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8)
2023(5213)
2022(4065)
2021(4249)
2020(3296)
2019(8050)
2018(8376)
2017(13752)
2016(8532)
2015(9769)
2014(9951)
2013(8775)
2012(7725)
2011(6973)
2010(7466)
2009(6529)
2008(6561)
2007(5658)
2006(5402)
2005(5005)
作者
(20054)
(16495)
(16332)
(16123)
(10451)
(7905)
(7654)
(6514)
(6361)
(6065)
(5744)
(5643)
(5493)
(5393)
(5269)
(5170)
(5102)
(5018)
(4882)
(4832)
(4560)
(4151)
(3964)
(3932)
(3886)
(3848)
(3703)
(3626)
(3347)
(3282)
学科
教育(20025)
(18460)
经济(18423)
管理(16972)
(14993)
(13761)
企业(13761)
中国(13246)
教学(10213)
理论(9811)
(8123)
(6522)
业经(6519)
(6264)
(6188)
技术(6001)
(5864)
学法(5644)
教学法(5644)
体制(5318)
方法(4917)
(4841)
学理(4725)
学理论(4725)
研究(4537)
发展(4340)
(4278)
(4218)
(4147)
银行(4141)
机构
大学(103375)
学院(100973)
研究(39001)
管理(31306)
(30305)
教育(30063)
经济(29229)
理学(25974)
理学院(25582)
(24973)
管理学(24953)
师范(24821)
管理学院(24729)
(24249)
中国(23470)
科学(21956)
师范大学(20397)
(19323)
(17917)
职业(17466)
研究所(17380)
技术(17345)
(16958)
北京(16807)
中心(15947)
(14449)
(13951)
(12263)
职业技术(12119)
财经(11979)
基金
项目(60714)
研究(55152)
科学(48267)
基金(37274)
教育(35018)
(31636)
国家(31146)
社会(29807)
社会科(27787)
社会科学(27779)
编号(26737)
(26144)
科学基金(25498)
成果(25173)
(23996)
课题(22717)
(19586)
基金项目(18420)
规划(16203)
项目编号(15912)
重点(15605)
(15192)
(14756)
资助(14657)
(14595)
(14163)
自然(14008)
(13913)
研究成果(13782)
自然科(13657)
期刊
教育(54855)
研究(43851)
(38586)
经济(38586)
中国(35971)
技术(14999)
职业(14567)
(13699)
管理(13301)
学报(11876)
科学(11467)
(11106)
大学(10864)
技术教育(9499)
职业技术(9499)
职业技术教育(9499)
(8179)
金融(8179)
学学(8146)
(7372)
论坛(7372)
农业(7290)
高等(6690)
业经(6531)
成人(6091)
成人教育(6091)
财经(6044)
(5984)
经济研究(5824)
高等教育(5722)
共检索到173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王晴晴  王若昕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基本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文本生成能力,逐步接近通用人工智能。本研究对ChatGPT进行各项能力测评,发现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水平,但在创造力方面,ChatGPT没有明显的创造力倾向偏好。在教学能力方面,ChatGPT已经能够通过中国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部分。可以预测,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四方面应用潜能,有望成为教师准备教育资源的助手、学生开展自主自学的助手、课堂增强学习互动的助手、课外作业自动批改的助手。展望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形成多元协同的“师—生—机”关系;推进“人机融合”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重塑课程体系结构与学习科学研究;全面关注“智能鸿沟”以促进教育公平。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刁羽   薛红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对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探析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和挑战性的基础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合发展进行剖析,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展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通过其强大的生成性功能嵌入到学科服务平台的技术端、管理端、用户端等层面,以此推动学科服务的智慧化转型。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汉卫  
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志着智能技术出现革命性进展,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自反性”:认识论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和调节能力,人机关系上存在脱离控制的可能性、应用后果上的负面效应和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自反性的角度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创造了更多机遇,但也隐含着“去教育化、反教育化、伪教育化、非教育化”等风险和挑战。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应当坚持公共性原则、可控性原则、伦理优先原则、多重后果评估原则、共同行动原则。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雯   李永智  
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最大变量。调研发现,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政策、学术研究、行业发展和教育实践应用等维度发生转向。各国政府、相关组织相继出台政策,全球很多院校从禁止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转向指导性应用;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潜在风险;市场应用在教育类型、学科覆盖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长远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产业组织形态、用工模式、用工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重构人才培养目标、重塑教育形态、赋能科学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幻觉”问题,潜在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风险,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对教育公平的新挑战不容忽视。我国应以提高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作为应用前提,以跨学科、有组织的国产研发破解应用难点,以更严格的政策约束确保应用安全。同时,为避免造成新的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公平,应建立统一研发标准,降低应用成本,通过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最终实现全体师生共享普惠优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带来的发展红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曹培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依靠标准化教育来批量生产人才的模式难以为继,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智慧教育是以"人的智慧成长"为导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转型,在普及化的学校教育中提供适切学习机会,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智慧学习环境强调利用数据和算法来读懂学生、发现学生、服务学生,包括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灵活创新的学校布局和深度交互的网络学习空间;智慧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重点开展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和无边界学习;智慧教育管理要破除"效率至上"的评价导向,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教育生态。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邦奇  
人工智能时代智慧课堂的探索已走向生态化发展与模式创新阶段。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变革、学生智慧培养正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生成机制及新的教学模式极为紧迫。本文梳理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生成的核心理念,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生成的体系框架,阐述了智慧生成的技术流程和技术应用三重境界,并构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生成性教学模式,可为智慧课堂的升级发展和深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启发。本研究对于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把握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生成发展规律和实现路径,开展面向新课程方案实施的智慧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凯  
ChatGPT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但大家对其应用和伦理的“浅”问题关注有余,对教育理论的“深”问题所言甚少。因此,提出正确的技术和理论框架支撑尤为迫切。本研究从技术论视角出发,基于专用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框架,阐明ChatGPT本质是工具性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OpenNARS是具有认知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并澄清专用人工智能“拟人化”“污名化”及通用人工智能“万能化”“夸诞化”等误解;从本体论视角出发,说明人工智能与教育学双向融合的可能性,揭示ChatGPT成功背后隐藏的教育学“密码”,指出人工智能开启了教育学“人—机”二元主体的新时代;从认知论和方法论出发,描摹人工智能与教育学融合的双向路径,诠释两个学科范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逻辑框架。作为彼此的学科理论突破口,教育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和理论依据,人工智能为教育学带来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真正的学术价值“隐秘而伟大”,但其学科地位与之潜能完全不匹配,不仅核心理论依赖其他学科“给养”,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饱受争议,甚至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今后,人工智能将因教育学而走得更远,教育学也将因人工智能夯实存立之基并取得科学性之争的胜利,成为打破学科边界、推动范式变革、促进学科融合的中间力量,最终掌握“大科学”时代的核心话语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曹培杰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教育"不等于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要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创新发展。一是赋能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替代重复性的教育劳动,减轻教师负担,优化教育管理流程,开展伴随式的教育诊断,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效率;二是创新教育,打破标准化的教育体系,采用全流程的因材施教、精准化的教育治理和全景式的教育评测,助力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定制;三是重塑教育,突破学校、班级、学科的边界,推动教育从"去标准化"阶段迈向"去制度化"阶段。未来,没有照本宣科的教学,只有自我驱动的学习;没有墨守成规的教育管理,只有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没有考试分数,只有能力认证。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杨峰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扩散过程中,应用领域逐步从专用走向通用,从小众化走向普惠化,但其间所带来的机会也并非能惠及社会所有的物理空间和群体,形成了智能鸿沟。人工智能的离心力、穿透力和扩张力,加快了智能鸿沟的生成速度,加深了智能鸿沟的生成程度,加大了智能鸿沟的生成跨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有可能因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和采纳程度差别而产生社会不平等两极分化的智能鸿沟。在对人工智能的神秘感、膜拜感、危机感的交错心理中,更要思考人工智能创新扩散中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技术和如何做好普惠性包容性的兜底之间的平衡,缩小和弥合智能鸿沟。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杰  廖捷  董海云  
人工智能起源于人类自我解放的内在冲动。随着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审计的劳动形态将发生演变,人机协同劳动将成为未来审计作业的基本形态,对审计行业形成巨大冲击。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劳动形态演变;其次,围绕人机协同劳动形态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审计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审计工作;再次,提出了审计对人工智能的适应,即人机协同的审计作业模式"人工智能+审计";最后,剖析了人工智能对审计职业的挑战,以及审计人员的应对措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光   佟景泉   黎新华  
面向智能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要从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升级、教学互动增强、教师角色转变等维度,分析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表征,明晰“变革什么”;从人口老龄化、数智化转型、教育公平性、个性化诉求等维度,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动因,揭示“何以变革”。据此,构思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5种典型样态,并从贯彻赋能思维、对标赋能场景、融合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平台、创设智能助手等维度,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实施举措,回答“如何变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申么   申明浩   丁子家   吴非  
凭借卓越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与各行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逐渐实现深度融合,这既为金融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契机,也隐含着一定的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拓展多元化金融需求,实现智能满足;提升银行业决策支持水平,实现数据驱动;助力定制设计与风险管理,实现金融服务精准化;引领银行业技术与管理风潮,推动技术与管理创新。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可能给银行业带来技术安全风险、成本衍生风险、决策引导风险、信息操纵风险、业务流程干扰风险、劳动力冲击风险和监管风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为此,需要夯实制度基础,构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促进银行业变革的安全防线;完善数字治理,提高银行业数据安全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优势,增强银行业务系统韧性。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卢宇  余京蕾  陈鹏鹤  李沐云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ChatGPT系统因其良好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体现出较高的多领域应用潜力。本研究以ChatGPT作为主要对象,基于其四项核心能力,即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和程序语言解析能力,探讨在教师教学、学习过程、教育评价、学业辅导四个方面的潜在教育应用。在此基础上,在真实系统中进行了习题生成、自动解题、辅助批阅等教育应用的初步验证。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所面临的局限和对教育的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建锋   王克宇   房欲飞  
本文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颠覆力量何来、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何在以及引发教育变革何去的议题,提出教育领域的数字智能技术革命蕴含内在稳定性和现实再造性,基于“技术—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天平机制,倡导采取技术和教育互济原则,发挥人本取向下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和人造规则的规范效用,积极应对数字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颠覆力量,创造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未来。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苗逢春  
本文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与研究应用指南》的系列解读第二篇,着重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教育应用引发的基本争议。“基于工作过程”技术缺陷,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引发加速数据贫穷、技术不透明导致服务辖区内治理缺失、未经许可搜集训练用数据、模型架构不可解释、基础模型不理解真实世界、生成的信息污染互联网、强势价值观投射、助长违法性深伪等多重争议。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对平等、包容、学习主体能动性、价值观及语言文化多样性、知识建构的多元性等教育核心价值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冲击,而这些核心价值应被秉承为考证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适用性的逻辑基点。决策者和实践者应遵循“优先管制、确保包容、引导应用”的逻辑路径,强化全系统监管法规和执法能力,确保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安全可信、自主可控、本地适用,进而通过能力建设和实践指导等措施引导合理的教育应用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