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93)
- 2023(17296)
- 2022(15120)
- 2021(14227)
- 2020(11954)
- 2019(26953)
- 2018(26691)
- 2017(50801)
- 2016(28033)
- 2015(31058)
- 2014(30421)
- 2013(30018)
- 2012(27459)
- 2011(24572)
- 2010(24217)
- 2009(22394)
- 2008(21218)
- 2007(18388)
- 2006(16057)
- 2005(13487)
- 学科
- 济(104406)
- 经济(104299)
- 管理(77761)
- 业(71879)
- 企(58822)
- 企业(58822)
- 方法(47747)
- 数学(40607)
- 数学方法(40125)
- 农(31037)
- 中国(26642)
- 财(25876)
- 地方(25589)
- 学(25233)
- 业经(24497)
- 环境(22081)
- 农业(21059)
- 贸(19893)
- 贸易(19880)
- 易(19242)
- 理论(17888)
- 和(17509)
- 制(17468)
- 划(16781)
- 技术(16567)
- 务(16363)
- 财务(16292)
- 财务管理(16265)
- 企业财务(15299)
- 银(14054)
- 机构
- 学院(383029)
- 大学(380616)
- 管理(149911)
- 济(142414)
- 经济(139165)
- 理学(130534)
- 理学院(128988)
- 研究(127668)
- 管理学(126531)
- 管理学院(125881)
- 中国(92819)
- 科学(85571)
- 京(81015)
- 农(71019)
- 所(64652)
- 业大(64129)
- 财(63305)
- 研究所(59882)
- 中心(58751)
- 江(56311)
- 农业(56036)
- 范(52720)
- 师范(52106)
- 财经(51274)
- 北京(50393)
- 州(47276)
- 院(46925)
- 经(46597)
- 师范大学(42093)
- 技术(41554)
- 基金
- 项目(274483)
- 科学(213139)
- 基金(195974)
- 研究(194900)
- 家(173499)
- 国家(172034)
- 科学基金(146228)
- 社会(121123)
- 社会科(114484)
- 社会科学(114448)
- 省(110519)
- 基金项目(105526)
- 自然(97795)
- 自然科(95364)
- 自然科学(95334)
- 自然科学基金(93572)
- 划(92398)
- 教育(88999)
- 资助(79796)
- 编号(79578)
- 成果(62141)
- 重点(61919)
- 发(59130)
- 部(58254)
- 创(56946)
- 课题(54829)
- 创新(53071)
- 科研(52953)
- 计划(51821)
- 大学(49687)
- 期刊
- 济(154618)
- 经济(154618)
- 研究(102914)
- 中国(70970)
- 学报(69046)
- 农(63794)
- 科学(60407)
- 大学(50543)
- 管理(50503)
- 学学(47849)
- 财(47051)
- 农业(44292)
- 教育(41669)
- 技术(31428)
- 业经(28275)
- 融(27643)
- 金融(27643)
- 经济研究(23601)
- 财经(23133)
- 业(23038)
- 资源(20548)
- 科技(20464)
- 问题(20232)
- 图书(20225)
- 版(19886)
- 经(19706)
- 业大(18356)
- 技术经济(17276)
- 商业(17042)
- 理论(16838)
共检索到544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游 王梦琪 李桂媛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对旅游开发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影响。以湖北省旅游资源较丰富且新接入高铁网的随州市为例,通过建立旅游承载力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构建“自然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个维度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使用GIS空间分析,对随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1)随州市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一般,受自然资源本底和社会经济投入影响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曾都区市域及随南地区。(2)受旅游开发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与景区分布高度相关,而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则与交通设施、人口密度相关。(3)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良好区域的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不会造成较高影响;生态较弱且经济投入较大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受到的影响较大。最后,从国土空间开发和旅游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应采取差异化开发模式,实现旅游产业的因地制宜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游 王梦琪 李桂媛
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对旅游开发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构成一定影响。以湖北省旅游资源较丰富且新接入高铁网的随州市为例,通过建立旅游承载力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构建“自然生态空间—旅游开发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个维度的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使用GIS空间分析,对随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1)随州市生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一般,受自然资源本底和社会经济投入影响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曾都区市域及随南地区。(2)受旅游开发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与景区分布高度相关,而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地区则与交通设施、人口密度相关。(3)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良好区域的旅游开发对生态承载力不会造成较高影响;生态较弱且经济投入较大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受到的影响较大。最后,从国土空间开发和旅游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应采取差异化开发模式,实现旅游产业的因地制宜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潇
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民生改善4个方面,构建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维状态空间模型,对2002—2013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对指标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不断提高,且仍在可承载的范围内,承载状态较好;(2)从空间差异来看,湖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湖北省西部的襄阳、宜昌和随州等地以及孝感、武汉等地区,其中孝感、武汉、宜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潇
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民生改善4个方面,构建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维状态空间模型,对2002—2013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对指标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从整体来看,湖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不断提高,且仍在可承载的范围内,承载状态较好;(2)从空间差异来看,湖北省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湖北省西部的襄阳、宜昌和随州等地以及孝感、武汉等地区,其中孝感、武汉、宜昌、荆门、潜江、鄂州等地承载力变化显著;(3)根据分类指标评价结果,可知制约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障碍因素具有地域差异性,各地区分类指标评价得分最低的即为制约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各地区协调发展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卢青 胡守庚 叶菁 童陆亿 卢静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方法]该研究运用"木桶原理",构建了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进行定量测算。[结果](1)团风县整体呈"可载"状态,土地资源是团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各子系统承载力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规律。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低为67. 73万人,大气环境承载力最高为871. 68万人。局部地区(马曹庙镇、贾庙乡)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格局;(2)在承载力绝对量上,团风镇等西南部地区承载力高于其他地区,从地均承载力来看,上巴河镇最高,贾庙乡最低;从承载力指数来看,各镇(乡)承载力指数介于1. 48~2. 35,杜皮乡、贾庙乡最高,团风镇最低,尽管团风镇承载力最大但其"剩余空间"也最有限。[结论]所构建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可为当前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等战略实施提供有效借鉴,评价结果对区域远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玲玲 罗静 董莹 刘和涛 曾菊新
研究湖北省内部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2005年、2010年、2013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核算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在三个时间节点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各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盈亏状况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17个市(州、林区)的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呈迅速增长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2005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以武汉为代表的中东部,2013年生态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集中于中西部,生态赤字空间分布的重心逐渐由东部向西部转移;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建筑用地、化石能源、草地、水域、林地和耕地,其中潜江、恩施、天门、仙桃、黄冈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丹丹 雷鸣
文章选取资源承载力作为研究对象,在回顾资源承载力研究起源与发展历程,对自然资源(土地、水、森林)、经济资源研究的基本内容、评价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以全国为参照区,对湖北省1985~200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再通过对比,分析湖北省在相对自然资源和相对经济资源方面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江天 甘碧群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是实现对生态旅游景区合理规划、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运用生态学研究中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区的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承载力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果
文章以山西省为研究区,选取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其指标权重,并利用综合指数法测算山西省2000~2017年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GIS软件汇编山西省2000年、2005年、2011年及2017年的空间差异图。研究发现:从时间来看,2000~2017年山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值以年均增速为14.72%的速断呈不断上升态势发展;从空间来看,2000年山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均相对较低,但南部总体水平高于北部地区,2005年山西省东部地区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于西部地区,2011年晋中、晋城及运城的生态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2017年空间形态呈现东南部生态资源承载力水平高于西北部地区。通过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接待游客设施及建立具有品牌效应的旅游景点等方式能提高山西省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承载力 时空 对策 山西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子刚 郑瑜
本文初步界定了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将水生态足迹分为水产品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水污染生态足迹,并建立了水生态足迹模型。其中,采用了Wackemagel的水产品生态足迹模型;水资源生态足迹采用了基于水资源消耗量的计算模型;采用零维模型计算污染稀释净化需水量,构建水污染生态足迹模型。最后,以扣除60%生态需水为前提建立了水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模型计算了湖州市2000年-2007年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结果显示,湖州市2000年-2007年水生态承载力超过水生态足迹,呈现生态盈余,但是水生态承载力波动较大,水生态足迹在不断增大;由于水产品的消费量逐年增大,水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康力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我国南方不断出现用工荒问题,越来越多的沿海企业将生产能力逐步向内陆转移。然而,即使在生产能力大转移的背景下,随着各种资源要素价格的上涨、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中西部地区也逐渐出现了用工荒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中国目前出现几轮用工荒问题的原因,然后以湖北省随州市为例,从国家、产业和员工三个角度来揭示我国中西部用工荒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产业转移 用工荒 刘易斯拐点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龚继红 钟涨宝 余建佐
当前农村教师的无序社会流动客观上威胁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利用对湖北省随州市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教师具有普遍的社会流动意愿,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农村教师的社会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生态因素、经济收入、社会因素、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等是影响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关键性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立 肖平
水休闲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新兴主题,而水休闲旅游本身的规划模式和经营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生态循环程度。旅游活动的发展势必造成对城市水域空间环境质量的影响,空间旅游环境的承载力研究也成为旅游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扬州古运河风景区为例,在分析景区地理资源和旅游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构建水休闲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指标,并利用木桶综合推测法计算出风景区水休闲旅游环境综合承载力,为生态循环型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步骤中的开发条件评价提供合理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涛
文章从环境承载力的角度研究湖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探讨其两者的关系对湖北省发展的重要意义,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侧重探讨了湖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其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宏 黄震方 琚胜利 涂玮 陆英 代春艳
[目的]旅游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低碳旅游环境构建直接关系到旅游地低碳旅游能否真正实现。以苏南古镇周庄、锦溪、千灯为研究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古镇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关数据,分析古镇生态环境承载力,并从低碳交通环境、低碳建筑环境、低碳生活环境等3个方面确定10个调查指标,对古镇旅游者低碳旅游环境感知展开问卷调查,研究古镇低碳旅游环境的构建。[方法]古镇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关数据采用生态环境承载力公式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对10个调查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了解古镇低碳旅游环境现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不同人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