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0)
- 2023(7485)
- 2022(6211)
- 2021(5613)
- 2020(4235)
- 2019(9755)
- 2018(9580)
- 2017(17650)
- 2016(9414)
- 2015(10549)
- 2014(10815)
- 2013(10670)
- 2012(10242)
- 2011(9666)
- 2010(10113)
- 2009(9387)
- 2008(9295)
- 2007(8431)
- 2006(7995)
- 2005(7638)
- 学科
- 济(48761)
- 经济(48716)
- 管理(26484)
- 业(24208)
- 企(18046)
- 企业(18046)
- 地方(17975)
- 中国(17035)
- 农(14391)
- 业经(12767)
- 方法(12671)
- 环境(12154)
- 学(11431)
- 发(10537)
- 农业(10269)
- 地方经济(10144)
- 融(9701)
- 金融(9701)
- 银(9456)
- 银行(9444)
- 数学(9418)
- 数学方法(9298)
- 行(9286)
- 理论(8374)
- 和(8358)
- 制(7816)
- 财(7632)
- 发展(7542)
- 展(7509)
- 技术(7368)
- 机构
- 学院(145356)
- 大学(142685)
- 济(59660)
- 经济(58248)
- 研究(56574)
- 管理(51663)
- 中国(43665)
- 理学(42736)
- 理学院(42172)
- 管理学(41430)
- 管理学院(41175)
- 科学(35175)
- 京(33093)
- 所(29395)
- 财(27418)
- 研究所(26464)
- 中心(25133)
- 农(25080)
- 江(23801)
- 范(22189)
- 北京(21975)
- 师范(21958)
- 财经(20686)
- 院(20605)
- 业大(20534)
- 州(19878)
- 农业(19130)
- 经(18574)
- 省(17930)
- 经济学(17842)
- 基金
- 项目(90352)
- 科学(70938)
- 研究(68128)
- 基金(62840)
- 家(54856)
- 国家(54339)
- 科学基金(45885)
- 社会(42775)
- 社会科(40482)
- 社会科学(40474)
- 省(37105)
- 基金项目(32795)
- 划(30777)
- 教育(29974)
- 自然(27948)
- 编号(27673)
- 自然科(27134)
- 自然科学(27128)
- 自然科学基金(26604)
- 发(26338)
- 资助(25227)
- 成果(22884)
- 发展(21374)
- 重点(21180)
- 展(20970)
- 课题(20718)
- 创(18742)
- 部(18673)
- 创新(17509)
- 国家社会(17361)
共检索到239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善伦
生态系统学说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认识模式的演变,由此推动新地球观形成。生态系统学说与新地球观在发展上和内涵上极为相似;新地球观可以用生态系统的机理加以解释。生态系统学说与新地球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佑启
本文从系统学的角度 ,探讨了农村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可持续性特征 ,并对我国农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现状进行了评价 ,在深入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系统影响因子的基础上 ,提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农村生态系统 结构调整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兴元 王玮
藏北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然而,草地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生态屏障安全和当地的畜牧业生产,而且严重影响着藏北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藏北那曲地区为例,利用复合生态系统场方法,构建了以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通过对1985—2008年那曲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分析,定量评价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藏北那曲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位已超过了系统的最大承载能力,发展势缺乏潜能,协调性较差,可持续发展度很低,草地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海虎 王奇 柯强 李光明 徐竟成
文章构建了温州城市生态系统演化分析的指标体系,应用信息熵法建立了量化模型对温州生态系统演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林面积和人均消费性支出指标对温州城市系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程度影响最大,工业粉尘排放量和迹地更新指标对温州城市代谢系统的发展水平以及协调程度影响最大。近10年来,温州城市生态系统经历了氧化型代谢(1996~1999)—还原型代谢(2000~2002)—氧化型代谢(2003~2005)三个阶段的演变,表明温州城市代谢系统的发展水平以及协调程度不稳定,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程度降低,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度有待提高,系统活力有待改善,温州城市生态系统应重点...
关键词:
温州 城市生态系统 信息熵 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芬 吴建军 卢剑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凌守兴 陈家闯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文章从生态学视角围绕合作理念、合作能力、合作机制、政策保障、区域环境五个维度对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南京、杭州、宁波四个城市的高职校企合作生态系统运行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高职校企合作生态系统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院校合作能力有待提升、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为实现校企合作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政府推动职能,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增强高职院校合作能力,实施多元化系统评价。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卓 曾刚
在明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和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比了我国四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变化情况,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四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且地区之间的差距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可持续创新产出和可持续创新活力是制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尹晓波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协调发展。本文根据持续发展理论和复合生态系统原理,建立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提出了定量描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型,系统的论述了城市生态化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
城市生态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建强
旅游行业发展在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生态系统旅游则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据此,文章首先对传统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论述简化,构建出改进型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接着对旅游生态系统进行发展能值分析,获得区域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相关综合指标;最后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以及区域内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变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任群罗
生态经济学近年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法,为分析生态系统的负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便利。分析显示,2005年,人类的需求已经超过地球供给能力28%。1961年以来,人类社会生态足迹增长了1.5倍,其中,资源足迹增长了36%,而碳足迹则增长了10倍,碳足迹的增长占总生态足迹增长的80%。从区域看,生态足迹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高收入国家消耗资源水平过高。如果人类CO2的排放能减少43%,或者高收入国家能将人均生态足迹降低到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则全球生态即可实现平衡。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主要在于减少碳足迹,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冰 徐琳瑜
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维系水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城市水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数,并结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城市水生态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该指数融合了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分析城市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污水消纳占用的水资源用地需求,明确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需关系。选取大连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大连市水生态足迹远高于水生态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水平。若维持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则可预测至2015-2019年大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城市水污染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大连市水资源供给能力若仍维持目前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军飞 王慧敏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本文应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准则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TOPSIS模型,并把该模型应用于南京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指标体系 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树安 刘夏波 王昕
本文分析论证了"公共地悲剧"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内在原因,并着重运用博弈模型和数学模型探讨沙尘暴的成因"公共地悲剧"的产生,论证了制度在防治"公共地悲剧"中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案:明确产权和发行可交易的畜牧权。
关键词:
草原 生态系统 公共地悲剧 制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芬 吴建军 卢剑波 韩明春 姜宁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区域水平上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入手,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探讨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定量化的方法。通过建立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度模型,定量描述了系统在近10年来的波动变化状态。发展度模型包括发展位、发展势和协调度3个方面。研究表明,该区域发展位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发展势也表明了系统整体状况愈来愈靠近系统规划值;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逐渐增长,表明各组分之间耦合关系加强;系统整体发展度在波动中逐渐提高。从研究可知,该区近10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和卫生等领域得到很大改善,人口得到...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指标体系 发展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林丽 兰玉婷 孙睿藻 郭小伟 李茜 李以康 曹广民 周华坤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如何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演化历史,植被演化过程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及区域经济-资源发展模式特征,发现:1)在大的时空尺度下,青藏高原植被演替的主控因子为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地质变迁,在小的时空尺度下,导致相同地理和气候单元植被特征分异的原因是放牧强度的分异,而草地过度放牧的原因同家庭牧场的管理、草地生态价值的可评估性、人口与生产力发展适配度等关系密切。2)规模化放牧在青藏高原区域具有数千年历史,并形成了人-草-畜协同演化的互利共生关系,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汲取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扩大草地生产的层次性、引入或研发以生产和生态效益共赢为目的的科学技术,完善和延伸草地生产产业链,完善高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调动牧场管理者草地健康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草地健康监管奖惩制度,以生产力、管理和文化为调节手段,提高青藏高原区域农牧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程度,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