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11)
2023(10725)
2022(8923)
2021(8154)
2020(6375)
2019(14424)
2018(14115)
2017(26402)
2016(14597)
2015(15840)
2014(15820)
2013(15867)
2012(15223)
2011(14197)
2010(14588)
2009(13132)
2008(13222)
2007(11845)
2006(10794)
2005(10119)
作者
(45588)
(38174)
(38016)
(35866)
(24495)
(18446)
(17041)
(14694)
(14536)
(13750)
(13395)
(12868)
(12643)
(12380)
(12179)
(11712)
(11200)
(11100)
(11045)
(10920)
(9741)
(9707)
(9306)
(8795)
(8668)
(8529)
(8451)
(8374)
(7918)
(7706)
学科
(69085)
经济(69021)
管理(36453)
(35157)
(25101)
企业(25101)
地方(24899)
方法(21564)
中国(21473)
(20227)
数学(18294)
数学方法(18059)
(16738)
业经(15612)
环境(14830)
地方经济(14473)
农业(14440)
(12648)
金融(12646)
(12321)
(12280)
(11980)
银行(11953)
(11706)
(11298)
(10819)
贸易(10808)
(10411)
(10311)
技术(10113)
机构
学院(215376)
大学(213206)
(86356)
研究(85649)
经济(84426)
管理(74581)
理学(63280)
中国(63127)
理学院(62282)
管理学(60988)
管理学院(60579)
科学(55812)
(47755)
(45847)
(42714)
研究所(41937)
(38945)
中心(37525)
(34354)
业大(33532)
农业(33321)
(33177)
师范(32818)
(31124)
北京(30527)
财经(30436)
(28058)
(27532)
科学院(27142)
(27120)
基金
项目(145285)
科学(114248)
研究(104003)
基金(103867)
(93244)
国家(92470)
科学基金(77060)
社会(66140)
社会科(62674)
社会科学(62657)
(57995)
基金项目(55039)
(49734)
自然(49367)
自然科(48100)
自然科学(48081)
自然科学基金(47199)
教育(46207)
资助(41374)
编号(40568)
(38323)
重点(34572)
成果(33433)
(31010)
发展(30305)
课题(30096)
(30062)
(29792)
创新(28269)
国家社会(27806)
期刊
(105224)
经济(105224)
研究(65740)
中国(48178)
(40338)
学报(38740)
科学(36022)
大学(28130)
农业(27876)
管理(27582)
(27391)
学学(26641)
教育(25786)
(22527)
金融(22527)
业经(18349)
技术(16940)
经济研究(16267)
财经(14816)
(14727)
问题(13688)
资源(13612)
(12800)
(11208)
科技(11154)
(10100)
(10054)
世界(9947)
业大(9941)
技术经济(9801)
共检索到335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艳丽  丁四保  王荣成  王昱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区域贫困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最本质的特征。在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不单是其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区域之间关系的问题。本文在凝练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生态脆弱地区所遭遇到的区域外部性问题,即无约束条件下的消极外部性(环境影响)和限制开发条件下所产生的积极外部性(生态服务)。在国家区域协调战略下,由于区域外部性的客观存在,会使生态脆弱地区面临利益失衡,即产业限制导致的发展权力剥夺,人口迁移导致的公共服务流失和承担生态服务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国家的政策取向,指出建立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佟玉权  龙花楼  
研究表明 ,中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 ,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 ,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必须革新现有的贫困人口生存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据此 ,本文提出了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应是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发展绿色食品和开展生态旅游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志英  孙奕  
从脆弱生态区的概念、特征分析入手,对中国西南高山峡谷脆弱生态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保障生态安全、适度城市化和发展生态经济是高山峡谷生态脆弱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军涛  傅小锋  
生态脆弱区是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的地区,是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研究地区之一。实现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测度。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阜新、通辽、赤峰等典型样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对引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对1990年和2002年两个不同时段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与环境状况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经济发展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社会、人口、科技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东北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博  苏飞  杨智  韩增林  郭建科  潘晗  
从脆弱性视角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运用集对分析和脆弱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趋势,运用三角图法对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类,进而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虽然波动频繁,但整体呈下降态势,稳定性显著增强;(2)研究期内,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没有出现单一子系统脆弱型,而复合子系统脆弱型和均衡脆弱型是其主要类型;(3)建议通过规避模式、适应模式及循环模式,加强陆海统筹,控制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降低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博  苏飞  杨智  韩增林  郭建科  潘晗  
从脆弱性视角探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运用集对分析和脆弱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趋势,运用三角图法对1996—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类,进而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结果表明:(1)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脆弱性虽然波动频繁,但整体呈下降态势,稳定性显著增强;(2)研究期内,辽宁沿海地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没有出现单一子系统脆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Martha G.Roberts,杨国安  
自从以布伦特兰德夫人领导的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既使是今天,可持续的实现依然困难。因此,围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研究工具,其中可持续生计方法和脆弱性分析方法可谓是众多方法中的佼佼者。前者强调贫困的消除,后者强调脆弱性的缓解,可持续发展又是其共同的目的。本文对两种方法在概念和实施方案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明确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的基础上,认为两种方法通过联合可以在实践中相互加强和相互促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旺盛,刘巽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冷疏影  刘燕华  
本文分析了我国脆弱生态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探讨了我国典型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我国典型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利顶,王军,傅伯杰  
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特征,严重地制约着该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本文在分析该区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包括:气候干旱、水资源分配不均、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性质差与土地退化严重等几个方面。同时,结合该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提出了该区经济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苏维词,朱文孝  
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缺土少水 ,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本文阐述了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探讨了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与内涵 ,指出保护、改善和重建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并编绘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图。最后提出了适合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地域特征的持续农业发展的原则、产业化模式与战略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哈斯巴根  李同昇  佟宝全  
脆弱性研究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在区域发展人地系统研究中引入脆弱性概念,阐述生态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内涵。以宝鸡市太白县为例,分析生态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并选取2000—2010年共16个评价样本,对太白县人地系统压力、敏感性、恢复力、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自2003年太白县确立了生态强县的发展方向,脆弱性呈明显下降,2000—2010年脆弱度指数从4.62降到0.12;太白县可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形成休闲产业带动型的发展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玉华  杨爱军  
文化生态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具有脆弱的一面。天龙屯堡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坚持社会效益适度优先的原则,走出了一条具有天龙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探寻天龙屯堡文化旅游的发展路径对于指导其他屯堡文化区以及文化生态脆弱区发展旅游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伍隽  冯毓婷  蔡文彬  
文章根据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从银行体系脆弱性角度出发,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赋值评分法,对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测度分析。实证表明,1986~2006年间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经历了下滑后又持续上升的过程,但整体均处于安全边际内。影响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质性经济环境、银行的发展质量以及量性经济环境,其中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银行自身的发展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高晓光  
本文在简要概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及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及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