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65)
- 2023(5268)
- 2022(4324)
- 2021(4114)
- 2020(3361)
- 2019(7286)
- 2018(7063)
- 2017(13120)
- 2016(7285)
- 2015(8067)
- 2014(8153)
- 2013(8183)
- 2012(7398)
- 2011(6368)
- 2010(6562)
- 2009(5943)
- 2008(6251)
- 2007(5399)
- 2006(4824)
- 2005(4179)
- 学科
- 济(31178)
- 经济(31157)
- 管理(26835)
- 财(21607)
- 业(21126)
- 企(16504)
- 企业(16504)
- 地方(13085)
- 财政(12231)
- 方法(10791)
- 农(9767)
- 政(9751)
- 数学(9544)
- 数学方法(9443)
- 环境(9439)
- 中国(9164)
- 务(8841)
- 财务(8835)
- 财务管理(8797)
- 企业财务(8419)
- 制(7955)
- 地方经济(7759)
- 学(7380)
- 农业(6780)
- 业经(5929)
- 生态(5878)
- 度(5788)
- 制度(5784)
- 和(5535)
- 体(5276)
- 机构
- 学院(100578)
- 大学(98861)
- 济(40527)
- 经济(39642)
- 管理(37900)
- 研究(35457)
- 理学(32819)
- 理学院(32419)
- 管理学(31837)
- 管理学院(31652)
- 财(27306)
- 中国(27209)
- 科学(22927)
- 京(20485)
- 所(18373)
- 财经(17597)
- 研究所(16415)
- 中心(16238)
- 经(15799)
- 江(15793)
- 农(15112)
- 业大(13912)
- 范(13583)
- 师范(13479)
- 院(13133)
- 北京(12857)
- 财经大学(12689)
- 经济学(12470)
- 州(12307)
- 省(12283)
- 基金
- 项目(69606)
- 科学(55350)
- 研究(51392)
- 基金(50430)
- 家(44026)
- 国家(43674)
- 科学基金(37737)
- 社会(33482)
- 社会科(31825)
- 社会科学(31817)
- 省(28006)
- 基金项目(26992)
- 自然(23611)
- 划(23051)
- 自然科(22912)
- 自然科学(22908)
- 教育(22593)
- 自然科学基金(22444)
- 编号(20597)
- 资助(19802)
- 成果(16670)
- 重点(16287)
- 发(15871)
- 部(15000)
- 国家社会(14306)
- 创(14251)
- 课题(14193)
- 创新(13406)
- 科研(13145)
- 制(12838)
共检索到153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孙健夫 田贵贤
对我国而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类财政转移制度。目前已有中央纵向转移支付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草和湿地保护等,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缺失,是造成环保进展乏力,环境污染难以遏制的主要根源,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考虑到现阶段中央地方财政分权的实际,引进横向生态转移支付成为一种必然。横向转移支付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符合谁受益谁负担的基本原则,也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但在目前立法层次低、人们环保意识淡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华香 田贵贤
对我国而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类横向财政转移制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造成地区间经济社会差距的客观原因。因此在生态补偿初期阶段,由于生态效益的市场化衡量体系缺失,产权不清,企业和公众意识不强,政府必须强制性介入。
关键词: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优先领域 边界区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是调整农田保护和农地发展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对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协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证,基于生态外溢的视角,运用选择实验法计算基于市民支付意愿的农田生态补偿标准,并修正得到武汉城市圈42个县(市、区)的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标准介于683.10~6 169.60元/hm~2之间。进一步依据粮食安全法将武汉城市圈42个县(市、区)划分为17个支付区和25个受偿区,得到各县(市、区)的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面积。最后依据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标准和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面积计算出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县(市、区)间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的绝对值总和为44.03亿元。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生态补偿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构建提供初步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杨晓萌
在国家范围内解决生态环境外部性问题、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密不可分。从我国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看,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划与地方政府财力差异度之间存在矛盾,同时,我国各种生态补偿的实践中已经显现了横向转移支付的雏形。因此,我国可以尝试构建以生态补偿为导向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作为现有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郑雪梅
目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仍是我国实现生态补偿的主要手段。与纵向转移支付相比,横向转移支付在解决区域(流域)间横向经济生态利益冲突方面更具优势。本文对德国州际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及我国省内、省际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以生态基金模式为核心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运作机制,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形成纵、横生态转移支付相结合、搭配使用其他补偿方式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郑雪梅
目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仍是我国实现生态补偿的主要手段。与纵向转移支付相比,横向转移支付在解决区域(流域)间横向经济生态利益冲突方面更具优势。本文对德国州际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及我国省内、省际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以生态基金模式为核心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运作机制,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形成纵、横生态转移支付相结合、搭配使用其他补偿方式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杜振华 焦玉良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恩奉
本文在对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特点 ,并借鉴国际经验 ,就分税制体制下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其横向转移支付的配套措施等问题提出基本构想和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袁广达 杜星博 孙笑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重点讨论生态补偿标准定量方法以及相关实施制度设计,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文章基于生态损害成本的视角,建立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跨界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模型及实施机制。同时,在对流域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模式,并建立了跨界流域双向补偿生态补偿定量标准,以期为生态补偿提供可借鉴的政策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德凡
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又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但目前单一的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无法应对大规模的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因此,建立区域政府间横向财政支付体系对于目前生态补偿机制至关重要。基于此,立足于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从我国目前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遇到的问题出发,在探究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构建以"生态补偿基金"为核心的区域政府间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恰逢其时。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横向转移支付体系 生态补偿基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田发
财政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应会影响到各地区财政能力均等化水平,进而影响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效应上看,转移支付起到一定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效果,但各地区财力差异仍然很大;从分项转移支付效果来看,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最强,专项转移支付次之,税收返还效果最差。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转移支付的地区分配结构和建立均等化转移支付体系来提升转移支付的横向财力均等化水平,以促进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达梅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财政制度改革领域的一个前沿问题,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决策是在现有政治体制和决策体制框架下,中央政府与支援省份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政策互动、政策协调的复杂过程。这种政治逻辑关系是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决策的关键问题。认清这种本质,对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模式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模式应是满意模式,而非最优模式。满意模式不仅有助于减少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决策阻力,而且有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均衡发展。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玮
对口支援体现的主要是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将本属于中央政府的职责转移给地方政府承担,是政府间财政职能划分错位的一种体现。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地方财政缺口成为政府间财力配置的新常态,再继续扩大"对口支援"的范围和力度就不太适宜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劫富济贫"的色彩非常突出,非常容易引起地区间的矛盾与冲突,而且其有效实施是有特定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相比较而言,纵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政治可接受性要强许多,只要制度设计恰当,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也能取得较好的横向财政平衡的效果。在对口支援体制基础上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了政府间财力配置的层次,相应的制度安排更复杂,实施成本也越来越大,由此而引发的利益纠葛更加复杂。对口支援机制的各个组成部分应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改革,地域性对口支援和项目性对口支援都应撤并到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中去,但应保留应急性对口支援。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伍文中
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再分配活动,通过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资金转移来弥补贫困地区的财政缺口,从而实现地区间财政均衡。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是世界各国用来调节地区间财政分配关系的通行做法,也是成熟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其实早就存在着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活动。业已实施多年的对口支援其实就是一种横向转移支付行为,其具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典型特征。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万慧 于印辉
横向转移支付本质上是均等化转移支付。国际实践表明,横向转移支付通常是以带有均等化性质的税收分享转移支付的形式存在,它很容易引起财政负激励,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本文论证认为,横向转移支付在中国尽管有其必要性,但受制于其本身的缺陷和中央的权力能力,并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
关键词:
横向转移支付 均等化 财政激励 国际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