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93)
2023(6378)
2022(5595)
2021(5124)
2020(4526)
2019(10802)
2018(10860)
2017(20925)
2016(11656)
2015(13364)
2014(13828)
2013(13826)
2012(13056)
2011(12052)
2010(12356)
2009(11773)
2008(12076)
2007(11145)
2006(9577)
2005(8613)
作者
(36743)
(30916)
(30795)
(29566)
(19465)
(14995)
(14149)
(12236)
(11520)
(11007)
(10451)
(10327)
(9783)
(9738)
(9696)
(9683)
(9678)
(9063)
(8938)
(8906)
(7775)
(7582)
(7571)
(7054)
(6991)
(6964)
(6891)
(6826)
(6323)
(6273)
学科
(53915)
经济(53864)
管理(33307)
(30179)
方法(28343)
(24528)
企业(24528)
数学(24301)
数学方法(23968)
(14773)
(14218)
(12535)
中国(11677)
环境(11472)
业经(10264)
地方(10033)
(9911)
理论(9721)
农业(9371)
(9304)
贸易(9303)
(8990)
(8443)
(7866)
(7724)
财务(7703)
财务管理(7678)
(7363)
银行(7338)
(7290)
机构
大学(183132)
学院(181222)
(73842)
经济(72181)
管理(68618)
研究(61362)
理学(59245)
理学院(58528)
管理学(57318)
管理学院(56991)
中国(46075)
科学(40330)
(39194)
(33413)
(33305)
(32500)
研究所(29832)
业大(29218)
中心(28385)
(27358)
财经(26933)
农业(26566)
北京(24930)
(24335)
(24212)
师范(24109)
经济学(23258)
(21748)
(21640)
经济学院(21078)
基金
项目(118124)
科学(91838)
基金(84924)
研究(83948)
(74546)
国家(73964)
科学基金(62308)
社会(52020)
社会科(49220)
社会科学(49201)
(46504)
基金项目(44964)
自然(40959)
自然科(39874)
自然科学(39858)
(39540)
自然科学基金(39122)
教育(38580)
资助(35697)
编号(34346)
成果(28185)
重点(27229)
(26276)
(25557)
(23727)
课题(23457)
科研(23107)
计划(22422)
创新(22218)
教育部(21914)
期刊
(80558)
经济(80558)
研究(49552)
中国(31495)
学报(30972)
(29228)
科学(27386)
(26246)
大学(22438)
管理(22018)
学学(21256)
农业(19620)
教育(17157)
技术(15317)
(13333)
金融(13333)
财经(13275)
业经(12772)
经济研究(12243)
(11398)
问题(11029)
统计(10974)
(10793)
技术经济(9996)
资源(9601)
(9568)
(9556)
理论(9005)
决策(8863)
图书(8535)
共检索到2595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论文系统地解析了生态足迹概念,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账户框架建立的假设条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最近的国际研究进展。同时,重点介绍了生态足迹计算中容易引起误解和疏忽的两个问题:化石能源用地的处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在此基础上,从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化石能源的处理和“利息”的处理两个角度评价了生态足迹方法的局限性。同时从贸易的处理缺乏可持续性基础,忽视国家和区域尺度上空间地理情况的差异,忽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产“利息”流的积累和储存,忽视自然资产存量的状况四个角度,分析了生态足迹在不同尺度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将生态足迹分析还原到IPAT等式,并从热力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解...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淼  胡远满  常禹  张文广  张薇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 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不足。最后,以岷江上游1982到2002年为例应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能值足迹<区域能值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与区域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平缓下降趋势,而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不规则变动。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考虑到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但它不能完全代替生态足迹方法,将其结合应用将得到更多信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少良  杜冲  李伟群  王丽华  
工业水足迹作为水足迹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可用于揭示工业活动过程的水资源消耗,为科学管理和调控工业生产活动用水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从介绍水足迹研究现状入手,创造性提出工业水足迹的概念及应用方向,并对其理论构成进行分析,建立了蓝水足迹、灰水足迹、隐含足迹在内的核算方法,并给出了我国水足迹评价制度和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梁仁君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闵庆文,成升魁  
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内涵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有关文献中的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所提供的生态空间以及生态赢余或赤字情况。分析表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其生态足迹也较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占用以及别国的生态威胁也就相应较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万红艳  陈迎春  
本文在把握物流分析及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生态问题的实质及根源所在,并探讨了如何基于这一理论建设生态城市。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一萍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方法,其基本模型是通过计算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近年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逐步拓展了成分法、投入产出法、基于需求的标准法和动态分析等其他分析方法,并广泛应用于对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序列的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度量,以及对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特定行业、行动等方面的分析。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存在着优缺点,就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状况而言,需要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加以关注和改进。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胡淼  周应祺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生态足迹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的热点。成分法作为生态足迹分析模型中应用于微观单位的一种算法,能够较为简便形象地估算微观单位对各种资源的消耗程度,为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该文对该算法的基本思想、分类方法、计算方法和优势缺陷等进行了介绍。同时,利用成分法进行生态足迹分析尚需根据国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我国应用生态足迹的成分法分析模型的主要困难是数据的收集和均衡因子的取得,但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需求,成分法分析模型必将得到广泛应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伟  曾云英  
衡量人口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占用是生态足迹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生态足迹方法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一 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支持者与批评者就生态足迹在研究方法和应用上存在重大分歧。支 持者对生态足迹方法的辨析,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应用该方法,而批评者提出的生态足迹方法在CO2吸收、海洋与地下水的作 用、解释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间题、技术进步的影响、贸易的作用、动态分析和预测未来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缺陷,正 是其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伟文  文礼章  仝宝生  沈佐锐  高觅  
生态足迹是一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介绍生态足迹的定义、思想、基本计算方法,总结其在国内外不同尺度、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层面、计算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与进展,评析生态足迹理论的优缺点,对生态足迹的应用进行展望,从而为有志于从事生态足迹研究的学者做出理论铺垫。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建军  许小冉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河南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计算,并通过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来评价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河南省2007年化石燃料用地、草地、水域处于赤字状态,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处于盈余状态,生态足迹指数显示出河南省总体生态足迹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经济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明全  王金达  刘景双  赵卫  顾康康  
能值生态足迹(Emergetic ecological footprint,EEF)是利用能值理论对生态足迹方法(Eco-logical footprint,EF)的一种改进形式。以黑龙江和云南为研究对象,利用EEF和EF对2004年二省生态可持续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EEF与EF在评价生态系统超载程度时结果悬殊较大:黑龙江EEF结果生态系统超载353%,而EF仅超载8.8%;云南EEF结果生态盈余923%,而EF结果系统超载6.0%。在目前消费水平下,按EEF计算黑龙江和云南分别能持续承载842×104和50 802×104人,而按EF计算则分别为3 507×104和4 166×104。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辉  李波  王传胜  朱文娇  谢花林  张文忠  
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烟台市及其所属的各行政区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中,人均生态足迹除长岛县盈余外其余均为赤字;烟台市人均生态赤字为3.280ha,总生态赤字达2.121 1×107ha,是其国土总面积的15.4倍。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较严重,其中又以北部地区最为严重;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承载能力,其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应大力提倡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型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城市与产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减少生态足迹、缓解生态赤字,以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强文丽  刘爱民  成升魁  
近年来,随着大宗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增加,农产品贸易引起的资源与环境效应评价日趋凸显。为定量反映我国大豆供给变化的环境效应,本研究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我国1986~2009年的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进行了定量测算,耕地足迹按照生产国单产进计算,能源足迹考虑了生产过程中化肥、机械投入和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供给的耕地足迹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且进口引起的耕地足迹增速大于国内耕地足迹增速;(2)化肥及机械投入的不同是导致我国及进口来源国大豆能源足迹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3)对不同生产国的大豆耕地和能源足迹的对比表明,我国生产单位大豆隐含的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均高于其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史纪安  杨改河  刘玉华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模型,对青海省1978-2001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剖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127 8 hm2增加至2001年的1.609 2 hm2,同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20 8 hm2逐年递减至1.332 3 hm2,生态供需由盈余逆转为赤字,说明20世纪90年代青海省生态需求已经超出其生态承载力, 表现为不可持续。最后指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工业的增效减耗是实现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