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89)
2023(10576)
2022(7973)
2021(7190)
2020(5599)
2019(12269)
2018(12144)
2017(23378)
2016(12964)
2015(14803)
2014(14766)
2013(14342)
2012(13593)
2011(12194)
2010(13034)
2009(12307)
2008(12726)
2007(11897)
2006(11037)
2005(10427)
作者
(38570)
(31786)
(31718)
(30718)
(20426)
(15278)
(14432)
(12329)
(12046)
(11924)
(10793)
(10753)
(10418)
(10393)
(10164)
(9754)
(9626)
(9314)
(9294)
(9292)
(8190)
(7745)
(7722)
(7277)
(7240)
(7202)
(7164)
(7128)
(6500)
(6461)
学科
(51735)
经济(51661)
管理(43688)
(42296)
(36418)
企业(36418)
业经(18842)
(17650)
中国(16569)
(15702)
方法(14493)
(13757)
(12899)
产业(11229)
数学(11007)
农业(10966)
(10849)
贸易(10840)
(10767)
银行(10757)
数学方法(10607)
(10568)
理论(10477)
(10303)
地方(10298)
信息(10252)
(9847)
(9667)
财务(9625)
财务管理(9595)
机构
学院(193686)
大学(190497)
(75435)
经济(73439)
管理(72756)
研究(66691)
理学(60404)
理学院(59744)
管理学(58701)
管理学院(58294)
中国(53379)
(41459)
(39805)
科学(38228)
(33653)
(32349)
中心(30996)
财经(29556)
研究所(29534)
(28303)
北京(27085)
(26876)
师范(26656)
(26418)
(26192)
(24661)
业大(24067)
技术(22137)
经济学(21558)
农业(21555)
基金
项目(115231)
研究(90512)
科学(89885)
基金(79805)
(68620)
国家(67952)
科学基金(57714)
社会(55349)
社会科(52276)
社会科学(52258)
(45369)
教育(41737)
基金项目(39618)
编号(39450)
(38004)
成果(35059)
自然(34651)
自然科(33832)
自然科学(33827)
自然科学基金(33189)
资助(33167)
课题(28307)
重点(26041)
(25428)
(24589)
项目编号(24339)
(23995)
(23909)
(23589)
(22352)
期刊
(96876)
经济(96876)
研究(63242)
中国(43987)
(32006)
管理(30946)
教育(29296)
(28106)
学报(26032)
科学(25238)
(23376)
金融(23376)
大学(20816)
学学(18984)
农业(18689)
技术(18557)
业经(16777)
财经(14926)
经济研究(14526)
(12903)
图书(12667)
问题(11986)
(11009)
(10328)
论坛(10328)
国际(9929)
现代(9509)
理论(9392)
书馆(9294)
图书馆(9294)
共检索到317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瑜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引发人类社会深刻变革。数字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数字剥削问题日益突显,主要包括用户沦为无偿给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数据的隐形劳工、资本逻辑宰制下平台资本主义持续榨取劳工剩余价值、数字平台中的劳工缺乏较稳定的工作保障及福利待遇等。症候成因主要为数据采集牵涉用户生成内容,但用户却无法享受经济收益、劳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服务,竞争激烈导致工资水平降低、数字平台追求资本增殖回报,为降低投入成本而压低薪酬等,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数据的所有权及使用权、科学评估并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工收入、搭建并疏通数字平台与劳动者的沟通协商渠道、建立跨国争议解决机制推进跨境数字劳动维权等策略展开治理。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卫  黄成驰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传统责任归因机制产生了新的挑战,以往对于责任的讨论主要从责任的构成条件上来分析,而遗忘了责任机制存在的根本前提在于“身体”。以“身体”的“有死性”和“有限性”作为探讨责任的根基可以得出,AIGC在责任归因上与人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具备“身体”的消亡以及对生命之“畏”,而后者则具有“有死性”的身体以及知道自己“有死者”,这使得AIGC不具有“可问责性”。在人工智能没有“觉醒”之前,责任只能在人类行动者之间进行分配。另外,AIGC与其他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责任基本上由技术的“提供者”来承担。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悦   许弘楷   王诗菲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二十年飞速迭代,由此产生的风险治理挑战呼唤治理模式与治理工具的创新。规制型治理、创新型治理、自治型治理、市场导向型治理、集中式治理、敏捷治理是目前较为成熟的风险治理模式,法律规制、伦理规范、数据算法、社会场景等领域的新兴风险催生更具体、更灵活的风险治理工具,以适应新涌现的风险治理需求。中国坚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的协同改进和动态均衡,逐步向敏捷治理模式转变,各具体领域的风险治理工具呈现全面性、及时性、精准性的特征。中国应从治理理念更新、多元主体协同、强度刚柔并济、工具灵活有效、追求可信目标等方面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并将国家、政府、企业、公众纳入风险治理模式构建全过程,实现治理工具在各领域的多维组合性使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岚   魏庆义   严弋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需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基于学术伦理视角,采用“情形-策略-价值原则”三层分析框架,对17所世界著名高校发布的19份指导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使用情形可以分为知识传授领域辅助人类智能、知识生产领域辅助人类智能以及知识传授领域替代人类智能三类。指导文本使用多种类型的政策工具,分别体现支持性、限制性和禁止性使用策略。指导文本制定所依据的学术伦理原则主要包括原创性原则、透明度原则以及教育性原则。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应切实肩负起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的责任,分类规制人工智能不同的使用情形,重塑学术伦理的标尺,成为人工智能道德规则制定的风向标。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杨峰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扩散过程中,应用领域逐步从专用走向通用,从小众化走向普惠化,但其间所带来的机会也并非能惠及社会所有的物理空间和群体,形成了智能鸿沟。人工智能的离心力、穿透力和扩张力,加快了智能鸿沟的生成速度,加深了智能鸿沟的生成程度,加大了智能鸿沟的生成跨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有可能因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和采纳程度差别而产生社会不平等两极分化的智能鸿沟。在对人工智能的神秘感、膜拜感、危机感的交错心理中,更要思考人工智能创新扩散中如何最大程度利用技术和如何做好普惠性包容性的兜底之间的平衡,缩小和弥合智能鸿沟。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顺利   张雪宁   苏新宁  
[目的/意义]解析科研人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信息茧房成因要素及作用路径,探讨科研人员信息茧房形成机理,引导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科研。[方法/过程]首先,从相关文献及专家访谈中识别出科研人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然后,使用ISM模型方法对成因要素进行层级划分,结合相关研究提出假设并构建信息茧房成因要素模型;最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构建模型及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信息素养、信息过滤技术和信息推荐技术均对信息选择偏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息素养对信息同质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信息过滤技术和信息推荐技术对信息同质化影响不显著。信息选择偏好、信息同质化和信息过载对信息茧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信息过载在信息选择偏好对信息茧房形成和信息同质化对信息茧房形成中起中介作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夏汇川   孟凡   黄文彬  
[目的/意义]借鉴以赛亚·伯林的问题分类法,评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情报工作中的应用效能。[方法/过程]通过文献分析与批判性思考,将伯林的问题分类法映射到情报工作中,分析、评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对事实/经验、逻辑/形式、哲学/思辨问题时相较情报工作者的优势和局限。[结果/结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对情报工作中事实/经验、逻辑/形式类问题时相较情报工作者可能具有较大优势;应对情报工作中哲学/思辨问题时则不占有优势。基于此,讨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我国情报工作中的应用前景,并给出相应建议。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严奕峰   丁杰   高赢   戴岭  
面对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推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路径的改革创新。面向未来培养新质人才,是数字时代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未来的数字化育人将更加强调培养:跨界整合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创意创新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全球领导力、智能交互能力等。基于数字时代育人转型的前瞻思考,本研究提出创新育人的行动对策,包括:从知识学习到综合运用,构建跨界育人新体系;从人际协作走向人技协同,打造人机共生合成体;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同质发展到独特成长,架设个性化成长路径;从地方性思维到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全球领导力;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创构数字孪生宇宙。本研究有助于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课题,对应用数字技术高质量育人具有启迪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丁灏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字金融市场的应用不仅带来新式的信息技术风险,而且加剧传统金融风险的累积。当前,金融监管在时效滞后、对象错配以及组织碎片化的弊端使之陷入规制困境,需引入以“试错”为核心的试验型规制范式,围绕实用主义、极简主义以及演进主义的多重逻辑,指导数字金融市场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规制变革。试验型规制的实施机制应以构造协同架构、廓清立法限度与设置日落条款为核心设计规范内容,在拓宽信息渠道的基础上完善内嵌于监管沙盒的算法影响评估机制,并加强外部监督与内部问责机制的约束作用,保障试验型规制实现金融业务创新发展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安全的双重目标。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徐磊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所生成的内容在质量、效率以及多样性等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在于大模型,基础在于数据,核心在于算法,而实现则在于算力。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伴随着数据信息泄露、模型算法安全、生成内容偏颇、技术违法滥用等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地影响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使用者、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等多元治理主体应当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服务提供等全流程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在有效应对现实违法行为或潜在安全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服务,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
[期刊] 征信  [作者] 邹开亮   刘祖兵  
生成式人工智能秘密收集个人敏感数据,冲破“知情同意”原则和“最小必要”原则的限制,或将使信息关联违法高发。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收集行为主动、收集内容全面、泛化能力强劲,对“知情同意”原则和“最小必要”原则带来严重挑战。宏观层面,我国现有民事法律无力于数据安全治理,刑事法律缺乏明确的违法计量标准,由行政法规挑起数据法治大梁。微观层面,我国现有法律规范体系对被侵权人加以不合理的举证义务,司法救济路径单一,不利于权利救济。选择风险控制路径,从算法协议透明化、治理场景化和多方位协同化应对信息关联违法等方面展开制度构建,引入个人敏感数据单独监管制度和预防性公益诉讼制度破解该困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鲁斯齐  
如何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责任缺失下产生了技术风险泛化导致的制度供给失位、技术资源集中导致的企业权责失衡、技术伦理滞后导致的社会生态失调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治理危机。除采用自上而下的治理方案外,还可协同采用自下而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方案形成互补共治关系。人工智能企业与社会签订的基于正式制度的显性契约和基于非正式制度的隐性契约可以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技术跃迁背景下政府失灵对企业敏捷共治的需求以及全球竞争背景下国家与企业战略共赢的需求可以成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逻辑。为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制度供给层面,应构建软法硬法协同治理的综合网络;在政企合作层面,应构建企业自我规制与政府监管衔接互动机制;在微观落实层面,应构建多元化董事会结构和合规管理制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长健   杨骏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乡村治理和“中国之治”正在进一步结合发展,乡村治理面临“技术治理”赋能的新格局,需以技术改革推动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是数字治理手段之一,其本身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对话能力、文本处理能力和可期待的全场景通用性应用能力,是未来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乡村治理发展实践,需看到其基础性风险、价值风险和预判性风险抑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正向发展,应以利益共联机制、组织共生机制和风险共监机制化解主体关系、规则滞后和机制约束的不足,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于浩  张文兰  杨雪琼  
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又一次掀起了信息化革命的浪潮。本文详细概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该技术存在不透明性和不可解释性、数据隐私和安全、个性化和公平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四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然后从个性化教育、智能教学、联合教育及虚拟教学四个方面,展望了未来教育领域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吕丹阳   郎元柯   范柏乃   金宇涛  
公共服务是构建有序社会的基础。数字技术在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公民参与、技术鸿沟、休眠数据等诸多问题。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勃兴为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其带来的技术–权力的冲突也更加显著。本文以公共服务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其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协调区域不平等以及增强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潜力,同时着重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算法偏见、公众隐私等挑战。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公共服务领域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也将为未来政策制定和技术应用提供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