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55)
- 2023(14303)
- 2022(12630)
- 2021(11902)
- 2020(9809)
- 2019(22836)
- 2018(23018)
- 2017(44100)
- 2016(23962)
- 2015(27123)
- 2014(27074)
- 2013(27020)
- 2012(24600)
- 2011(22115)
- 2010(22142)
- 2009(20349)
- 2008(19547)
- 2007(17183)
- 2006(15272)
- 2005(13154)
- 学科
- 济(96415)
- 经济(96316)
- 业(70585)
- 管理(63533)
- 农(49286)
- 企(46369)
- 企业(46369)
- 方法(40694)
- 数学(35341)
- 数学方法(34914)
- 农业(32982)
- 业经(24725)
- 中国(24644)
- 地方(24280)
- 学(21144)
- 财(20386)
- 制(18305)
- 环境(17101)
- 贸(16949)
- 贸易(16937)
- 易(16369)
- 理论(14930)
- 和(14641)
- 发(14540)
- 技术(14472)
- 银(13527)
- 银行(13483)
- 划(13158)
- 行(12850)
- 策(12745)
- 机构
- 学院(335783)
- 大学(333871)
- 管理(134504)
- 济(129065)
- 经济(125957)
- 理学(117095)
- 理学院(115735)
- 管理学(113621)
- 管理学院(113038)
- 研究(112610)
- 中国(84631)
- 科学(73390)
- 农(72358)
- 京(71909)
- 业大(57854)
- 所(56851)
- 农业(55575)
- 财(54870)
- 中心(53023)
- 研究所(52099)
- 江(49520)
- 范(46502)
- 师范(46105)
- 北京(44932)
- 财经(44058)
- 州(41089)
- 院(40446)
- 经(40117)
- 师范大学(37028)
- 经济管理(36846)
- 基金
- 项目(237047)
- 科学(185375)
- 研究(174106)
- 基金(170026)
- 家(148529)
- 国家(147214)
- 科学基金(125959)
- 社会(107850)
- 社会科(101614)
- 社会科学(101583)
- 省(94259)
- 基金项目(92157)
- 自然(82374)
- 自然科(80315)
- 自然科学(80297)
- 自然科学基金(78850)
- 划(78307)
- 教育(77689)
- 编号(73437)
- 资助(68240)
- 成果(58387)
- 重点(52743)
- 发(51777)
- 部(51070)
- 课题(48995)
- 创(48605)
- 创新(45208)
- 科研(44842)
- 国家社会(43437)
- 大学(43156)
- 期刊
- 济(146759)
- 经济(146759)
- 研究(92784)
- 农(72139)
- 中国(66098)
- 学报(56109)
- 科学(51470)
- 农业(49217)
- 管理(44076)
- 大学(42500)
- 学学(39841)
- 财(38749)
- 教育(35730)
- 业经(29669)
- 技术(29272)
- 融(28323)
- 金融(28323)
- 业(23596)
- 图书(22151)
- 问题(20413)
- 经济研究(19994)
- 财经(19424)
- 资源(18796)
- 版(17992)
- 科技(17137)
- 经(16492)
- 理论(16089)
- 技术经济(15772)
- 业大(15735)
- 现代(15209)
共检索到489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随随 张华兵 王清
[目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生态敏感性较强的地区而言尤其如此。[方法]文章选取生态易损且位于传统农区的里下河水网地区为例,借助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农户生计相关统计数据,并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农户生计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户生计的时空特征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1)2000-2020年里下河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升后降”的演化特征,空间上表现出“中间高南北低,市辖区低值集中”的分异格局。(2)农户生计水平不断提高且随着时间推移农户生计指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升高的趋势逐渐凸显,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里下河地区农户生活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3)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耦合度呈“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极度耦合县域占比最高;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持续优化,勉强协调类向协调发展类转变以及濒临衰退类向勉强协调类转变是耦合协调度最主要的演化方向。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并表现出随时间推移向南北两侧辐射扩散的趋势。[结论]里下河地区农户生计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波动下降,二者的协同发展态势总体向好但空间差异显著。依据耦合协调状态分类施策,是实现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斌 王玉宽 徐佩 严坤
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农户通过利用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维持自身的生计,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各种影响。生态系统通过提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服务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同时也影响农户生计的改善。针对农户生计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单方面的过度关注,往往容易导致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因此,对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辨识是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农户生计、生态系统服务、农户生计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的反馈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潜在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斌 王玉宽 徐佩 严坤
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农户通过利用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维持自身的生计,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各种影响。生态系统通过提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服务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同时也影响农户生计的改善。针对农户生计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单方面的过度关注,往往容易导致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因此,对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辨识是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农户生计、生态系统服务、农户生计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的反馈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冶 郭祖彬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关系进行生态分区,并提出相应的差异化管理策略,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滦河流域为例,在乡镇尺度上评估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和匹配关系,量化各土地利用类型的供需特征,基于Z-score标准化后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需比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采用象限法进行生态分区,并模拟2030年不同土地利用发展情景下的分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明显,林地和草地具有较高的供给量,供需关系空间分布较为均匀,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较高,供需关系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流域供需关系整体呈现供大于求,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各地类中,林地的供需盈余最大且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建设用地和耕地的供需亏损且空间分布差异较大;3)将流域划分为4个生态分区,情景模拟表明,合理的生态保护有助于生态系统供需盈余的提升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善,盲目的经济发展将加剧人地矛盾和供需亏损;4)充分考虑各分区自然社会特征,提出差异化分区发展策略和生态保护措施,有利于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结果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协调状态,为滦河流域生态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昂 米长虹 杨琰瑛 师荣光 胡斯威 李静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居民福祉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居民福祉水平增幅高达307.3%;(3)2000—2020年京津冀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显著改善,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区及唐津沧(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4)2000—2020年京津冀居民福祉低值区由西北山区转移至东南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的居民福祉水平及改善速率滞后于西北生态涵养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昂 米长虹 杨琰瑛 师荣光 胡斯威 李静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居民福祉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居民福祉水平增幅高达307.3%;(3)2000—2020年京津冀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显著改善,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区及唐津沧(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4)2000—2020年京津冀居民福祉低值区由西北山区转移至东南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的居民福祉水平及改善速率滞后于西北生态涵养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青 赵雪雁 杜昱璇 马平易
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福祉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在分析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揭示了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1990—2018年秦巴山区水源涵养总量、土壤保持总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总量则呈缓慢增长趋势,且各生态系统服务呈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2)1990—2018年居民福祉呈上升趋势,增幅高达220%,并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3)县域尺度上,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明显不协调发展。其中,水源涵养、固碳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均以"福祉增—服务减"为主,占比分别为88.75%、62.5%;而土壤保持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则以"双增"为主,占比为57.5%。此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反向变化区多分布于汉江河谷盆地和秦岭山脉中段。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贫困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路昌 王雨晴 刘晓丽 杨忠学
通过探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交互作用和空间关联度,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黄河下游地区人地协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提供依据。以黄河下游16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分别测算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关联格局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空间依赖性程度的分布规律。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总体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地域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向过渡、磨合阶段逐步提升,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但空间自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存在一定规律,显著高—高区与显著低—低区空间聚集性较强,显著低—高区与显著高—低区数量较少。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路昌 王雨晴 刘晓丽 杨忠学
通过探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交互作用和空间关联度,对其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黄河下游地区人地协调、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提供依据。以黄河下游16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分别测算2005—2015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关联格局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空间依赖性程度的分布规律。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总体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地域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表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呈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阶段向过渡、磨合阶段逐步提升,具有较高的空间集聚性,但空间自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存在一定规律,显著高—高区与显著低—低区空间聚集性较强,显著低—高区与显著高—低区数量较少。黄河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邱坚坚 刘毅华 袁利 陈澄静 黄清瑶
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与人类需求提升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如何有效推进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协调平衡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题。论文通过梳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的阶段演进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服务对福祉的影响与福祉对服务的反馈切入,逐步聚焦到供需关系与空间流动、权衡/协同的利益博弈、文化服务的价值化、生态补偿与付费、优化调控与可持续管理等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实践上。但目前的关系研究仍以"级联框架的‘影响链条’"为主导,缺少测度直接交互作用的技术路径,理论体系匮乏,面向可持续管理的应用支撑较弱,而同时二者逐渐形成非线性交互关系,亟需在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寻求综合集成范式经验以推进理论创新。因此,论文提出从级联到耦合的关系研究新思路,以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耦合研究来系统辨析其交互胁迫效应及内在动力演化机理,同时探索性构建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思路,丰富人地系统耦合的关键命题。以此为基础,未来研究还需着重从交互作用关系的梳理出发,深化耦合效应解耦、传导机制与动态集成、基于服务与福祉协调的可持续优化等领域研究,促进有序协调的生态文明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葛智超 张贵军 杨皓 张蓬涛
应用基于熵值法的耦合函数模型对涞水县生态退耕前后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的耦合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土地利用状况与农户生计状况的耦合度在2002年退耕工程实施后由26.14o下降到-40.92o,退耕中期(2004~2007年)耦合度恢复为34.26o,退耕后期(2008~2010年)又下降到0o以下,呈波动变化,耦合程度经历了协调发展、低级共生再到协调发展、低级共生四个过程,并阐述了如何稳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 农户生计 耦合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许静 吴卫 张海燕
为明晰都市圈交通优势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耦合协调现状,文章对长株潭都市圈2020年交通网络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交通优势度模型、当量法分别测度长株潭都市圈各区县交通优势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一步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最后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同步发展模型度量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分析其制约因素。结果表明:①交通优势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②长株潭都市圈交通优势度表现为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具备行政指向性特征;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马太效应”,中高值区远离市区且分布较为分散,低值区则聚集于市区;④长株潭都市圈交通优势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协调水平较低,大多数区县是交通超前发展所致,表明交通对生态系统的制约作用较强,从空间格局来看,两者的协调程度和与市区的距离正向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盛锋 孟淑云 黄燕玲
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效益、乡村发展一直是政府、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且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落后区和生态脆弱保护区,其社会发展和生态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旅游产业系统和乡村社会系统的指标体系,在使用DEA模型对八个民族省份2001—2018年生态、旅游与乡村社会发展效率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响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从而为促进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引导与绩效评估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西南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优于西北民族地区,而西藏由于系统发展失衡导致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八个民族省份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各探测因素相互作用于各类驱动力的综合结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盛锋 孟淑云 黄燕玲
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效益、乡村发展一直是政府、学界和业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且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落后区和生态脆弱保护区,其社会发展和生态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旅游产业系统和乡村社会系统的指标体系,在使用DEA模型对八个民族省份2001—2018年生态、旅游与乡村社会发展效率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响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因素,从而为促进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引导与绩效评估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西南民族地区耦合协调度优于西北民族地区,而西藏由于系统发展失衡导致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八个民族省份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各探测因素相互作用于各类驱动力的综合结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乔志宏 李婷 任宇 罗颖 杨亚东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耦合关系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明确生态恢复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典型植被恢复区延安市为研究区,量化了2000—2020年碳固存、产水量、基流调节与土壤保持服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ESI)表征4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基于贝叶斯信念网络模型(BBNs)构建社会-生态驱动因素识别框架,并揭示了植被恢复以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改善,ESI高值区由中部向南北扩张,低值区集中在城镇周围以及北部边缘地区;但基流调节高值概率持续降低。(2)降水、植被覆盖度、实际蒸散发与气温对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变化的综合贡献率达70%以上,且降水和植被覆盖度是主导驱动因素。(3)20年间,降水的贡献率波动减少,植被覆盖度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概率推理表明,气候暖湿化将加剧基流调节下降的风险,而持续的植被恢复也将引起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优化的阈值效应。【结论】对植被恢复区开展长期监测、提高区域基流调节功能是维持植被恢复成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优先事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