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47)
2023(9539)
2022(8069)
2021(7582)
2020(6747)
2019(15843)
2018(15976)
2017(31481)
2016(17162)
2015(19370)
2014(19665)
2013(19504)
2012(17857)
2011(16240)
2010(16666)
2009(15446)
2008(15476)
2007(14146)
2006(11897)
2005(10740)
作者
(51362)
(42879)
(42878)
(41067)
(27134)
(20748)
(19640)
(16805)
(15991)
(15438)
(14548)
(14498)
(13736)
(13624)
(13488)
(13423)
(13315)
(12688)
(12539)
(12188)
(10826)
(10568)
(10558)
(9706)
(9691)
(9630)
(9626)
(9557)
(8825)
(8569)
学科
(72035)
经济(71974)
管理(48118)
(45618)
方法(38774)
(36981)
企业(36981)
数学(34978)
数学方法(34357)
(19276)
(17305)
(16974)
中国(16519)
业经(13673)
环境(13121)
地方(12964)
(12637)
贸易(12634)
农业(12508)
(12349)
(12272)
理论(12176)
(11528)
(11157)
财务(11112)
财务管理(11082)
(10649)
银行(10621)
企业财务(10493)
(10245)
机构
学院(250118)
大学(249481)
(98798)
经济(96588)
管理(96027)
理学(83454)
理学院(82502)
研究(82057)
管理学(80613)
管理学院(80176)
中国(61506)
科学(53812)
(52560)
(45734)
(44657)
(42828)
业大(40522)
研究所(39310)
中心(38457)
(37279)
农业(36196)
财经(36069)
北京(32992)
(32665)
(32366)
师范(32009)
经济学(30256)
(29899)
(29288)
经济学院(27452)
基金
项目(168956)
科学(132073)
基金(122153)
研究(118885)
(107749)
国家(106935)
科学基金(90940)
社会(73789)
社会科(69982)
社会科学(69957)
(67104)
基金项目(64488)
自然(61051)
自然科(59568)
自然科学(59550)
自然科学基金(58466)
(56741)
教育(56014)
资助(51802)
编号(48072)
重点(38746)
成果(38456)
(37149)
(35660)
(34729)
课题(33376)
科研(33153)
创新(32504)
计划(32258)
教育部(31332)
期刊
(103888)
经济(103888)
研究(65972)
中国(45890)
学报(42511)
(40330)
科学(38172)
(35324)
管理(32726)
大学(31431)
学学(29876)
农业(27240)
教育(25755)
技术(22756)
(20344)
金融(20344)
财经(17549)
业经(17483)
经济研究(16716)
(15333)
统计(14991)
(14959)
问题(13733)
(13601)
技术经济(13087)
(13053)
决策(12312)
资源(12078)
科技(11554)
商业(11460)
共检索到353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薛菁  
生态补偿与PPP模式的有机结合是政府和市场在生态治理领域有机融合的一种体现,在实践中有效与否受制于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两大主体的合作关系,效益和效率是影响两者有效合作的主要因素,但实践中两方关注点存在差异:社会资本方看重项目的经济效益,政府则要维护项目的社会效益;社会资本方关心政府方的管理能力和行政效率,政府方关注社会资本方的运营能力和生态补偿效率。完善生态补偿PPP合作相关法律法规、创新项目回报机制与合作机制、优化生态补偿项目风险识别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是促进生态补偿项目中公私双方有效合作的重要内容。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崔蕴学  王贤文  王勇臻  
学术文献的引用模式背后潜藏着纷繁复杂的引用动机,制约着学术界对科研人员引用行为的深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归因分析为研究视角,选取PubMed Central数据库的50万条引用关系作为研究样本,旨在揭示引用模式背后的原因构成并予以定量解释。首先,从引用的学术动机和非学术动机出发,遴选了12类引用因素作为特征,用于刻画引用关系;其次,根据所构建的特征,采用决策森林算法在50万条真实引用关系和等量配对的虚拟引用关系上进行分类实验;最后,借助SHAP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解释框架对实验结果进行归因,评估了12类引用因素在引用决定中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引用因素在决定是否引用一篇文献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较大差异。具体而言,主题相关性、研究背景相似性以及被引作者学术水平等因素在引用决定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其他因素如期刊影响力、话题热点性等,则在引用决定中起次要作用。除此之外,不同引用因素对引用决定的作用方式也不尽相同,其特征取值与对引用决定的影响程度的变化关系可归结为4种类型:S曲线型、对数增长型、二分型以及随机波动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黎  付彤杰  
生态补偿政策介入指国家制定补偿政策,并通过政策的执行来完成服务补偿、资源补偿、破坏补偿、发展补偿和保护补偿。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和环保资金不足决定了政策介入的必要性。根据政策力度的不同,生态补偿政策可以划分为强制性介入和诱致性介入两种模式。日本的公害健康受害补偿是强制性介入的代表,补偿原则、补偿项目和分摊比例、赔偿者范畴、赔偿的规则都由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国家在赔偿的同时又以减税、补偿等各种名目保护企业。美国的土地休耕保护计划(CRP)则是诱致性介入的代表,补偿标准以市场价格为参考,项目筛选以市场收益为参考。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建议采取"两步走"战略:生态补偿的初期选择强制性介入;生态补偿成熟阶段,...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俞杰  
针对收入分配盖距扩大问题,部分学者将其归因于非市场化机制,强调政治权力的影响,而有些学者则将其归因于市场化机制,强调市场机制的内在属性,当然还有研究者折中于政府干预与市场力量的调和,强调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市场化与非市场化机制的分解与融合探讨影响收入分配的多种因素,并从中得出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潘华  刘畅洁  
生态补偿项目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但缺少稳定现金流,在没有政府增信和有效质押融资的情况下难受金融机构青睐,其PPP模式推行举步维艰,而我国生态补偿资金缺口巨大,需要吸收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如何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地位的作用,按照市场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性,探索一种讲究商业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的生态补偿PPP模式的金融创新机制十分必要,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虑,即价值挖掘机制、生态补偿增信机制、产融结合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及退出机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袁广达  宋玥  吴佳敏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为党和国家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乡村普遍存在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交织的特征,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就要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生态补偿和生态助农的视角,对PPP模式与中西部经济落后乡村生态补偿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乡村生态特征及补偿资金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PPP生态补偿金运作模式的路径,以期为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曾水兵  解月光  孙艳  
本文从需求理论出发,认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低效的根源在于参与主体的真实需求与当前信息化推行城市化取向之间的矛盾。提升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性,关键要采用换位思维,站在教育信息化参与主体发展的立场上,在尊重农村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革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内容、模式等;深入推行农村教育改革,大力推广信息文化,创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有利环境。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娜  赵景欣  申继亮  耿文侠  
本研究运用归因反应模式测验,以33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探讨中小学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考试失败的归因,所引发的不同生气反应、奖惩以及对学生未来失败可能性的预测。结果发现高能力、低努力、无学习困难三类学生的考试失败会引发中小学教师较强的生气反应、较低的奖励;教师认为高能力学生比低能力学生在未来考试失败的可能性更小。小学教师主要基于学生是否努力,对其考试失败进行归因反应,而中学教师主要基于学生能力高低对其考试失败进行归因反应。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景欣  张娜  耿文侠  申继亮  
以155名小学教师为被试,探讨了不同教学效能感水平的教师对于不同特点学生学业失败后的反应模式。结果表明,在学生考试失败后,高教学效能的教师对于高努力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学生的生气程度较低,给予学生更多的奖励,预期学习困难学生在将来更容易失败;低教学效能教师对于高能力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生气程度较低,给予学生更多的惩罚,预期低能力学生在将来更容易失败。中教学效能教师的反应模式更接近于低教学效能教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赵景欣  王兴华  申继亮  
基于克拉克修订的教师归因反应测验及相关研究,比较了中美小学教师对不同特征学生学业失败的归因反应模式。结果表明:中美小学教师都对高能力学生或低努力学生的失败更生气,并给予更高的惩罚。但与中国教师相比,美国小学教师对高努力学生的生气程度较低,对低努力学生的惩罚较高。美国小学教师预期低能力或低努力学生未来学业失败的可能性更高,中国教师却认为当学生不努力时,学生的能力高低对于其未来的学业成绩没有影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菁  
基于福建省财政造林补贴和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情况,以52个县(市)为样本,以“碳中和”下减排增汇为目标对政府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有效性及两者协同作用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政府与市场化补偿方式对改善地区林业生态、增加碳汇供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两者协同作用效应渐显;政府和市场化补偿方式协同作用有利于增进林企、林农的营林经济收益,进而改善地区林业生态。但是市场化林业补偿对地区环境生态影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多元化生态补偿对减排增汇的协同作用效应。因此,应以林企和林农经济收益为切入点,普及林业碳汇知识、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优化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为林业碳汇等市场化补偿方式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推进政府与市场补偿作用的有效协同,产生1+1> 2的减排增汇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菁  
基于福建省财政造林补贴和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情况,以52个县(市)为样本,以“碳中和”下减排增汇为目标对政府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有效性及两者协同作用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政府与市场化补偿方式对改善地区林业生态、增加碳汇供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两者协同作用效应渐显;政府和市场化补偿方式协同作用有利于增进林企、林农的营林经济收益,进而改善地区林业生态。但是市场化林业补偿对地区环境生态影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多元化生态补偿对减排增汇的协同作用效应。因此,应以林企和林农经济收益为切入点,普及林业碳汇知识、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优化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为林业碳汇等市场化补偿方式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推进政府与市场补偿作用的有效协同,产生1+1> 2的减排增汇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菁  
基于福建省财政造林补贴和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情况,以52个县(市)为样本,以“碳中和”下减排增汇为目标对政府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有效性及两者协同作用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政府与市场化补偿方式对改善地区林业生态、增加碳汇供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两者协同作用效应渐显;政府和市场化补偿方式协同作用有利于增进林企、林农的营林经济收益,进而改善地区林业生态。但是市场化林业补偿对地区环境生态影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多元化生态补偿对减排增汇的协同作用效应。因此,应以林企和林农经济收益为切入点,普及林业碳汇知识、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优化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为林业碳汇等市场化补偿方式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推进政府与市场补偿作用的有效协同,产生1+1> 2的减排增汇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薛菁  
基于福建省财政造林补贴和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情况,以52个县(市)为样本,以“碳中和”下减排增汇为目标对政府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有效性及两者协同作用效应进行分析,发现政府与市场化补偿方式对改善地区林业生态、增加碳汇供给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两者协同作用效应渐显;政府和市场化补偿方式协同作用有利于增进林企、林农的营林经济收益,进而改善地区林业生态。但是市场化林业补偿对地区环境生态影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多元化生态补偿对减排增汇的协同作用效应。因此,应以林企和林农经济收益为切入点,普及林业碳汇知识、提供技术培训和服务、优化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为林业碳汇等市场化补偿方式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推进政府与市场补偿作用的有效协同,产生1+1> 2的减排增汇效应。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明芬  常敏  
本文通过对农用地隐性市场的调研,发现农用地存在三大类隐性市场,即违法市场、触法市场和失范市场。前两类隐性市场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规模较大,影响较深;后一类隐性市场区域差异不明显。农用地隐性交易的市场主体多元化,但地方政府是主要违法主体。分析表明,农用地隐性市场的存在是相关制度安排非均衡的结果。因此,修补土地制度的纵向断裂和横向裂缝,以及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权力约束,是治理该市场的重要政策取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