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9)
2023(10339)
2022(8573)
2021(7896)
2020(6265)
2019(14210)
2018(13946)
2017(25588)
2016(14215)
2015(15864)
2014(16231)
2013(15774)
2012(15176)
2011(14066)
2010(14631)
2009(13558)
2008(13766)
2007(12652)
2006(11546)
2005(10782)
作者
(44333)
(36727)
(36726)
(34556)
(23453)
(17972)
(16671)
(14492)
(14079)
(13343)
(12613)
(12542)
(11872)
(11774)
(11457)
(11369)
(10862)
(10751)
(10560)
(10521)
(9529)
(9159)
(9034)
(8461)
(8391)
(8285)
(8245)
(8160)
(7648)
(7401)
学科
(68501)
经济(68434)
管理(38662)
(34448)
(27018)
企业(27018)
地方(23124)
方法(21879)
中国(21347)
(18487)
数学(17565)
数学方法(17182)
(16343)
业经(16260)
环境(14584)
地方经济(13358)
农业(12948)
(12312)
理论(12002)
(11923)
(11680)
金融(11678)
(11654)
(11424)
银行(11405)
(11082)
(11046)
(10032)
贸易(10019)
技术(9743)
机构
学院(211734)
大学(209148)
(82492)
经济(80410)
研究(79814)
管理(75555)
理学(63084)
理学院(62215)
中国(61134)
管理学(60852)
管理学院(60466)
科学(51569)
(47802)
(42241)
研究所(38155)
(37878)
(36973)
中心(36034)
(34549)
(32582)
师范(32269)
北京(31163)
业大(30725)
(29317)
财经(28788)
农业(28568)
(28439)
(25900)
师范大学(25857)
(25794)
基金
项目(134341)
科学(104714)
研究(99514)
基金(92733)
(81361)
国家(80636)
科学基金(67847)
社会(61308)
社会科(57958)
社会科学(57941)
(55407)
基金项目(48294)
(46171)
教育(44857)
自然(42280)
自然科(41139)
自然科学(41125)
编号(40904)
自然科学基金(40302)
资助(38070)
(35442)
成果(34173)
重点(31570)
课题(30428)
发展(28261)
(27951)
(27746)
(27409)
创新(25693)
科研(24850)
期刊
(106068)
经济(106068)
研究(65379)
中国(50896)
(34890)
学报(33920)
科学(31968)
教育(30249)
管理(29312)
(28544)
大学(25232)
农业(24417)
学学(23482)
(20674)
金融(20674)
技术(20491)
业经(18089)
经济研究(15609)
财经(14010)
(13232)
问题(13088)
资源(12954)
(12213)
图书(11669)
技术经济(10974)
科技(10883)
统计(10859)
(10351)
(10144)
(10111)
共检索到341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  
综述了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在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应用成果,发现生态足迹理论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时遇到了困难,主要表现为其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评价结果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阐述的基本原则不一致,认为这主要是将基于全球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理论不适当地用在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所导致的,而根本的原因是生态足迹概念本身的定义不够确切。本文将生态足迹区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对传统的生态足迹理论进行改进,并以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以期更真实地反映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比较全球生态赤字和区域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可以对区域发展公平性做出评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毛锋  宾国澍  肖劲松  
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考查其资源环境可持续支持潜力的大小,进而探寻具体的应对方略。较之其它评价体系,生态足迹易于映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压力和资源环境对人类可持续支持的潜力。文章在简介生态足迹内涵和分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以温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评判和应对策略研究。嗣后,就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秦耀辰  牛树海  
以生物物理量为标准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Wackernagel发展的生态占用法因其简明的生物物理量设计思想克服了其他评价方法的缺陷。文中主要概述了生态占用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针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需要对这种方法做出改进 ,提出了用投入占用产出模式来完善生态占用方法的思路 ,结合生态占用指标引入了一个综合发展度来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程度。最后结合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实例进行了应用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生态占用的计算分析 ,得出河南目前处于“地方不可持续—全球可持续—欠发展”状态 ,并与西部 12省 (区 )市进行了对比分析。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运伟  李琳莉  
文章以四川省统计年鉴数据(2000~2012)为依据,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对四川省2000~2011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2000~2011年生态赤字逐年扩大,从0.64280hm2增加到1.54883hm2,区域生态环境呈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四川省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总体呈先稳定增长到趋于稳定的态势,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值总体呈上升态势,仅在2002~2003年出现了略微下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是增强四川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经之路。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贺成龙  吴建华  
采用相同的“等量因子”,计算了沪苏浙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表明沪苏浙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其可持续发展性不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建议该地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改变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袁平  徐斌  章力建  
【目的】县域(县级区域)是中国同时具备地域、空间和行政独立性的最基本区域单元,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运用基于生物物理量计算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1982~2003年的发展进行时间序列动态分析。【结果】计算结果显示,阿鲁科尔沁旗人均生态足迹以6.01%的年均增速从1982年的1.19gha增长到2003年的4.05gha,从1982年人均0.58gha的生态盈余,转变为2003年的人均生态赤字1.47gha;全旗生物生产性面积供需不对称,存在结构性错位;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衡量的资源利用效益一直处于低水平。【结论】研究表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辛毅  田旸  吴燕红  
生态足迹方法模型因其直观且可操作性强等特点成为量化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今,该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介绍生态足迹的定义、不足及方法的改进,总结其在国内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尺度、不同领域等方面的应用,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足迹模型,推进生态足迹理论在微观尺度的应用,使生态足迹理论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为少数民族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辛田  高玉泉  
生态足迹可以定量判断特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运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相关计算模型,根据时间序列,对湖南省2007~2011年间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生态安全及万元旅游GDP足迹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定量计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童亿勤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的工具。通过对一般生态足迹法的调整,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本地生态足迹的时空特性和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2006年浙江省人均本地生态足迹2.763 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0.437 9 hm2,人均本地生态赤字2.325 9 hm2;(2)1991~2006年浙江省的本地生态足迹都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环境生态的不可持续性;(3)2005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本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4)浙江全省生态足迹强度指数从1991年的2.078上升到2006年的5.9...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长城  陈晓杰  张金亭  
2000 年以来,随着武汉城市发展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问题凸显。引进生态足迹及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武汉市 2008—2019 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变化,通过生态赤字、万元GDP 人均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指数研究武汉市可持续性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9 年年间武汉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表现为降低的趋势,由 2008 年的 3.106 6 hm~2/ 人下降到 2019 年的2.609 0 hm~2/ 人,同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由 2008 年 0.197 4 hm~2/ 人下降到 2019 年的 0.129 4 hm~2/ 人,人均生态赤字亦表现为降低趋势。其中,化石燃料用地是人均生态足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耕地为人均生态承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足迹深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足迹广度呈平缓下降趋势。生态压力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可持续指数呈下降趋势,万元 GDP 人均生态足迹占比下降,总的来说,生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能力,但是存在较大生态压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自如  何报翔  
可持续发展是由多个子系统和许多要素组成的多维复杂巨系统。其发展的状态、程度和变化必须通过指标体系和模型来予以描述。本文基于太极——八卦的理念,建立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太极--八卦评价模型以及与之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层、系统层、能力层、总体目标层指标及其世代关系的评价模型,并运用模型和数学语言描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与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关进平  张伟  佘济云  沈金明  郭霞  
为了探讨万泉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万泉河流域2009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及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表明:万泉河流域经济发展以一二产业为主,林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流域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H=1.155 962低于全国(H=1.29)水平,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C=1.881 275高于全国Ulanowicz发展能力(C=1.71),由此可知流域当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通过计算得到该流域万元GDP生态足迹为0.44,是全国万元GDP生态足迹2.037的0.22倍,说明流域资源利用率较全国高,其发展能力高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东景  李培英  杜军  刘乐军  徐兴永  
可持续性评价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1-2003年间,我国基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最后就如何提高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降低社会发展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晓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针对新疆的经济发展现状,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对新疆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测度该区利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数量来定量测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2006年新疆统计年报,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新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健生  李萍  张玉清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基于生态足迹计算的发展能力指标是较有效的评价指标之一。本研究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按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消费类型计算了2005年深圳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赤字构成并给出生态足迹矩阵,以使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修正了Ulanowicz的发展能力模型,将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因子引入计算公式中,对深圳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深圳人均生态赤字为3.16 hm2/人,生态足迹是其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57倍;1986年~2005年深圳生态赤字扩大10倍,20年间系统稳定性逐渐下降,近年有向良性化方向好转的趋势,2003...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