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77)
- 2023(12339)
- 2022(10782)
- 2021(10259)
- 2020(8487)
- 2019(19789)
- 2018(19813)
- 2017(37971)
- 2016(21012)
- 2015(23597)
- 2014(23770)
- 2013(23297)
- 2012(21555)
- 2011(19451)
- 2010(19523)
- 2009(17961)
- 2008(17830)
- 2007(15580)
- 2006(13704)
- 2005(11958)
- 学科
- 济(86281)
- 经济(86180)
- 管理(61048)
- 业(53171)
- 企(44736)
- 企业(44736)
- 方法(40603)
- 数学(34422)
- 数学方法(33906)
- 中国(23355)
- 学(21666)
- 农(20939)
- 财(19178)
- 地方(18867)
- 业经(18121)
- 理论(16719)
- 环境(16321)
- 和(14594)
- 农业(14151)
- 贸(13631)
- 贸易(13622)
- 制(13443)
- 易(13143)
- 划(13007)
- 技术(12006)
- 务(11996)
- 财务(11931)
- 财务管理(11907)
- 教育(11688)
- 银(11670)
- 机构
- 大学(302266)
- 学院(299274)
- 管理(118635)
- 济(114360)
- 经济(111568)
- 理学(103050)
- 理学院(101838)
- 研究(100266)
- 管理学(99824)
- 管理学院(99308)
- 中国(73012)
- 京(65997)
- 科学(65352)
- 财(51004)
- 所(50584)
- 农(47471)
- 研究所(46415)
- 业大(45816)
- 中心(45110)
- 江(42489)
- 北京(41749)
- 财经(41529)
- 范(41334)
- 师范(40964)
- 经(37718)
- 农业(37313)
- 院(36647)
- 州(35366)
- 经济学(34037)
- 师范大学(33307)
- 基金
- 项目(207192)
- 科学(161907)
- 研究(149623)
- 基金(149412)
- 家(130498)
- 国家(129423)
- 科学基金(110970)
- 社会(92927)
- 社会科(87922)
- 社会科学(87899)
- 省(80452)
- 基金项目(79857)
- 自然(73324)
- 自然科(71540)
- 自然科学(71524)
- 自然科学基金(70191)
- 教育(68365)
- 划(67967)
- 资助(61934)
- 编号(60825)
- 成果(49428)
- 重点(46130)
- 部(44843)
- 发(43478)
- 创(42031)
- 课题(41974)
- 科研(39249)
- 创新(39216)
- 大学(38387)
- 教育部(38150)
- 期刊
- 济(125559)
- 经济(125559)
- 研究(86610)
- 中国(53429)
- 学报(49671)
- 科学(45359)
- 管理(42985)
- 农(42565)
- 财(37598)
- 大学(37150)
- 学学(34901)
- 教育(34583)
- 农业(30106)
- 技术(25969)
- 融(21124)
- 金融(21124)
- 财经(19744)
- 业经(19508)
- 经济研究(19015)
- 问题(17640)
- 图书(17004)
- 经(16838)
- 业(15350)
- 理论(14894)
- 科技(14863)
- 资源(14557)
- 技术经济(14465)
- 版(14351)
- 现代(13788)
- 实践(13746)
共检索到429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运林 傅晓华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实验区,其生态安全是指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维系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理论为研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量化研究的手段,对于研究全球或一个较大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很好的可行性思路。但是,我们研究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进而具体到生态安全时,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长株潭生态安全研究与评价时遇到了困难,如果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这能更真实地反映长株潭的生态安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楚芳芳 蒋涤非
为衡量和评价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况,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利用从系统论出发并具有基于流量算法优点的能值分析理论,建立基于能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该模型增加了水消费、污染等生态足迹,用输入输出能值对生态足迹进行调整,同时生态承载力扩展为自然生态承载力、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生态承载力、生态服务价值承载力和人类劳务生态承载力等,并综合评价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充分考虑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性,以及人类作用的主观能动性等,较为全面地反映城市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持续性。采用该模型计算了长株潭城市群2000~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演变,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
综述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在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应用成果,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时遇到了困难,主要表现为其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阐述的基本原则不一致,认为这主要是将基于全球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理论不适当地用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导致的,而根本的原因是生态足迹概念本身的定义不够确切。本文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期更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比较全球生态赤字和区域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可以对区域发展公平性做出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文力 刘湘辉 鲍丙飞 向平安
为客观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状况,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特征,从区域产业发展、水资源状况和生态效益等层面构建长株潭县域层次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改进的DPSIR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安全展开定量评估和趋势预测。研究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县域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转,但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并从指标体系和政策因素等对造成这种不均衡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舒帮荣 胡雁娟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本,由于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被重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探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针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特点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鉴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土地生态安全动态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的土地生态安全呈现逐渐恶化趋势,目前已经处于不安全等级;同时存在水土协调度、受灾面积成灾率、人口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万元GDP能耗等不安全因...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志华 于洋 陈利 甘静静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在城市群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备受关注。近年来,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攀高,催生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应用3S技术以及城市规划、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和生态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景观格局逐步破碎化和多样化,城市组团摊大饼式发展明显,具有明显融城趋势,生态福利空间分布不均,人们不能平等共享生态福利等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城市群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案例与经验,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结果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优化以及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群生态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景观格局 生态空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贺成龙 吴建华 刘文莉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IOA-EF)具有良好的结构性,一定程度弥补了生态足迹基本模型在识别环境影响的真实发生位置、组分构成及其在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等不足。自1998年Kathryn B.Bicknell提出该分析方法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之进行了完善、修正和扩展应用。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有关学者在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生态足迹分析时,出现了偏差,如继续用土地乘数(land multiplier)来估计产品的土地足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改进了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调整因子的计算方法,根据Kathryn B.Bicknell(1998)、Jiun-Jiun Ferng(2...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淼 胡远满 常禹 张文广 张薇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 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不足。最后,以岷江上游1982到2002年为例应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能值足迹<区域能值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与区域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平缓下降趋势,而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不规则变动。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考虑到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但它不能完全代替生态足迹方法,将其结合应用将得到更多信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恺 董德明 沈万斌
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力的角度定量测度人类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影响,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关注程度最高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具有简明易懂、便于操作、易与其他指标结合等优点。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结果较为悲观、难以真实反映人类消费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系统归纳和分析了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5项缺陷:①参数选取面临两难;②度量标准存在矛盾;③互斥假设有违事实;④研究内容涵盖不全;⑤评价结果部分失真。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认为前三项缺陷必须尽快修正,后两项缺陷需要逐步克服。还应通过学科交叉引入更多经济社会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这...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能源足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辛毅 田旸 吴燕红
生态足迹方法模型因其直观且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成为量化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今,该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介绍生态足迹的定义、不足及方法的改进,总结其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尺度、不同领域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足迹模型,推进生态足迹理论在微观尺度的应用,使生态足迹理论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为少数民族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生态足迹理论 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伟文 文礼章 仝宝生 沈佐锐 高觅
生态足迹是一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介绍生态足迹的定义、思想、基本计算方法,总结其在国内外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层面、计算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与进展,评析生态足迹理论的优缺点,对生态足迹的应用进行展望,从而为有志于从事生态足迹研究的学者做出理论铺垫。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应用展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常
本文在对产业生态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典型案例,运用Vensim DS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与分析,预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运行趋势。为长株潭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生态化创新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区域产业 生态创新 系统仿真 优化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运林 傅晓华 徐习军
本文瞄准国际生态型城市群发展研究前沿,运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构建生态长株潭的十大对策:即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建设应当把推崇生态意识作为先锋理念;把推行生态型规划作为实施蓝图;把制定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标准;把创建生态城区作为示范窗口;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突破口;把倡导绿色消费作为重要举措;把加强多元调控作为有效手段;把鼓励公众参与作为社会平台;把开展生态补偿作为平衡机制;把完善协调机构作为组织保障。
关键词:
长株潭 生态型 城市群 发展对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 周晓强 侯加林 尹侠
本文阐述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及成因,针对如何切实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以配合省委省政府"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战略,有效推动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建武 赵珂艺
运用碳足迹理论与方法,计量了长株潭三个地市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并以此为基础同时引用碳赤字敏感度概念,进一步核算了碳赤字/盈余相对量,由此总结长株潭地区碳排放、碳吸收、碳赤字与碳赤字敏感度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并加以区际之间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年期间,长株潭地区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碳吸收量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湘潭市是碳排放最多地区却是碳吸收最弱地区,长沙市是碳吸收最强的地区,株洲市是碳排放最少的地区。长株潭地区碳赤字量与碳赤字敏感度均呈现"M"型变化,湘潭市碳赤字量与碳赤字敏感度每年均大大高于长沙市和株洲市。研究结果直观揭示了长株潭地区碳赤字的时空演变,明晰了长株潭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差异,以期为实现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的建设和湖南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