- 贸易(12766)
- 制(12542)
- 技术管理(12474)
- 易(12367)
- 教学(11304)
- 和(10879)
- 银(10677)
- 银行(10633)
- 行(10136)
- 务(9999)
- 机构
- 大学(263960)
- 学院(260845)
- 济(98043)
- 管理(96506)
- 经济(95685)
- 研究(89246)
- 理学(83192)
- 理学院(82147)
- 管理学(80661)
- 管理学院(80123)
- 中国(60892)
- 京(56845)
- 科学(55156)
- 所(45007)
- 财(44148)
- 农(43591)
- 范(43369)
- 师范(43012)
- 江(41668)
- 研究所(41198)
- 中心(40520)
- 业大(39309)
- 教育(36985)
- 北京(36361)
- 财经(35182)
- 师范大学(34780)
- 农业(34420)
- 技术(33239)
- 州(32756)
- 院(31841)
- 基金
- 项目(171758)
- 科学(135696)
- 研究(131345)
- 基金(119174)
- 家(103828)
- 国家(102794)
- 科学基金(87160)
- 社会(79750)
- 社会科(75313)
- 社会科学(75288)
- 省(71048)
- 教育(68108)
- 基金项目(63179)
- 划(61047)
- 编号(56072)
- 自然(54910)
- 自然科(53687)
- 自然科学(53671)
- 自然科学基金(52764)
- 成果(47606)
- 资助(47162)
- 课题(41896)
- 创(41001)
- 重点(40209)
- 发(38664)
- 部(38656)
- 创新(37404)
- 项目编号(34010)
- 年(33993)
- 教育部(33523)
- 期刊
- 济(105856)
- 经济(105856)
- 研究(81909)
- 教育(62067)
- 中国(61450)
- 学报(40325)
- 农(38649)
- 科学(37113)
- 管理(35354)
- 财(34975)
- 大学(31249)
- 技术(28421)
- 学学(27815)
- 农业(26159)
- 融(19805)
- 金融(19805)
- 业经(18036)
- 财经(17075)
- 经济研究(16812)
- 职业(16349)
- 业(15538)
- 经(14805)
- 科技(14255)
- 技术经济(13641)
- 问题(13523)
- 坛(13450)
- 论坛(13450)
- 图书(13298)
- 版(12441)
- 商业(11893)
共检索到391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邱峰 吴跃东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以其内容生成的高效性、多模态性、交互性和沉浸感体验,以及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智能性,正成为驱动教育理念、形态、模式、路径等全方位变革的“新引擎”,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本文聚焦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首先阐释了AIGC与教育创新的内涵,剖析了二者的多维契合点,并从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等视角诠释了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支撑、主体素养、伦理安全、生态培育、要素耦合”是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五大核心要素。结合国内外AIGC教育应用的最新进展,提炼了推动AIGC教育创新的实践启示,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
关键词:
AIGC 教育创新 核心要素 作用机理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三女牙 郝晓晗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教育者认识、改造教育世界的重要伙伴,有望助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新知识、新动能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阐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教育本质的新思考、人智协同的新图景、教育基础设施的新要求、教育伦理的新风险、教育公平的新鸿沟。最后,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的未来进路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
AIGC 教育大模型 人智协同 未来教育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邦奇
人工智能时代智慧课堂的探索已走向生态化发展与模式创新阶段。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变革、学生智慧培养正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生成机制及新的教学模式极为紧迫。本文梳理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生成的核心理念,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生成的体系框架,阐述了智慧生成的技术流程和技术应用三重境界,并构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生成性教学模式,可为智慧课堂的升级发展和深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启发。本研究对于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把握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生成发展规律和实现路径,开展面向新课程方案实施的智慧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慧课堂 智慧生成 生成性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肇立春
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和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特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明确培养模式。通过把握培养模式中的学制分段、课程体系、教师能力、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等部分核心要素,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加强对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肖鹏
文章基于“基础要素—服务方式—业务体系—伦理内核”的分析路径,指出生成式AI对公共文化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构文化资源体系、拓宽个性服务边界、赋能专业支持体系、再塑专业伦理内涵。进一步地,作者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条款的解读和国际图书馆界专业行动的分析,强调公共文化机构应当指导用户“批判性且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AI,并基于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促进这一技术应用的落地,争取打造创新示范案例,为构建具有包容性的数字时代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公共文化服务 负责任创新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宇楠 井润田 董梅
基于构型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及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变得越来越流行,然而对于商业模式如何产生及其创新过程还缺乏研究。本研究通过四个案例的比较研究,从复杂性理论出发,提出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核心要素构建的四种方式,即模仿、移植、塑造和探索。模仿和移植是对其他商业模式显性知识的学习,塑造和探索侧重于对环境等隐性知识的探究。对隐性知识的探究需要管理者拓展情境智慧和管理视野,并通过对外部信息和知识的搜集与积累突破认知局限。本研究发现企业增加新的核心要素是为了促进要素间及要素和外部环境的匹配,核心要素的不同构建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表现出不同发展路径。本研究对商业模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过程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并对企业创业、商业模式搭建和转型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汉卫
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志着智能技术出现革命性进展,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自反性”:认识论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和调节能力,人机关系上存在脱离控制的可能性、应用后果上的负面效应和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自反性的角度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创造了更多机遇,但也隐含着“去教育化、反教育化、伪教育化、非教育化”等风险和挑战。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应当坚持公共性原则、可控性原则、伦理优先原则、多重后果评估原则、共同行动原则。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自反性 若即若离 公共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王晴晴 王若昕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基本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文本生成能力,逐步接近通用人工智能。本研究对ChatGPT进行各项能力测评,发现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水平,但在创造力方面,ChatGPT没有明显的创造力倾向偏好。在教学能力方面,ChatGPT已经能够通过中国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部分。可以预测,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四方面应用潜能,有望成为教师准备教育资源的助手、学生开展自主自学的助手、课堂增强学习互动的助手、课外作业自动批改的助手。展望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形成多元协同的“师—生—机”关系;推进“人机融合”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重塑课程体系结构与学习科学研究;全面关注“智能鸿沟”以促进教育公平。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雯 李永智
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最大变量。调研发现,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政策、学术研究、行业发展和教育实践应用等维度发生转向。各国政府、相关组织相继出台政策,全球很多院校从禁止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转向指导性应用;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潜在风险;市场应用在教育类型、学科覆盖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长远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产业组织形态、用工模式、用工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重构人才培养目标、重塑教育形态、赋能科学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幻觉”问题,潜在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风险,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对教育公平的新挑战不容忽视。我国应以提高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作为应用前提,以跨学科、有组织的国产研发破解应用难点,以更严格的政策约束确保应用安全。同时,为避免造成新的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公平,应建立统一研发标准,降低应用成本,通过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最终实现全体师生共享普惠优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带来的发展红利。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数字化 国际趋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英华 刘宇钊 李海彤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生产力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企业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通过推动生产、营销、管理环节的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其作用方式包括降低劳动力投入、外部销售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调节效应检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正向调节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企业生产率提升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水平、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等宏观创新环境以及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等微观企业特征会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生产率提升作用产生差异性影响。本文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生产率效应评估提供了企业层面的微观证据,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连峰 宋刚 张楠
新一代ICT与创新2.0相互演进推进了"互联网+",为应对城市管理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智慧城管是数字城管的升级版,不仅强调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注重基于开放知识管理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转型,强调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构建。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智慧城管即通过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突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城市管理智能化、人本化服务转型。理解感知、分析、服务、指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连峰 宋刚 张楠
新一代ICT与创新2.0相互演进推进了"互联网+",为应对城市管理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智慧城管是数字城管的升级版,不仅强调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更注重基于开放知识管理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转型,强调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模式构建。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智慧城管即通过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突出"互联网+"背景下的城市管理智能化、人本化服务转型。理解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核心要素及其在创新2.0视野下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把握智慧城管建设的核心。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彭兴庭
当前,美欧等西方国家正面临经济衰退风险,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及不确定性加大,而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加剧这种不确定性。在国内,宏观杠杆率居高不下,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滑,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已经启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掀起抢占未来产业革命制高点的竞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也是新时代的战略选择。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总体要求和任务
[期刊] 改革
[作者]
文丰安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卷裹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前行至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取得的科技成就灿若星河,印刻在世界文明史的卷轴之上,历史发展经验充分表明:仅有庞大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无法支撑一个国家的长期繁荣与强盛;拥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具有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方能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大国迈向强国的必由之路。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俊 谢青伶 刘畅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正成为人们新的信息获取渠道。人们在日常生活情境下如何看待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以及这类产品在辅助人们完成日常生活情境任务时的表现如何,都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以ChatGPT3.5的熟练用户为研究对象,分析用户在日常生活情境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行为。[研究设计/方法]本研究为纵向研究,结合日记法和访谈法,记录熟练使用ChatGPT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ChatGPT的交互过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归纳用户使用ChatGPT完成的任务类型,比较不同类型任务下用户的交互行为和体验差异。[结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高校用户利用ChatGPT完成的任务类型可以按照认知复杂度分为:信息获取型、理解型、操作型、分析评估型、创造表达型等五类任务。其中用户对信息获取型、理解型、操作型任务表现出较高满意度水平,而对分析评估型任务的满意度略低、对创造表达型任务的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创新/价值]从认知层次归纳任务类型,可以为未来AIGC提供可操作的评价维度,有助于发掘智能交流时代的用户信息需求,丰富AI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