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51)
- 2023(11555)
- 2022(9400)
- 2021(8652)
- 2020(7238)
- 2019(15850)
- 2018(15691)
- 2017(29441)
- 2016(15785)
- 2015(17425)
- 2014(16363)
- 2013(15834)
- 2012(14510)
- 2011(12939)
- 2010(13008)
- 2009(11939)
- 2008(11932)
- 2007(10462)
- 2006(9034)
- 2005(7726)
- 学科
- 济(54484)
- 经济(54421)
- 管理(48331)
- 业(46879)
- 企(41955)
- 企业(41955)
- 方法(23550)
- 数学(17391)
- 业经(17155)
- 数学方法(17151)
- 技术(16861)
- 中国(16486)
- 农(15970)
- 财(15513)
- 理论(13536)
- 学(13142)
- 技术管理(12319)
- 制(11749)
- 贸(11281)
- 贸易(11272)
- 易(10953)
- 和(10927)
- 农业(10767)
- 地方(10177)
- 银(9851)
- 银行(9800)
- 产业(9335)
- 行(9324)
- 务(9147)
- 财务(9128)
- 机构
- 学院(217359)
- 大学(217120)
- 管理(83989)
- 济(81930)
- 经济(80176)
- 理学(73225)
- 理学院(72334)
- 研究(72194)
- 管理学(71064)
- 管理学院(70639)
- 中国(53144)
- 科学(46967)
- 京(44898)
- 农(40771)
- 财(37959)
- 所(36492)
- 业大(35729)
- 研究所(33650)
- 江(33155)
- 中心(32872)
- 农业(32282)
- 财经(30278)
- 范(28975)
- 师范(28539)
- 北京(27630)
- 经(27574)
- 州(26386)
- 院(26219)
- 经济学(24616)
- 技术(24363)
- 基金
- 项目(153303)
- 科学(120265)
- 基金(109913)
- 研究(109001)
- 家(98864)
- 国家(97980)
- 科学基金(82954)
- 社会(69830)
- 社会科(66001)
- 社会科学(65981)
- 省(61899)
- 基金项目(58971)
- 自然(54353)
- 自然科(53199)
- 自然科学(53179)
- 划(52503)
- 自然科学基金(52298)
- 教育(49953)
- 编号(42929)
- 资助(42100)
- 创(38170)
- 重点(34977)
- 创新(34679)
- 成果(34439)
- 发(32978)
- 部(32297)
- 课题(30259)
- 计划(29716)
- 业(29484)
- 科研(29346)
共检索到315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肖鹏
文章基于“基础要素—服务方式—业务体系—伦理内核”的分析路径,指出生成式AI对公共文化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构文化资源体系、拓宽个性服务边界、赋能专业支持体系、再塑专业伦理内涵。进一步地,作者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条款的解读和国际图书馆界专业行动的分析,强调公共文化机构应当指导用户“批判性且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AI,并基于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促进这一技术应用的落地,争取打造创新示范案例,为构建具有包容性的数字时代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公共文化服务 负责任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陈君
负责任创新(RRI)旨在科学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社会行动者和创新者彼此负责,同时会考虑创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创新产品的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和社会需求。其内涵分为行政定义和学术定义。在预期、反思、协商、反应、可持续性、关怀这6种负责任创新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无私利性,基于负责任创新这7种框架理念解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安全、隐私、结果等三方面主要伦理问题,探讨嵌入RRI框架来解决人工智能(AI)在产生、应用和发展等过程中滋生的伦理问题的路径,使AI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费艳颖 刘彩薇
负责任创新作为一种科技创新政策新理念,为人工智能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负责任创新理论,构建负责任创新的政策主题、政策工具及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央政策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政策展开量化考察与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央地政府高度重视负责任创新理念,但在注意力配置上存在差异。鉴于此,从丰富创新政策主题内涵、优化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注重政策外部环境体系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央地政府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负责任创新 央地政府 人工智能政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成岗
1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新议题及新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社会现实,带来社会治理领域的新变革。人工智能既是社会治理的工具,又是社会治理的对象。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社会议题,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社会治理、法律规范及伦理规约问题。就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类就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治理 新技术 伦理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胡云
ChatGPT的问世激发了全球对生成式AI应用的兴趣,为会计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案例测试的方式分析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并就引发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未来展望。本文认为ChatGPT作为一种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可以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然而,需要意识到ChatGPT不能完全取代会计人员。生成式AI背后体现的是解放人类双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会计人员需要发挥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与生成式AI协同工作,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会计服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建锋 王克宇 房欲飞
本文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颠覆力量何来、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何在以及引发教育变革何去的议题,提出教育领域的数字智能技术革命蕴含内在稳定性和现实再造性,基于“技术—人—教育”协调发展的天平机制,倡导采取技术和教育互济原则,发挥人本取向下人类智慧的能动作用和人造规则的规范效用,积极应对数字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颠覆力量,创造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未来。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变革 教育数字智能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唐汉卫
生成式人工智能标志着智能技术出现革命性进展,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自反性”:认识论意义上的自我反思和调节能力,人机关系上存在脱离控制的可能性、应用后果上的负面效应和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自反性的角度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创造了更多机遇,但也隐含着“去教育化、反教育化、伪教育化、非教育化”等风险和挑战。在推进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应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应当坚持公共性原则、可控性原则、伦理优先原则、多重后果评估原则、共同行动原则。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自反性 若即若离 公共性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肖鹏 肖九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对28位主体的负责人和13个社区民众展开调查,梳理了购买主体、承接主体、专业主体和受益主体的不同立场和观点,并对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把握公共文化机构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专业主体地位,发挥其天然的协调和引导作用,是打造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良好生态系统的关键。在当下政府治理转型的过程中,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无疑是重要的制度创新内容,而负责任创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相应的制度建设。负责任创新要求考虑制度创新中涉及的多方面主体的需求与立场,力求在现有基础下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各主体的共同成长。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邱峰 吴跃东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以其内容生成的高效性、多模态性、交互性和沉浸感体验,以及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智能性,正成为驱动教育理念、形态、模式、路径等全方位变革的“新引擎”,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本文聚焦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首先阐释了AIGC与教育创新的内涵,剖析了二者的多维契合点,并从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等视角诠释了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支撑、主体素养、伦理安全、生态培育、要素耦合”是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五大核心要素。结合国内外AIGC教育应用的最新进展,提炼了推动AIGC教育创新的实践启示,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
关键词:
AIGC 教育创新 核心要素 作用机理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三女牙 郝晓晗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教育者认识、改造教育世界的重要伙伴,有望助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新知识、新动能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阐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教育本质的新思考、人智协同的新图景、教育基础设施的新要求、教育伦理的新风险、教育公平的新鸿沟。最后,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的未来进路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
AIGC 教育大模型 人智协同 未来教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延东 廖苗
近年来,"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逐渐成为欧美科技政策研究领域的热议概念,它强调科技创新过程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并试图通过协商参与对创新进行综合治理。我国既往科技管理体制中的科学主义、发展主义及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等特征不利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理念的实行。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社会公众、科技共同体、企业和政府针对创新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为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在中国落地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该理念在中国的推行还面临着如何平衡责任与创新、加强各行动主体间的沟通合作以及推动公众参与科技治理等诸多挑战。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肖鹏
2021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询意见的函》提出拟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更名行动的利弊与褒贬在短期内恐难评说,且尚未真正落地,但毋庸置疑的是,又一次,我们身处学科变革的路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付文宇 李彦 贺子欣
本文利用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就人工智能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的效果及其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对中部地区创新发展的促进效果最大,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次之,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在创新主体方面,人工智能对产学研三大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促进效果呈现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特征;在创新方式方面,人工智能对应用创新的影响效果强于基础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罗书嵘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工智能投入和产出这个方面测算2003—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构建熵指数(EI)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化度进行了测度;通过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具有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但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并未产生明显影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产业分化度的影响存在着"先抑后扬"的特征,在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产业分化度以递减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抑制效应",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某一拐点之后,产业分化度以递增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加速效应"。基于此,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分化 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