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0)
2023(10403)
2022(8504)
2021(7697)
2020(6379)
2019(14220)
2018(13995)
2017(27175)
2016(14205)
2015(16544)
2014(15535)
2013(15398)
2012(14029)
2011(12635)
2010(12850)
2009(11903)
2008(11899)
2007(10832)
2006(9452)
2005(8350)
作者
(39896)
(33214)
(33159)
(31459)
(21445)
(15935)
(14695)
(12738)
(12452)
(12059)
(11452)
(11268)
(10749)
(10682)
(10347)
(10339)
(9927)
(9793)
(9689)
(9603)
(8277)
(8105)
(8066)
(7464)
(7436)
(7429)
(7389)
(7381)
(6696)
(6539)
学科
(63638)
经济(63589)
(53736)
管理(50630)
(46445)
企业(46445)
方法(31112)
数学(27014)
数学方法(26812)
技术(20079)
中国(16235)
(16127)
业经(15682)
(15124)
(13008)
贸易(12998)
(12659)
技术管理(12508)
地方(11698)
理论(11430)
农业(11156)
(11156)
(10290)
财务(10259)
财务管理(10240)
(9765)
企业财务(9747)
(9644)
(9555)
银行(9534)
机构
学院(207936)
大学(205046)
(88902)
经济(87242)
管理(85254)
理学(73987)
理学院(73292)
管理学(72396)
管理学院(71973)
研究(64422)
中国(48640)
(42112)
(38882)
科学(36364)
财经(31582)
(31550)
(30631)
中心(29565)
(28793)
(28742)
业大(27710)
研究所(27636)
经济学(27560)
北京(26250)
(25909)
师范(25666)
(25129)
经济学院(24961)
商学(23940)
(23874)
基金
项目(138342)
科学(110642)
研究(104868)
基金(100267)
(86654)
国家(85941)
科学基金(75023)
社会(68153)
社会科(64931)
社会科学(64913)
(54914)
基金项目(52132)
教育(49643)
自然(46671)
自然科(45695)
自然科学(45690)
(45537)
自然科学基金(44923)
编号(42269)
资助(40976)
成果(33438)
(32557)
重点(31223)
(31128)
创新(30389)
(30361)
课题(29751)
国家社会(28653)
教育部(27513)
人文(27226)
期刊
(93640)
经济(93640)
研究(59502)
中国(42218)
管理(35231)
(30875)
科学(27493)
教育(27427)
学报(27195)
(25111)
技术(23054)
大学(21974)
学学(20523)
(18449)
金融(18449)
农业(17453)
财经(16524)
业经(16109)
经济研究(15868)
(14274)
技术经济(13035)
问题(11878)
科技(11688)
(11331)
商业(10907)
(10766)
(10568)
论坛(10568)
图书(9676)
现代(9465)
共检索到305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蔡智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加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数字经济创新能力,创新生产模式、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特质也可能给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多维度风险,具体表现在平台垄断风险、技术顺差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科技伦理风险四个方面。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更好融合,需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前建构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路径:其一,加强合规监管、引导数字市场规范化发展;其二,强化技术供给,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其三,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铸牢数据安全的防护屏障;其四,导入价值理性,引领科技发展的人文航向。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晗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海量数据转化为可应用的劳动对象,提高新质劳动对象的利用效率,促进新质产业体系的系统变革,改进新质劳动技能的应用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与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可能造成数据安全风险、产业鸿沟风险、产业场景化风险以及劳动需求结构性风险。需要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旨,完善多元治理框架,构建分类分级的风险管理规则,完善人工智能监测预警响应机制,以政策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具体利益。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戚聿东   沈天洋  
推动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诸如国家战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凭借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和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能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维逻辑,包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理论逻辑、通用目的技术引致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历史逻辑、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现实逻辑。人工智能凭借数智属性赋能新质生产力,具体映射在企业发展上分别呈现数据+应用场景人机协同模式、技术牵引价值链生态模式、组织平台化跨界融合模式。中国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进入应用落地的新阶段,面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比上不足”的阶段、场景建设广度和深度不足、算力服务供需不匹配、高质量中文数据匮乏、青年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行业规制成效显著但通用立法欠缺等应用层面问题,要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卡脖子”技术攻坚,推进场景开放创新,积极发展公共云突破算力边界,提升建设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的能力,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创新复合型人才,并以包容审慎原则推动统一式立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轩铭   田甜  
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人工智能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且该效应在直辖市、中心城市、高科技和高竞争性行业更显著,但存在时间滞后效应;从劳动力结构调整视角看,人工智能可通过减少常规劳动岗位与低技能劳动力同时增加非常规劳动岗位与高技能劳动力的途径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要素增益技术变迁视角看,人工智能可通过增益资本和劳动要素的途径培育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行业和地区内部表现为溢出效应。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朱宏任  
<正>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三次提到“人工智能”,更是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前不久,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要求中央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霍宏卿   程彬桓  
将视角聚焦于微观企业,测度并深入探究了人工智能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通过内部管理与外部营销两个渠道实现企业“降本增效”,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大、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的地区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型背景与学术型背景高管数量越多,越能够强化人工智能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三女牙   郝晓晗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成为教育者认识、改造教育世界的重要伙伴,有望助力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新知识、新动能之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其次,阐明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教育本质的新思考、人智协同的新图景、教育基础设施的新要求、教育伦理的新风险、教育公平的新鸿沟。最后,从“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方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创新的未来进路提出了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娟  
当今,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的重要抓手,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风险和制度风险。新一代人工智能应作为效能阀门在内容生产、产业融合和产业转型三方面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转化效率,为多元创新主体开拓成果产出思路、拓宽成果转换路径提供保障。然而,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发应用有可能会扰乱市场秩序,对国家创新体系优化造成场域障碍;诱发数据安全风险和算法应用风险,对国家创新体系优化形成数据屏障;增大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对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打开规范缺口。基于此,为发挥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助力作用,应基于技术资源与创新成果连接点,从规范供给、制度运行和人才支撑等维度系统建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扫清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国家创新体系深度优化的环境障碍、机制桎梏和规范屏障,从而建设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严驰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重要技术分支,不仅起到驱动数字经济变革和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正面效应,也引发若干新型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全球治理的提出正当其时。欧盟作为数字时代中美之外“第三极”力量,在全球数字治理规则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全球治理应秉承“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先行设计合理的技术规制方案,利用《数字市场法》中的“守门人”制度,防范和化解模型运营商潜在的垄断风险,从技术角度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视为《数字服务法》中的“在线搜索引擎”,为构建更具体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全球治理方案奠定基础。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继晔   付炜炜  
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数据生产要素通过创新全面赋能其他生产要素。随着数据生产要素的引入,生产力三要素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传统生产力跃变为新质生产力,而数据价值的应用是区分新旧生产力的关键。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所要面临的技术创新、要素配置和产业转型等难题提供了突破口。本文立足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力三要素改变这一基本事实,以“数据集—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资本”的数据全生命周期为基础,从数据价值实现的视角出发,构建“价值形成—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共享”的数据价值化理论框架。围绕数据价值化这一进程,本文构建了包含“技术—人才—产业”三个层面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厘清数据要素价值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本文从交叉学科视角出发,针对数据确权、数据资产入表、估值、交易和数据资产证券化等关键问题,对完善中国数据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和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杨峰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扩散过程中,应用领域逐步从专用走向通用,从小众化走向普惠化,但其间所带来的机会也并非能惠及社会所有的物理空间和群体,形成了智能鸿沟。人工智能的离心力、穿透力和扩张力,加快了智能鸿沟的生成速度,加深了智能鸿沟的生成程度,加大了智能鸿沟的生成跨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有可能因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和采纳程度差别而产生社会不平等两极分化的智能鸿沟。在对人工智能的神秘感、膜拜感、危机感的交错心理中,更要思考人工智能创新扩散中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技术和如何做好普惠性包容性的兜底之间的平衡,缩小和弥合智能鸿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邵科   叶怀斌  
<正>改善融资结构、创新信贷模式是金融业增强运行效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发展大势和我国基本国情。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业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在此之中,改善融资结构、创新信贷模式是金融业增强运行效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邦奇  
人工智能时代智慧课堂的探索已走向生态化发展与模式创新阶段。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变革、学生智慧培养正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生成机制及新的教学模式极为紧迫。本文梳理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生成的核心理念,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生成的体系框架,阐述了智慧生成的技术流程和技术应用三重境界,并构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生成性教学模式,可为智慧课堂的升级发展和深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启发。本研究对于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把握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生成发展规律和实现路径,开展面向新课程方案实施的智慧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鑫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适应了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立足生态文明的宏大视野,从多个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生态属性的内涵与特征,论证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炼出生态文明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促进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生态转化的具体路径,为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进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和贡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鑫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适应了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立足生态文明的宏大视野,从多个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生态属性的内涵与特征,论证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炼出生态文明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促进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生态转化的具体路径,为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进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和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