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34)
- 2023(4530)
- 2022(4048)
- 2021(3860)
- 2020(3192)
- 2019(7604)
- 2018(7638)
- 2017(14052)
- 2016(7969)
- 2015(8969)
- 2014(8809)
- 2013(8880)
- 2012(8156)
- 2011(7278)
- 2010(7147)
- 2009(6491)
- 2008(6108)
- 2007(5282)
- 2006(4616)
- 2005(3871)
- 学科
- 济(30931)
- 经济(30912)
- 管理(19872)
- 业(17317)
- 地方(13382)
- 企(12717)
- 企业(12717)
- 农(11921)
- 方法(11627)
- 环境(10069)
- 数学(10013)
- 数学方法(9864)
- 农业(8340)
- 业经(7597)
- 学(7510)
- 中国(6739)
- 生态(6469)
- 和(6024)
- 地方经济(5846)
- 划(5835)
- 资源(5778)
- 财(5255)
- 贸(4637)
- 贸易(4631)
- 理论(4462)
- 易(4409)
- 制(4345)
- 发(4258)
- 技术(4180)
- 土地(3888)
- 机构
- 学院(104227)
- 大学(101253)
- 管理(40312)
- 济(36835)
- 研究(36518)
- 经济(35759)
- 理学(34546)
- 理学院(34060)
- 管理学(33417)
- 管理学院(33248)
- 中国(26432)
- 科学(26140)
- 京(22150)
- 农(21904)
- 业大(19229)
- 所(18675)
- 中心(17644)
- 江(17499)
- 研究所(17391)
- 农业(16932)
- 范(16472)
- 师范(16360)
- 省(15562)
- 财(14963)
- 州(14016)
- 院(13951)
- 北京(13443)
- 师范大学(13138)
- 南(12137)
- 科学院(11929)
- 基金
- 项目(76922)
- 科学(59485)
- 研究(56380)
- 基金(52215)
- 家(45659)
- 国家(45205)
- 科学基金(38458)
- 省(35511)
- 社会(33779)
- 社会科(31797)
- 社会科学(31780)
- 基金项目(29360)
- 划(27288)
- 自然(25471)
- 自然科(24660)
- 自然科学(24651)
- 教育(24559)
- 自然科学基金(24122)
- 编号(23642)
- 资助(20132)
- 发(17964)
- 成果(17870)
- 重点(17567)
- 课题(16941)
- 创(15547)
- 部(15248)
- 计划(14881)
- 创新(14503)
- 科研(14294)
- 发展(14050)
共检索到154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一群 郭辉军 杨东 温庆忠 华朝朗
选择和建立能够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能够客观、定量评价区域生态文明状态的方法与指标,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研究基于世界自然基金会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省16州(市)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剖析了全省及主要州(市)生态赤字或盈余的驱动因素,为监测全省生态文明进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显示:全省生态状况总体良好,局部存在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目前的生态盈余水平将受到较大挑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对比关系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各州(市)生态文明状态,可以作为生态文明评价的重要量化指标...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余 生态文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颖 何大明 柳江 李静若
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状态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M.Wackernagel等提出并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就是一种定量测量可持续状态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比较一定区域人类社会消费需求所需土地(生态足迹)与该区域可支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承载力)来判断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态。以云南省为例,对1988至200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5年来,云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由1988年的0.856 8 hm2增长到2003年的1.584 5hm2,年均增幅达4.2%;在人均承载力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态赤字持续扩大,从1988年的0.046 5hm2增加到...
关键词:
农业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云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先贵 肖玲 兰叶霞 王书转 马彩虹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2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 年的0.5508 ha 逐年增加至2002 年的1.1059 ha,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517 ha 逐年减少到0.8102 ha。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陕西省1978 年的生态盈余为0.4009 ha,1992 年出现生态赤字,2002 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958 ha。预测陕西省2010 年和2015 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2013ha 和1.2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家其 王佳 吴宜进 葛咏 王程昊
以恩施地区201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其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和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与恩施地区贫困村分布密度进行空间耦合。研究表明:(1)恩施地区人均生态盈余为0.46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47 1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48hm2;(2)贫困村分布密度最高的来凤县、建始县人均生态盈余很少,而贫困村分布密度最低的利川市、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人均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是咸丰县、宣恩县,鹤峰县的生态承载力最高,人均生态盈余最高的是宣恩县、鹤峰县,万元GDP生态足迹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利川市,巴东县;(3)通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翠娟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 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 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 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焦雯珺 闵庆文 成升魁 张丹
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还保持着完好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浙江省青田县的环境状况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农业地区、浙江省、中国以及世界相比,青田县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具体来说,青田县2003年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898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构成了生物承载力的主体部分,而水域和草地对生物承载力的贡献甚微;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较低,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6.2%和世界平均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子刚 郑瑜
本文初步界定了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将水生态足迹分为水产品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污染生态足迹,并建立了水生态足迹模型。其中,采用了Wackemagel的水产品生态足迹模型;水资源生态足迹采用了基于水资源消耗量的计算模型;采用零维模型计算污染稀释净化需水量,构建水污染生态足迹模型。最后,以扣除60%生态需水为前提建立了水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模型计算了湖州市2000年-2007年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湖州市2000年-2007年水生态承载力超过水生态足迹,呈现生态盈余,但是水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大,水生态足迹在不断增大;由于水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大,水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涌平,扬华
结合传统人口预测方法,本研究提出了结合人口与经济的新人口预测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实证研究了云南省澜沧江区域的人口。这种方法有助于定量说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辩证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红 陈嘉伟 周鹏
针对海岛城市特点,构建了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海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以舟山市为例,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12年舟山市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承载力,从而分析舟山市的土地利用情况。研究结果为:1综合考虑海岛城市海洋资源丰富而淡水资源稀缺等特点,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出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2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从质量、营养量以及热量三个角度分别进行测算,舟山市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LUSI分别为0.39、0.44以及0.49,均处于高度可持续发展状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文国 何明雄 潘科 祝其丽 周芸 樊毅 胡启春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对四川省2001—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01—2009年间四川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率在逐步提高;干旱灾害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影响较大,四川省历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四川省水资源存在严重分布不均的现象,经济较为落后,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小的西部高原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经济较为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的东部盆地地区水资源量小,生态盈余较低,在绵阳、遂宁、内江、自贡等地出现生态赤字,水资源利用...
关键词:
四川省 水资源评价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玲玲 罗静 董莹 刘和涛 曾菊新
研究湖北省内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2005年、2010年、2013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核算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在三个时间节点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各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盈亏状况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的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2005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以武汉为代表的中东部,2013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中西部,生态赤字空间分布的重心逐渐由东部向西部转移;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建筑用地、化石能源、草地、水域、林地和耕地,其中潜江、恩施、天门、仙桃、黄冈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明军 杨子生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及其规划的基础依据。当前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评价研究,评价指标方面尽管数量众多,但往往对资源环境内涵和制约因子考虑较少或者不够全面,指标与国土规划(或区域规划)衔接较少,同时其指标处理上常常只是简单地对系统做黑箱处理,缺乏对两个系统内部作用机制、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论文以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山区的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对德宏州及所辖5个县(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对资源环境承载力9个子系统的作用机制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德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差异较大,芒市、盈江县和陇川县为高等承载力,瑞丽市为中等承载力,梁河县为低等承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月卿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北京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恒博 姚顺波 郭亚军 赵敏娟
为了客观地评价生态承载力及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构建以价值量为单位的生态足迹-服务价值法的生态承载力分析框架,选取2000~2015年陕西省97个区县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Moran’s I、LISA集聚图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生态承载力指数的分布特征、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陕西省及三大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先快速升高后缓慢降低,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低值集聚现象明显,且向关中地区集中。(2)林地面积和当量因子价值是促进生态承载力指数提高的主要因素,人均消费价值是抑制生态承载力指数提升的主要因素。(3)影响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生态承载力指数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因此,陕西省需要加大生态修复工程投入力度,减缓人均消费价值增长速度,实施差异化的生态承载力政策,以达到改善生态承载力的目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红 楚新正 金海龙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 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