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8)
- 2023(13273)
- 2022(11394)
- 2021(10375)
- 2020(8818)
- 2019(20068)
- 2018(19927)
- 2017(37868)
- 2016(20296)
- 2015(22944)
- 2014(22644)
- 2013(22736)
- 2012(21538)
- 2011(19836)
- 2010(20151)
- 2009(18736)
- 2008(18440)
- 2007(16778)
- 2006(14914)
- 2005(13207)
- 学科
- 济(105201)
- 经济(105131)
- 管理(61526)
- 业(56896)
- 企(46408)
- 企业(46408)
- 方法(37507)
- 数学(32294)
- 数学方法(32039)
- 地方(27371)
- 农(25669)
- 中国(24101)
- 业经(22196)
- 学(21019)
- 技术(19599)
- 财(19052)
- 环境(17604)
- 农业(17463)
- 地方经济(16391)
- 制(16340)
- 和(15755)
- 贸(14756)
- 贸易(14746)
- 产业(14490)
- 易(14147)
- 理论(13867)
- 划(13132)
- 融(13105)
- 金融(13102)
- 银(13034)
- 机构
- 学院(298640)
- 大学(296398)
- 济(132247)
- 经济(129572)
- 管理(114305)
- 研究(104770)
- 理学(97685)
- 理学院(96510)
- 管理学(95043)
- 管理学院(94457)
- 中国(78778)
- 科学(63973)
- 京(62843)
- 财(56330)
- 所(53228)
- 农(48719)
- 研究所(48312)
- 中心(47960)
- 江(46928)
- 财经(44616)
- 业大(42797)
- 经济学(40937)
- 经(40161)
- 范(39828)
- 北京(39588)
- 师范(39506)
- 农业(37987)
- 院(37511)
- 州(37327)
- 经济学院(36698)
- 基金
- 项目(195364)
- 科学(153902)
- 研究(144783)
- 基金(139540)
- 家(120991)
- 国家(119955)
- 科学基金(102728)
- 社会(92975)
- 社会科(88180)
- 社会科学(88153)
- 省(79153)
- 基金项目(74949)
- 划(64914)
- 教育(64582)
- 自然(64217)
- 自然科(62501)
- 自然科学(62481)
- 自然科学基金(61374)
- 编号(58369)
- 资助(55204)
- 成果(46696)
- 发(45338)
- 创(45002)
- 重点(44293)
- 部(42317)
- 创新(41311)
- 课题(40701)
- 国家社会(38369)
- 发展(36911)
- 展(36370)
- 期刊
- 济(156544)
- 经济(156544)
- 研究(88711)
- 中国(61610)
- 农(44072)
- 财(44036)
- 学报(43488)
- 管理(42883)
- 科学(41849)
- 大学(32311)
- 学学(30243)
- 农业(29837)
- 教育(28895)
- 技术(27304)
- 融(25253)
- 金融(25253)
- 业经(24864)
- 经济研究(24612)
- 财经(22513)
- 问题(20317)
- 经(19688)
- 技术经济(17839)
- 业(16973)
- 资源(16954)
- 科技(15566)
- 图书(15164)
- 贸(14498)
- 统计(14483)
- 策(14323)
- 商业(14150)
共检索到455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戴志敏 郭露
在对知识函数改进基础上,引入与人和土地存量因素相关的产业外溢性因素,借用基于生态足迹的产业创新范式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主导产业集聚下知识溢出因素与资源转移路径。以区内各地市产业发展相关数据,利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从产业创新道路选择与现有区域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了以资源存量为主的资源转移和知识溢出空间增容下的平衡度测量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生态经济区各地产业创新道路选择的适宜性。由于受制生态经济区自身湖域资源特性,区内产业创新协同性与资源承载力总体处于脆弱平衡态,但5地市所处程度各有不同,南昌市知识溢出空间增量转换资源能力最强,而抚州市最差。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产业创新 资源集约化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运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2013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的经济模型,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生态和谐指数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协调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尚未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承载潜力,从而造成产业发展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趋势在增强。最后,提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政策建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季凯文 孔凡斌 钟静婧
利用DEA评价模型,从"低碳集约化"的全新视角,考察和测度了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改进。结果表明,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整体表现较为理想,区内多数县(市、区)兼顾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低碳化利用。但是,区域土地面积、公路总里程、社会就业人数等投入的冗余程度较高,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资质级建筑企业总产值的产出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土地低碳集约化利用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为此,建议按照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将用地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合理规划用地规模和要素投入,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土地开发利用方式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海婷 朱再昱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否有所作为。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全面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做出评价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永强 熊小刚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际,将其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然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划分为第1、2、3类。其中,第1类为"科技创新能力强区域",包括10个县(市、区);第2类为"科技创新能力中等区域",包括10个县(市、区);第3类为"科技创新能力弱区域",包括18个县(市、区)。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大小与次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雄伟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4-2012年生态足迹动态趋势和生态发展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互相作用的计量模型,以此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承载力以及社会经济协调情况。研究发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发展能力得到逐步增强,但区域多样化指数不断下降; 区域人均GDP 与生态足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区域生态足迹对人均GDP 具有正向影响效应,而人均GDP 与生态足迹之间呈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最后从完善发展成果考核、强化环境保护力度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发展能力 生态足迹 经济增长 环境承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洁 周明
产业低碳化是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新能源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林业四个方面探讨,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产业低碳化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蒋树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依托环湖地区生态环境可承载能力,逐步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形成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对金融生产力的一次革新,金融机构应抓住这次机遇,改革创新,逐步形成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特色金融产业。
关键词:
求实创新 推动 鄱阳湖 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孔凡斌 王智鹏 潘丹
基于2000-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0个县市面板数据,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LCA),选取生猪肠道发酵、粪便管理系统、生猪饲养环节耗能、生猪饲料粮种植、生猪饲料粮运输加工和猪肉产品屠宰加工6大环节,测算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总量上,2000-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产业生命周期及各个环节的当量排放量均呈上升的趋势,其中生猪饲料粮种植、生猪饲料粮运输加工、粪便管理系统和生猪饲养耗能环节温室气体上升趋势更加显著;结构上,粪便管理系统和生猪饲料粮种植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域差异上,余江县、南昌县、东乡县和高安市的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晶 孔凡斌
利用BCC-DEA和CCR-DEA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和2010年总体产业生态化效率和各县(市、区)产业生态化效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区产业生态化整体效率较高,沿湖地区的产业生态化水平相对于非沿湖地区更高,且均呈现上升趋势;总生产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的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产业生态化效率的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投入要素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冗余,合意性产出存在相对不足,非合意性产出存在相当数量的冗余。建议从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废弃物回收等方面制定推进产业生态化水平提高的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孔凡斌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区理论发展和实践模式及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服务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方法。并运用上述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指导思想与目标、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方法,分别从地理区域、经济区域和企业三个层面构建了区域生态产业体系和具体的项目结构,设计了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总体框架和产业积聚模式。
关键词:
生态经济区 生态产业体系 鄱阳湖区域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麻智辉
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在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在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打造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临港生态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关键词:
环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产业布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冯弋江 武丹 苏玉慧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江西高职院校必须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契机,实现江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动结合。一、江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对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海婷 朱再昱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科技创新体系,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带动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本文在运用SWOT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将AHP方法运用于SWOT分析之中,建立SWOT定量分析模型,对该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知识源泉作用、扩大产学研合作、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对策和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林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已3年多的时间,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已实现了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的企业集群式发展。通过最新统计数据分析显示:区内小型企业仍是发展主体,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壮大企业实力,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引用博弈理论,对不同类型企业之间以及同类型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联盟决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即使在联盟收益更大的情况下,企业也可能选择不联盟。基于此,本文最后从企业、行业、高校和政府角度提出促进联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技术创新 企业联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