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85)
2023(8546)
2022(6435)
2021(5947)
2020(4867)
2019(10820)
2018(10833)
2017(20302)
2016(11353)
2015(12709)
2014(13012)
2013(12455)
2012(11532)
2011(10341)
2010(10598)
2009(9895)
2008(10376)
2007(9554)
2006(8768)
2005(8125)
作者
(34393)
(28833)
(28550)
(27402)
(18405)
(13909)
(12938)
(11311)
(10953)
(10265)
(9814)
(9793)
(9176)
(9160)
(9091)
(8836)
(8466)
(8301)
(8250)
(8165)
(7375)
(7118)
(7015)
(6647)
(6483)
(6471)
(6467)
(6330)
(5883)
(5790)
学科
(50428)
经济(50376)
管理(33448)
(30429)
(23808)
企业(23808)
方法(17800)
(17571)
中国(14939)
地方(14286)
数学(14015)
数学方法(13740)
(13508)
业经(13438)
农业(12311)
(12114)
环境(11194)
理论(10187)
(9539)
(8355)
(8301)
(8149)
金融(8147)
(7972)
(7767)
银行(7752)
(7429)
财务(7405)
财务管理(7389)
(7355)
机构
学院(166896)
大学(166264)
(65258)
经济(63639)
管理(60105)
研究(58518)
理学(50985)
理学院(50400)
管理学(49202)
管理学院(48936)
中国(45158)
科学(37959)
(36339)
(31595)
(31070)
(30320)
(27976)
研究所(27547)
中心(27460)
业大(26205)
(24452)
农业(24266)
师范(24225)
财经(24024)
北京(22774)
(22046)
(21648)
(21601)
(21035)
经济学(20352)
基金
项目(108478)
科学(85024)
研究(79586)
基金(77088)
(67471)
国家(66860)
科学基金(57037)
社会(50620)
社会科(47668)
社会科学(47655)
(45788)
基金项目(40548)
自然(36135)
(36044)
教育(35741)
自然科(35015)
自然科学(34999)
自然科学基金(34336)
编号(32419)
资助(30805)
成果(26698)
重点(24985)
(24448)
课题(23043)
(22692)
(21775)
国家社会(20754)
创新(20356)
科研(20153)
(19685)
期刊
(81453)
经济(81453)
研究(48911)
中国(37526)
(30484)
学报(29191)
科学(26334)
(25099)
大学(22195)
管理(21889)
学学(20872)
教育(20605)
农业(20596)
(15978)
金融(15978)
技术(14321)
业经(13435)
财经(12322)
经济研究(11182)
(10869)
(10699)
问题(10659)
资源(10307)
(9674)
图书(8346)
技术经济(7948)
科技(7777)
统计(7682)
现代(7585)
业大(7563)
共检索到2597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学全  卢琦  
生态足迹是某地区生产消费的粮食和纤维、维持能源消费以及建筑用地的总和。应用生态足迹分析,共和县2 0 0 2年人均生态足迹供给1 0 5 6hm2 ,即生态承载力阈值为1 0 5 6hm2 。该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 6 6 2hm2 ,与生态承载力比较,生态赤字0 6 0 6hm2 。共和县荒漠化发展是生态足迹扩大的结果之一,另一方面荒漠化扩张减小了共和县的生态承载力,因此荒漠化发展对共和县生态赤字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提出共和县减少生态赤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政策措施。引入产量因子的地区修正因子,使Wackernagel因子更符合中国不同地区的实际。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韩永荣  
荒漠化正威胁人类的生存!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据气象卫星送回的图片,青海省博大的江河源头、广阔的柴达木盆地、环湖地区的漫漫大漠,塔拉滩的滚滚黄沙像恶魔一样不仅无情地吞噬着一片片草原和农田,对不少村庄和住户的生存也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学全  卢琦  
虚拟水是指通过贸易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水密集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本地水和粮食安全,将解决水短缺的途经扩展到社会经济系统。根据虚拟水概念,计算所得的2000年共和盆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净消费的虚拟水分别为878.43、1105.61m3,全社会全年消费的虚拟水数量和实际生产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19633.61×104、33073.57×104m3,分别是共和盆地水资源统计利用量21907.5×104m3的0.9、1.5倍多。虚拟水为共和盆地荒漠化防治与水资源保障提供了水管理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力小  宋豫秦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生产”理论 ,对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的人地系统进行了解析 ,指出人口生产的膨胀、物质生产的低效率和环境生产的萎缩 ,以及由此造成的三种生产系统之间支撑与制约机制的破坏 ,是导致我国北方荒漠化不断扩展的根本原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建法  宋湛谦  
本文介绍了用于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有机高分子材料品种 ,讨论了它们在稳定沙土和吸水保水等方面的应用可能及问题 ,提出了新型沙土改良材料的研究开发方向。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雷军  边彪  范菊萍  陆瑛  张虎  
为了达到治理荒漠化的目的,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天然植被恢复和造林植被恢复治理荒漠化的过程中进行生物活性剂和固沙剂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活性剂Frisol A、Frisol F最适使用量分别为100 g/m2、120 g/m2。单独使用生物活性剂或同固沙剂Frisol S混合使用,对荒漠天然植被恢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样方内株数、植被盖度、生物量、当年高度分别较对照有显著的差异。运用生物活性剂,使柽柳造林成活率平均达到89.9%,沙枣造林成活率平均达到94.9%,分别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4.1%和10.4%;柽柳的当年平均生长量、单株生根量都是未使用活性剂的2倍以上;沙枣的当年平均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建光  李保国  卢琦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共和盆地,依据3个主要气象站(包括20多个临时气象、水文站)长、短期气象资料和2个水文站(沙珠玉和拉曲)的径流数据,以及共和县(恰卜恰站)的土壤水分资料,利用时间序列、数字高程模型(DEM)和趋势面分析等方法,结合封育和未封育草地地上生物量和牧场载畜量的调查,该文对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布和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和盆地的年降雨量序列是平稳的,没有周期;而且进一步依据年降雨量与年蒸散发、径流和土壤水分等的相关分析,研究期内共和盆地的气候干燥和荒漠化不是由于降雨量减少直接造成;依据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共和盆地的两个沙带(沙珠玉-塔拉滩和木格滩)的年降雨量分别为250mm...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纪安  杨改河  刘玉华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对青海省1978-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剖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127 8 hm2增加至2001年的1.609 2 hm2,同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20 8 hm2逐年递减至1.332 3 hm2,生态供需由盈余逆转为赤字,说明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生态需求已经超出其生态承载力, 表现为不可持续。最后指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工业的增效减耗是实现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亚云  杨秀春  朱晓华  徐斌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获取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小等优点,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已逐渐成为土地荒漠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技术手段。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使用的遥感数据源,综述了各类卫星遥感影像、影像的不同季相、波段和各类植被指数的选择等;讨论了土地荒漠化信息遥感提取的多种方法,综合比较不同遥感提取方法的优缺点,进而分析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多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手动分类结合的原因。最后,指出遥感技术在土地荒漠化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中综合指标与综合方法集成研究等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立华  杨爱华  
基于对中国西北七县的调查和文献整合分析,研究发现科技治理在荒漠化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治理所需要的三种最重要的知识依次是:有关荒漠化与沙尘暴的一般科技知识、对当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具体知识、环境治理方面的知识。四种最重要的学者型群体依次是:治沙站工作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其他各种技术人员、各种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等。要解决当前科技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加强科技研究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科技利用效益与推广价值,建立更好的科技推广机制,提高科技研究水平,加强专家学者等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并提高对当地民众和当地知识的尊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劲松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山地系统在景观上为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具有内生型脆弱性、对植被的依附性、景观过渡性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等方面,荒漠化较严重。作者通过对坡面级联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分析,讨论了山地荒漠化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就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几点想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波  
针对目前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的状况 ,综述了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发展趋势 :50年代到 80年代中期荒漠化呈加速扩展趋势 ;80年代以来 ,我国荒漠化在大部分地区发展非常迅速 ,只是在局部地区有所逆转。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 :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 ,二是我国北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过高的人口压力及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粗放的管理是导致我国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天琛  
土地荒漠化是今天中国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历经气候变异和各种人为活动造成的土壤干旱、半干旱以及湿润土地的退化,土地的沙漠化、盐碱化以及水土流失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趋势。土地荒漠化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土地荒漠化的程度惊人,大约有1/3的陆地、1/5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并且土地荒漠化的速度在全球日益加快,每年大约以5万到7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中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