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19)
- 2023(11251)
- 2022(9801)
- 2021(9423)
- 2020(7826)
- 2019(18228)
- 2018(18370)
- 2017(35517)
- 2016(19014)
- 2015(21547)
- 2014(21568)
- 2013(21254)
- 2012(19149)
- 2011(17114)
- 2010(17006)
- 2009(15424)
- 2008(14900)
- 2007(12836)
- 2006(11181)
- 2005(9703)
- 学科
- 济(71262)
- 经济(71179)
- 管理(58428)
- 业(55305)
- 企(46491)
- 企业(46491)
- 方法(34502)
- 数学(29162)
- 数学方法(28802)
- 农(20761)
- 财(18821)
- 业经(18128)
- 中国(17558)
- 学(16648)
- 理论(14817)
- 农业(14236)
- 地方(13863)
- 务(13207)
- 财务(13142)
- 财务管理(13118)
- 和(12914)
- 企业财务(12456)
- 技术(12420)
- 制(12419)
- 贸(12221)
- 贸易(12214)
- 易(11855)
- 环境(11054)
- 划(10510)
- 教育(10359)
- 机构
- 大学(269545)
- 学院(267407)
- 管理(113584)
- 济(99310)
- 理学(99041)
- 理学院(98023)
- 经济(96994)
- 管理学(96423)
- 管理学院(95939)
- 研究(83159)
- 中国(61082)
- 京(57434)
- 科学(53054)
- 财(44661)
- 农(41760)
- 业大(41553)
- 所(40631)
- 中心(38922)
- 江(37590)
- 研究所(37320)
- 财经(36754)
- 北京(36092)
- 范(35568)
- 师范(35238)
- 经(33393)
- 农业(32490)
- 州(31441)
- 院(30374)
- 技术(28913)
- 经济管理(28780)
- 基金
- 项目(189146)
- 科学(148393)
- 研究(139659)
- 基金(136597)
- 家(118771)
- 国家(117780)
- 科学基金(101894)
- 社会(85437)
- 社会科(80762)
- 社会科学(80738)
- 基金项目(73686)
- 省(73603)
- 自然(67683)
- 自然科(66122)
- 自然科学(66109)
- 自然科学基金(64938)
- 教育(64277)
- 划(62077)
- 编号(59379)
- 资助(55900)
- 成果(47615)
- 重点(41408)
- 部(41100)
- 创(39476)
- 课题(39004)
- 发(38976)
- 项目编号(37061)
- 创新(36638)
- 科研(36127)
- 大学(35574)
- 期刊
- 济(104181)
- 经济(104181)
- 研究(73971)
- 中国(47496)
- 学报(42479)
- 管理(40065)
- 科学(38746)
- 农(37055)
- 财(33382)
- 教育(32366)
- 大学(31906)
- 学学(29588)
- 农业(26002)
- 技术(24206)
- 图书(19889)
- 融(19469)
- 金融(19469)
- 业经(18307)
- 财经(16907)
- 经济研究(15882)
- 理论(14782)
- 情报(14490)
- 经(14203)
- 实践(13904)
- 践(13904)
- 科技(13644)
- 业(13415)
- 问题(13204)
- 书馆(13002)
- 图书馆(13002)
共检索到3751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琳 叶凤云
[目的/意义]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情境中用户规避虚假信息的行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揭示用户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变化,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增强防范虚假信息的能力。[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对30名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进行调研,基于CAPS理论及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4个核心范畴和18个主范畴。[结果/结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情境中,用户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态演变过程。情境因素触发用户个性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单元,引发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进而形成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行为结果又会作为新的情境因素反馈给用户,影响其后续的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形成循环动态过程,不断塑造和强化用户的虚假信息规避行为。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漆晨航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网络空间的信息生成模式,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不仅数量庞大且有高拟真性,有严峻的虚假信息风险,亟须从把握发展与安全平衡的角度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风险的治理方法。[方法/过程]归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虚假信息现实问题和未来风险,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现有虚假信息治理体系的挑战,进而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风险的治理路径。[结果/结论]机制建设层面,建立虚假信息协同治理机制,通过战略规划统一“虚假信息”的规范概念,并传导至法律制度与信息执法内容实践中。多元治理层面,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事实核查工作,赋予信息发布与传播者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标识义务,并通过学校教育与资源渠道拓宽提升公民信息素养。科技方法层面,主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技底层降低虚假信息风险,并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配备必要的虚假信息鉴别科技和渠道。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新元 张进澳 雷晓鹏
[目的/意义]智能创作时代,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对进一步优化、发展与普及人工智能信息服务具有积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对话式搜索引擎的产品试用实验,对被试用户的访谈数据进行扎根分析,以构建对话式搜索引擎的用户信息行为模型。[结果/结论]用户信息行为包括信息查寻、信息选择和信息利用三个阶段。其中,信息查寻过程中用户的使用态度受技术特征影响,经由人机交互感知与技术需求匹配双重作用形成;信息选择过程中人智对比和知智对比是进行信息评估、影响用户决策的关键;同时信息利用过程中对话式搜索引擎的技术特征也会影响用户对服务失败的归因与使用体验。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王俊 谢青伶 刘畅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正成为人们新的信息获取渠道。人们在日常生活情境下如何看待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以及这类产品在辅助人们完成日常生活情境任务时的表现如何,都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以ChatGPT3.5的熟练用户为研究对象,分析用户在日常生活情境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行为。[研究设计/方法]本研究为纵向研究,结合日记法和访谈法,记录熟练使用ChatGPT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ChatGPT的交互过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归纳用户使用ChatGPT完成的任务类型,比较不同类型任务下用户的交互行为和体验差异。[结论/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高校用户利用ChatGPT完成的任务类型可以按照认知复杂度分为:信息获取型、理解型、操作型、分析评估型、创造表达型等五类任务。其中用户对信息获取型、理解型、操作型任务表现出较高满意度水平,而对分析评估型任务的满意度略低、对创造表达型任务的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创新/价值]从认知层次归纳任务类型,可以为未来AIGC提供可操作的评价维度,有助于发掘智能交流时代的用户信息需求,丰富AI赋能视角下的信息行为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浩伟 汪璠 王秉琰
[目的/意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以往以用户生成内容(UGC)为主的信息空间开始逐渐被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所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文章旨在从主题视角比较AIGC与UGC,揭示两者在内容与结构特征上的差异,并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提供创新参考。[方法/过程]收集了金融、法律、医疗和开放问答4个领域的多个在线平台上的问题和用户回答,并借助gpt-turbo-3.5模型生成每个问题的人工智能回答,最终构建了包含65260条问答数据的语料集,并采用BERTopic主题模型分别对AIGC与UGC进行主题提取,并从主题间关系、主题与文档关系以及主题与主题词关系3个角度对两者进行综合对比。[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AIGC和UGC在主题分布、主题内文档一致性和主题词权重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特征差异,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规律,并为AIGC的治理策略完善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毛太田 刘捷 毛俊博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平台老年用户应对虚假信息的情感和行为表征差异,为相关平台或服务机构深入了解用户特征、准确把握用户类型、精准开展帮扶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过程]通过访谈收集文本资料,借助扎根理论抽取要素标签并结合应对理论构建用户画像概念模型,采用K-means聚类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4类具有显著差异特征的用户群体画像类型。[结果/结论 ]根据各项标签特征将移动社交媒体老年用户虚假信息应对行为画像类型分为冷静求证型、担忧关注型、行为替代型和忽略回避型4类,不同类型用户群体在压力感知和应对表现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妍 赵宇翔 吴大伟 朱庆华
[目的/意义] 随着AI组成技术的发展及人智协作的日趋紧密,高阶的GAI代理具备涌现能力,通过类人化特征与用户建立社会化连接。研究旨在丰富社会技术视角下人智交互发生机理的探索,并为人本人工智能背景下GAI设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爬取豆瓣社区1275条用户与ChatGPT对话的帖子,遵循建构主义范式,基于CASA范式和心智感知理论,采用系统性主题分析方法构建框架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构建了GAI作为社会行动者的理论框架,得到人智交互情境下用户对于GAI的心智感知及社会化反应。心智感知包括GAI主体性感知和感受性感知两种。GAI主体性感知包括创造力、可靠性、运行规则、客观性、有用性;GAI感受性感知包括共情、沟通责任、趣味性、友善、文化适应性。这两种感知会相互影响。用户对GAI的社会化反应涉及认知加工、情感唤醒、行为强化三个方面。认知加工包括知识获得、态度转变;情感唤醒包括愉悦感、共鸣、社交连接;行为强化包括持续付费行为、准社会互动。用户的社会化反应与心智感知存在双向作用关系。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黎 周霖 赵磊磊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客体在今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形态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教育体系提出挑战,由此引发的主体性之痛逐渐显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主体思想的“工业化”、主体交互的“规训化”、技治主义的“宿命化”,进而遮蔽与压抑教育中的人、教育活动、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风险,超越教育的主体性之痛,可能的实践理路包括:坚守主体教育实践的理性遵循,培育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构筑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责任伦理体系,实现人与技术的共鸣;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监管机制,提升教育系统的自我治理能力。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鹏 方彪
人类科技正进入大模型阶段,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出现与流行为图书馆服务创新提供了借鉴经验及发展思路,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的AIGC虚拟数字人也将开启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新窗口。文章对虚拟数字人的概念、类型、发展历程及技术路径进行归纳,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虚拟数字人的赋能及两者结合对图书馆行业的影响,并从技术推广、组织管理以及用户使用等三个方面初探了图书馆行业应用AIGC虚拟数字人可能面临的挑战。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凤云 常琳 秦琴 汪传雷
[目的/意义]探究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特征对感知信任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虚假信息识别能力。[方法/过程]通过扎根理论编码提取虚假信息一般特征,利用眼动实验和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其与感知信任的关系。[结果/结论]虚假信息一般包括内容、发布者、传播者、情感和形式5个核心特征33个子特征;大学生在阅读虚假信息时主要关注发布者、标题、内容和图片文字部分;内容特征、发布者特征、形式特征、情感特征显著影响大学生对虚假信息的感知信任,传播者特征的影响不显著;大学生对虚假信息的平均感知信任评级为2.95±1.340,虚假信息识别能力有待提高。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顺利 张雪宁 苏新宁
[目的/意义]解析科研人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信息茧房成因要素及作用路径,探讨科研人员信息茧房形成机理,引导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科研。[方法/过程]首先,从相关文献及专家访谈中识别出科研人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然后,使用ISM模型方法对成因要素进行层级划分,结合相关研究提出假设并构建信息茧房成因要素模型;最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构建模型及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信息素养、信息过滤技术和信息推荐技术均对信息选择偏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息素养对信息同质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息过滤技术和信息推荐技术对信息同质化影响不显著。信息选择偏好、信息同质化和信息过载对信息茧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信息过载在信息选择偏好对信息茧房形成和信息同质化对信息茧房形成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王雪 查先进 梅潇 严亚兰
隐私担心是指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在多大程度上感到其行为(行踪轨迹)受到违背意愿的观察或记录。本文利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结合隐私担心视角,探索了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隐私担心和信息规避行为的新形态,构建了隐私担心视角下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形成机理模型。研究结果发现,隐私担心包括信息收集、二次利用、被操控感、被窥探感和非自愿暴露,信息规避行为包括忽略信息、屏蔽信息、否认信息、转移注意力和清除行踪轨迹;隐私担心直接影响信息规避意愿和行为,也通过风险评估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信息规避意愿和行为;信息窄化会加剧隐私担心。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移动社交媒体智能推荐系统的运营方和用户提供有益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文金书 邓小昭 付玲玲
认为Internet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广阔的信息空间,而如何快速而又准确地在广阔的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问题。除了信息系统自动过滤信息之外,信息用户必须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认知基础或群体特征对无用或无效信息进行规避,建立起自身的信息选择机制,以达到提高信息活动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在阐述用户信息规避行为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用户信息规避行为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信息规避 信息过滤 信息行为 用户研究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孙晓宁 景雨田
[目的/意义]探索视频网站中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规律,为改进弹幕系统功能设计、多维度提升弹幕用户体验、优化弹幕视频网站环境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综合使用经验取样法和事后访谈,探索弹幕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过程、情感变化及二者之间的潜在作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弹幕用户的信息规避过程模型。[结论/发现]弹幕用户在浏览弹幕过程中的信息规避行为及情感由“注意触发-消极主导”“评估判断-趋于平静”“行为反馈-积极居上”“深度体验-从容应对”四种状态阶段构成,同时受信息、感知、能力、行为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特别地,用户的弹幕信息规避包括完全性信息规避和选择性信息规避两种行为,且各自具有不同的规避策略。[创新/价值]拓展了用户信息规避行为的研究结构,从过程视角丰富了对于弹幕信息规避机制的理解,并为弹幕视频网站优化功能设计提供实践思路。
关键词:
弹幕 信息规避 情感演化 经验取样法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杨峰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扩散过程中,应用领域逐步从专用走向通用,从小众化走向普惠化,但其间所带来的机会也并非能惠及社会所有的物理空间和群体,形成了智能鸿沟。人工智能的离心力、穿透力和扩张力,加快了智能鸿沟的生成速度,加深了智能鸿沟的生成程度,加大了智能鸿沟的生成跨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有可能因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和采纳程度差别而产生社会不平等两极分化的智能鸿沟。在对人工智能的神秘感、膜拜感、危机感的交错心理中,更要思考人工智能创新扩散中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技术和如何做好普惠性包容性的兜底之间的平衡,缩小和弥合智能鸿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