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41)
- 2023(15088)
- 2022(12747)
- 2021(11749)
- 2020(9963)
- 2019(23067)
- 2018(22766)
- 2017(43603)
- 2016(23639)
- 2015(27324)
- 2014(27445)
- 2013(27437)
- 2012(26087)
- 2011(23914)
- 2010(24104)
- 2009(23108)
- 2008(23116)
- 2007(20903)
- 2006(18655)
- 2005(17264)
- 学科
- 济(120463)
- 经济(120325)
- 管理(73196)
- 业(65785)
- 企(53270)
- 企业(53270)
- 方法(49656)
- 数学(43975)
- 数学方法(43601)
- 中国(30615)
- 财(29811)
- 农(28573)
- 制(24285)
- 地方(24162)
- 学(23567)
- 业经(23019)
- 贸(21391)
- 贸易(21380)
- 易(20775)
- 环境(19681)
- 农业(18797)
- 银(18130)
- 融(18096)
- 金融(18092)
- 银行(18092)
- 务(17558)
- 财务(17518)
- 财务管理(17471)
- 行(17267)
- 体(17160)
- 机构
- 大学(361654)
- 学院(357605)
- 济(162750)
- 经济(159610)
- 管理(133147)
- 研究(128221)
- 理学(113539)
- 理学院(112239)
- 管理学(110523)
- 管理学院(109844)
- 中国(99683)
- 财(76570)
- 京(76502)
- 科学(74493)
- 所(65492)
- 财经(60154)
- 研究所(58815)
- 农(58092)
- 中心(57836)
- 经(54437)
- 江(54424)
- 经济学(52460)
- 业大(49350)
- 北京(49066)
- 经济学院(47105)
- 范(45512)
- 院(45414)
- 农业(45302)
- 师范(45091)
- 财经大学(44334)
- 基金
- 项目(227292)
- 科学(179782)
- 基金(168297)
- 研究(165776)
- 家(146120)
- 国家(144972)
- 科学基金(123752)
- 社会(109307)
- 社会科(103763)
- 社会科学(103735)
- 基金项目(87806)
- 省(85467)
- 自然(77331)
- 教育(75606)
- 自然科(75475)
- 自然科学(75451)
- 自然科学基金(74178)
- 划(72421)
- 资助(70170)
- 编号(64450)
- 成果(54104)
- 部(52566)
- 重点(51655)
- 发(49315)
- 国家社会(46737)
- 创(46150)
- 教育部(45442)
- 课题(45240)
- 制(44955)
- 人文(43485)
- 期刊
- 济(187144)
- 经济(187144)
- 研究(112535)
- 中国(72598)
- 财(61213)
- 学报(55267)
- 农(53154)
- 科学(51142)
- 管理(50131)
- 大学(42339)
- 学学(40048)
- 融(36520)
- 金融(36520)
- 农业(35425)
- 教育(32634)
- 财经(31946)
- 经济研究(30545)
- 技术(29721)
- 经(27528)
- 业经(26291)
- 问题(24624)
- 贸(22141)
- 技术经济(19486)
- 业(19374)
- 国际(19270)
- 世界(19136)
- 统计(18460)
- 版(16865)
- 理论(16402)
- 策(16245)
共检索到5540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六君 毛谭 刘为 方福康
本文通过中国生态足迹的实证分析 ,讨论了生态系统在资源供给方面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资源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 ,反映了经济系统的资源消费。计算发现 ,1961~ 1999年中国资源生态足迹持续增长 ,从 1961年的 3 .3亿hm2 逐年递增到 1999年的16.8亿hm2 ,年平均增长率为 4.4%。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支持了同期的经济增长 ,但是 ,实证比较发现资源生态承载力大大低于资源生态足迹。这些实证结果表明 :一方面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了资源消费持续增加 ,而另一方面 ,中国生态系统资源供给能力有限 ,不能支持当前的资源消费及其增长。由于自然资源是经济系统进行生产的物质基础 ...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制约 生态足迹 自然资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军华
文章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来描述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动态关联性。冲击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之间存在较强的交互响应作用,一方面经济增长是生态足迹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生态足迹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刘星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了中国GDP和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通过对GDP与能源消费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通过对GDP与能源消费的协整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发现:中国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显示了两者之间的长期均衡机制,长短期能源弹性系数说明,从长期来看,能源并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但必须注意能源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制定中长期规划来引导经济结构和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鑫铖 杨先明
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正日益凸显,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规避资源制约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罗默(2003)和索伦森与惠特—雅各布森(2012)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3种自然资源水、土地和能源纳入模型考虑,考察自然资源约束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现阶段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很显著:由于能源、水和土地不能与劳动力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资源约束),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率每年比没有资源约束的情况要降低5.25%。因此,在丧失资源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维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可行途径就是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
关键词:
资源制约 经济增长 比较优势动态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学定 范宪伟 韩金雨 高峰
从生态足迹的角度,根据1978~2008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结果发现:我国资源环境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倒"U"型,处于拐点时人均GDP为19672.6元,表明我国整体上已于2008年跨过拐点,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期。并通过动态面板的广义矩估计,详细分析了各类型生态足迹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蓓蓓 梅艳
本研究选取1985年~2007年江苏省的生态足迹、经济数据,构建生态足迹消耗与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的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在实际取值区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二者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②经济结构变量对生态足迹消耗以及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产生影响,固定资产投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资源的消耗量,并刺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促使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更加陡峭,相反,产业结构的升级则缓解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压力。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曲线 江苏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中才 王广成 关晓吉
本文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型;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应用模型分析发现增加1%的GDP产出需要增加0.61%的生态足迹,需要增加2.38%的能源足迹、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梅艳 何蓓蓓 刘友兆
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江苏省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江苏省1985~2006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对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GDP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林地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是GDP的单向Granger原因,林地足迹与GDP之间是双向的Granger原因。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能源足迹、耕地足迹、林地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利用模型分析发现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91.84%。研究...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向书坚 卢小兰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了湖北省1980~2007年的各类生态足迹,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GDP与各类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化石能源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草地足迹、水域足迹和林地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经Granger因果检验,存在从GDP到总生态足迹、化石能源用地足迹和建筑用地足迹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以及从耕地足迹到GDP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表明长期以来湖北省为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导致了过度的能源消费,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对生物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为保证湖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改变这种资源依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马正兵
本文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产业增长与信贷结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信贷结构与产业增长具有较强的典型相关性,信贷的政府配给成功地支持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的产业结构层面的信贷双重配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扭曲。
关键词:
信贷结构 产业增长 典型相关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立群
中国经济增长的短线制约分析张立群对中国短期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时,短线制约是一个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人们往往依据短线供给情况的变动,分析经济形势的变化,并指出其未来的走势。本项研究从实征分析人手,考察短线制约是否存在,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过程,由此指出其与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宏
分利联盟是指在市场约束力量不足以规范其经济行为之前,通过经济寻租、政府寻租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寻求收入再分配的群体。在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分利联盟不断生成和发展,它们的寻租活动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改变了社会的激励机制,引起政府决策效率下降和社会福利水平下降,具有巨大的负外部性,将对中国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构成"软制约",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并应通过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租金消散机制等措施加以防范和治理。
关键词:
分利联盟 寻租活动 负外部性 软制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振宇 连家明 郭艳娇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国家决定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辽宁为分析样本,对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从生态效率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两个维度,评价了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和经济增长之间平衡发展的成效,分析成效不足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财税政策取向。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经济增长 生态足迹 财税政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路
主流的增长理论缺乏对制度的分析,认为制度是外生的。在实证方面,对于制度的研究又缺乏精确的分析。笔者以新古典增长和制度学派为基础,对制度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增长的特点是产出、资本、消费和制度都存在一个最优的值。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的影响比资本投入和制度因素要小。制度因素主要是通过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尽管在直接效应中,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反向作用,但在总效应中,制度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作用。
关键词:
制度 增长 SEM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惠雄 鲍海君
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之间的演化关系是分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浙江省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并应用Ulanowicz的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公式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得到三个主要结论:①浙江省1990—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不断增加,生态赤字逐年扩大。②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生态经济发展能力逐步有所增强。③代表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多样性指数不断下降,"浙江模式"潜伏着重大的不可持续性信息。本文认为,目前浙江等东部地区经济下滑的情况比较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明显挑战。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约束,而生态问题背后又是企业组织规模、...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