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01)
- 2023(9924)
- 2022(8205)
- 2021(7348)
- 2020(5930)
- 2019(13274)
- 2018(13144)
- 2017(23983)
- 2016(12723)
- 2015(14020)
- 2014(14179)
- 2013(13702)
- 2012(12886)
- 2011(12023)
- 2010(12402)
- 2009(11637)
- 2008(10994)
- 2007(10159)
- 2006(9280)
- 2005(8341)
- 学科
- 济(73305)
- 经济(73245)
- 管理(42782)
- 业(34160)
- 企(29273)
- 企业(29273)
- 地方(21614)
- 中国(20105)
- 方法(19896)
- 数学(16635)
- 数学方法(16533)
- 技术(15659)
- 学(15485)
- 业经(14451)
- 环境(14445)
- 地方经济(13838)
- 农(13283)
- 技术管理(11725)
- 制(10973)
- 财(10361)
- 理论(10241)
- 划(10189)
- 体(9878)
- 和(9632)
- 发(9530)
- 融(9487)
- 金融(9479)
- 农业(9063)
- 银(8975)
- 银行(8953)
- 机构
- 学院(189777)
- 大学(187470)
- 济(86740)
- 经济(84874)
- 研究(71491)
- 管理(70302)
- 理学(59595)
- 理学院(58832)
- 管理学(57961)
- 管理学院(57587)
- 中国(52029)
- 科学(42727)
- 京(40222)
- 财(36199)
- 所(35698)
- 研究所(32351)
- 中心(31073)
- 江(30269)
- 财经(28441)
- 农(27943)
- 经济学(27318)
- 院(26593)
- 业大(25731)
- 经(25653)
- 范(25578)
- 北京(25430)
- 师范(25321)
- 经济学院(24087)
- 州(23894)
- 科学院(21547)
- 基金
- 项目(125488)
- 科学(100254)
- 研究(92842)
- 基金(89925)
- 家(78612)
- 国家(77974)
- 科学基金(67198)
- 社会(61898)
- 社会科(58688)
- 社会科学(58677)
- 省(51155)
- 基金项目(47937)
- 划(42128)
- 教育(41318)
- 自然(41153)
- 自然科(40156)
- 自然科学(40143)
- 自然科学基金(39404)
- 编号(35390)
- 资助(34431)
- 创(31196)
- 发(29509)
- 重点(28783)
- 创新(28247)
- 成果(28243)
- 课题(26778)
- 部(26478)
- 国家社会(26025)
- 发展(24324)
- 展(23995)
共检索到2991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万灵
本文对生态经济城市与生态工业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把“生态”概念引申为物质与能量在系统与环境之间交换的平衡关系 ,进而阐述了人类经济系统的多层次平衡关系 ,重点揭示了生态经济城市的内涵。指出了工业系统生态化平衡及生态工业体系是生态经济城市的核心 ,并阐明了生态工业体系的主要内容。最后 ,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实践方案 ,即生态工业体系的规划与设计 ;建立和完善生态工艺 ,改进能源的利用方法 ,实现“三废”物质的资源化利用 ,规划建设污染物净化的设施项目 ,设计和实施绿化工程 ,建立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等。
关键词:
生态经济城市 生态工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季志平 吕平会 苏印泉 何佳林
杨凌是一个新兴、发展的城市,如何定位杨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项非常值得重视的课题。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对杨凌进行系统规划,是杨凌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城市层面上构建循环经济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
关键词:
杨凌 生态城 循环经济 模式 构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朱云莉 冯海涵
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特殊背景和发展战略,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城市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此模型考核评价了2011—2013年景德镇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水平,并与南昌、九江进行了横向对比。根据考核评价结果,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对景德镇生态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十二五"期间生态经济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本文构建的考核评价模型,对正确认识我国中部地区生态经济城市发展成果,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任建军 杨逊哲 陈历新
大家知道,自然科学体系中的结构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分支,它从计算物体间结构或相互距离入手,研究分析究竟采取何种结构最为牢固、最为合理,才能承受最大的破坏力。按照这一思维方式,我们可以设想,在经济学领域里也可以创建一门为各项经济决策提供理论依...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红辉 李铭 吕冰
城市走经济生态化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其自身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城市。本文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金希
同方威视公司是中国产学研结合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的典型案例。但是,已有文献对同方威视创新经验的研究很不充分。作者对同方威视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性案例研究。本文系统刻画了同方威视成长过程及"带土移植"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本文发现,"带土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创新,它成功地将大学的人才、知识资源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链接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复杂技术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和持续创新。"带土移植"的过程就是产学研合作创建"创新绿色通道"、继而形成良性创新生态体系的过程。同方威视的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普适意义,是可以效仿和推广的。论文的结论和见解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创新体系特性的理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雪
随着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旅游这一重要的经济活动。但是,传统的统计方法对旅游经济效应的统计与核算范围远小于其真正影响的范围,不能客观计量旅游活动的产出,不能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缪建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宇辉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体现和满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由之路。本文选择代表性城市的发展资料,在分析总结国际上通用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生态工业园 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艳
创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的关键是确定中国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假定,中国经济学的始点、主线和核心命题以及中国经济学的方法论。
关键词:
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 理论体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即社会生产关系不能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更需要有一门从整体上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目前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不是政治经济学对象本身的错误 ,而且恰恰是脱离现实社会生产关系和对现实社会生产关系研究不够深入系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 ,是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邓小平的经济理论 ,构成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创建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体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鹏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设想。《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建设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的南阳,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走高效生态经济之路,创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引领同类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杰 张德林
自2003年我国发布生态示范建设指标以来,生态创建工作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许多老工业城市也加入了生态示范创建的热潮。但由于许多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门类复杂,遗留环境问题众多,增加了生态示范区创建的难度。本文以典型老工业城市———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分析了老工业城市进行生态示范创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和企业环境管理难度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工业城市进行生态示范创建的出路,即提高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定有效的长效环保机制。只有这样方能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和碧水蓝天。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伟光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积极谋划、培育和强化新工业体系,以智能制造高质量生产体系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畅通经济循环流转和优化产业关联,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加速我国由制造强国向智造强国转变的重要路径。但是,智能制造还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自给率"低、配套核心部件和工业软件相对薄弱、应用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因此,需要增强基础支撑能力,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智能装备 成套装备 工业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