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8)
2023(1601)
2022(1310)
2021(1203)
2020(1086)
2019(2198)
2018(2312)
2017(3868)
2016(2478)
2015(2809)
2014(2913)
2013(2713)
2012(2618)
2011(2278)
2010(2404)
2009(2169)
2008(2134)
2007(2039)
2006(1763)
2005(1501)
作者
(7876)
(6685)
(6568)
(6209)
(4165)
(3116)
(3015)
(2624)
(2585)
(2492)
(2332)
(2219)
(2189)
(2174)
(2161)
(1966)
(1912)
(1895)
(1886)
(1880)
(1750)
(1689)
(1610)
(1581)
(1540)
(1537)
(1471)
(1449)
(1408)
(1391)
学科
管理(6910)
(6496)
经济(6483)
(5099)
(4174)
企业(4174)
(2874)
中国(2603)
(2343)
方法(2173)
理论(2105)
环境(2060)
(2045)
(2043)
银行(2031)
(1974)
(1948)
(1816)
金融(1816)
业经(1781)
(1715)
(1632)
数学(1571)
数学方法(1548)
教育(1445)
农业(1414)
技术(1367)
(1366)
生态(1362)
地方(1311)
机构
学院(33241)
大学(32404)
研究(13394)
(10907)
管理(10791)
经济(10534)
中国(9790)
科学(9298)
理学(8814)
理学院(8712)
管理学(8512)
(8464)
管理学院(8462)
(7625)
(7617)
研究所(7022)
农业(6798)
业大(6643)
中心(5946)
(5740)
(5623)
技术(5450)
(5153)
北京(4910)
(4862)
(4570)
(4315)
农业大学(4287)
师范(4264)
财经(4255)
基金
项目(23008)
科学(16803)
研究(16572)
基金(14646)
(13823)
国家(13686)
科学基金(10616)
(10200)
社会(9026)
社会科(8476)
社会科学(8476)
(8474)
教育(7797)
基金项目(7553)
编号(6952)
自然(6881)
自然科(6658)
自然科学(6652)
自然科学基金(6529)
资助(6094)
成果(6075)
课题(5806)
重点(5592)
计划(5018)
(4998)
科技(4951)
(4869)
(4810)
(4597)
(4594)
期刊
(12303)
经济(12303)
研究(9277)
中国(8566)
(7971)
学报(7909)
科学(5958)
教育(5702)
农业(5593)
大学(5377)
学学(5088)
(4855)
管理(3859)
技术(3495)
(3400)
(2841)
金融(2841)
业大(2387)
职业(2342)
(2116)
林业(2114)
科技(2081)
业经(2078)
财经(1951)
农业大学(1918)
经济研究(1767)
(1699)
论坛(1699)
(1690)
图书(1611)
共检索到51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莫俊杰  何觉民  陆建农  何仪  
通过分期播种和人工气候箱定温处理试验,研究了CMS系Ⅱ-32A自交繁殖系Ⅱ-32A-4的育性转换机制,确定了其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结果表明:Ⅱ-32A-4为高温不育,低温可育,长日对Ⅱ-32A-4的正常育性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短日则反之.其育性转变的临界温度为25.5℃,而11.87 h/d以下的日长对其育性的恢复也有一定影响.与Ⅱ-32A相比,Ⅱ-32A-4在较高温度条件下的不育性稳定性变好,天然异交结实率提高,有效分蘖数增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建清  
①不同的Ⅱ-32A典型保持系单株成对回交后代育性有一定差异。②典型不育单株的细胞质基因,很大程度影响育性,Ⅱ-32A原种提纯要注重典型不育单株选择。③同一典型不育单株与同一典型保持系单株、主穗、分蘖穗成对回交后代育性差异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秋云  何觉民  罗红兵  黄科  
为探讨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特性 ,在长沙自然气候条件下 ,通过分期播种对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 5 0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ES- 5 0是一个有明显育性转换特性的生态雄性不育系 ,早播不育 ,晚播可育 ;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约为 13℃ ,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为抽穗前 2 1~ 13 d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刘为兵  朱旭彤  
用生态核不育大麦选系9201与可育大麦品系1154杂交,以自然结实率、目测花药等指标分析了F1、F2及F3代群体在武汉正常播种期(10月20日)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F1代完全可育,结实率达98%;F2代的育性表现出明显的可育株:不育株为3:1的分离比例,F2单株结实率频率分布曲线至连续双峰分布。F3代不育株行:分离株行:可育株行为1:2:1。表明生态核不育大麦的雄性不育性由核内1对隐性生效基因控制,且受微效多基因的修饰。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友才  何觉民  罗红兵  刘雄伦  
通过考察生态雄性不育小麦 ES- 10与 6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 (系 )及其杂交后代 F1 ,F2 ,BCF1 的育性变化规律 ,研究了 ES- 10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 .结果表明 :ES- 10的雄性育性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 ,与细胞质基因无关 ;其育性遗传表现出明显的数量遗传特征 ,为数量性状遗传 ,雄性育性受一组对环境条件 (主要为温光条件 )敏感的微效基因控制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曲衍进  余显权  赵福胜  李书钦  阳标仁  叶飞  
应用6个同核异质不育系与7个不同的恢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42个杂交组合,对42个组合的单株产量等9个主要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6个不育系对有效穗、千粒重、穗粒数、着粒密度、单株产量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显著;6个不育细胞质之间有差异,表现为细胞质效应差异或质核互作效应差异;对参试的组合在单株产量、穗长、结实率三个性状上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同一组合在不同性状或不同组合在同一性状上的加性遗传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不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翎健  宋喜悦  胡银岗  何蓓如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了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并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了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A31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其育性的主导因素,在相近日长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为14.5h。对光敏雄性不育系A31与恢复系1376杂交F2分离群体育性的研究表明,582株F2分离群体的平均结实率为42.16%,变异范围为0~86.67%,由于受异源胞质的影响,F2群体中可育株的平均自交结实率低于恢复系1376的平均结实率。卡方测验表明,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所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荷亭  侯丽娟  仪治本  侯旭东  袁爱萍  
研究了A1至A7胞质不育与 10 0 0余种品种资源的育性反应 ,从而建立了A1至A77种胞质不育恢保体系的创新体系。研究了A1,A2 ,A3,A5,A6胞质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制 ,找到了A1,A2 ,A5,A6胞质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的差异和有许多共同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原因。研究了A3胞质不育杂交种F2 分离比率 ,分析了A3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方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平  陈锦  袁定阳  罗孝和  夏石头  
以超级杂交稻父本0293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法研究植物抗病基因snc1在超级杂交稻父本中的遗传转化。结果表明:0293成熟胚愈伤组织的最适诱导培养基为NMB诱导培养基,2,4–D和6–BA的最适质量浓度分别为3.0和0.2 mg/L;以LB液体培养的农杆菌转化能力最强,抽真空转化方式获得的抗性愈伤率较高,最适共培养时间为2 d;麦芽糖为抗性愈伤组织分化的最适碳源,NMB+KT 0.4 mg/L+6–BA 2.5 mg/L+NAA 0.5 mg/L+IAA 0.5 mg/L为较适合的分化培养基;通过优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条件,共获得6株含目的基因snc1的转化植株。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金陵  甘莉  程必芳  
从甘蓝型油菜×埃塞俄比亚芥和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中,分别获得了稳定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NE398和JN223。NE398在恢保关系上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趋向一致,部分材料对低温较敏感。JN223的遗传基础显然不同于NE398,它除了具芥菜型油菜的细胞质外,还对低温不敏感。对这两类材料已分别转育出双低雄性不育系,不育度多在90%以上。讨论了通过种间杂交创造新的不育系,拓宽甘蓝型油菜不育胞质类型的重要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艳玲  陶承光  王鑫  
利用杂交种绿星58的不育株作不育源,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为依据,转育新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系,以解决有些育种单位获得不育源难及具有100%不育株率的大白菜核基因型雄性不育系转育难的问题。采用常规有性杂交、回交和自交方法,育成了含有待转育亲本C1-4遗传基因的雄性不育系A2及其相应的甲型两用系AB2和临时保持系B2,并对它们及亲本C1-4和绿星58进行农艺性状鉴定和病害调查。结果表明,新育成的核不育系、两用系和临时保持系的株高、株幅、叶长、叶宽、叶柄长、叶球高和叶球粗等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以及病情指数均接近于C1-4,而叶球毛重和叶球净重等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均接近于绿星58。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德明  李泽炳  
在分析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与粳稻品种杂交组合F_3及以后世代部分株系的育性和基因型的基础上,对分离世代各种主基因型的育性及频率分布进行了估计,验证了根据F_1、F_2和BF_1代作出的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遗传涉及核内2对独立的主基因的遗传结论。由F_6以上高世代株系中测选出对农垦58s恢复效应有明显差异的两种纯合单显性可育株系,获得了存在两个不同恢复基因的遗传证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达文  张立平  赵昌平  郑用琏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套袋自交结实率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自交结实率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达到了63.66%~85.23%,不同组合和世代间具有一定差异;多基因遗传率0.49%~18.45%,说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受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4.29%~26.85%,因此在转育新不育系时可以对不育性进行早代选择。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耘  郑家奎  朱云发  况浩池  刘国民  李大银  
利用10个恢复系和8个不同可恢性的不育系组成8×10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恢复系花粉可育性进行了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恢复系对不育系花粉育性恢复有较大差异;②恢复系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占主导地位,不育系有一定作用;③杂交水稻花粉可育性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属数量性状,且恢复系花粉可育性占主导地位;④以花粉育性为性状选育恢复系时,用一般配合力比用特殊配合力更准确;⑤花粉育性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狭义遗传力偏低,说明花粉育性仍受环境的一定影响;⑥测定恢复系或不育系花粉育性,全穗花粉育性比部分花粉育性更准确;⑦如以花粉育性作为恢复力指标,利用MR66、泸恢17、多恢57作亲本,易选育出恢复力较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建平  田保明  
甘蓝型双低油菜CMS22A是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利用384A中的雄性不育源、采用单株成对连续回交的方法育成的新型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突出表现为雄性不育彻底且遗传稳定,配合力高,抗病抗倒,品质优良。对CMS22A育性遗传规律研究表明,该不育系属典型的败药型雄性不育系,其雄性不育的遗传受不育细胞质(S)和一对隐性核不育主效基因(rr)的共同控制,属孢子体不育,基因型为S(rr)。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