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03)
2023(8377)
2022(7013)
2021(6438)
2020(5034)
2019(11340)
2018(11275)
2017(21127)
2016(11458)
2015(12748)
2014(12718)
2013(12657)
2012(12485)
2011(11437)
2010(11961)
2009(10932)
2008(10845)
2007(9992)
2006(9270)
2005(8574)
作者
(34216)
(28163)
(28136)
(26713)
(18223)
(13600)
(12959)
(11023)
(10937)
(10193)
(9856)
(9471)
(9361)
(9110)
(8831)
(8729)
(8299)
(8128)
(8126)
(8054)
(7293)
(7000)
(6727)
(6613)
(6441)
(6378)
(6358)
(6339)
(5794)
(5686)
学科
(54490)
经济(54331)
管理(28317)
(25754)
中国(19529)
(19193)
企业(19193)
地方(18915)
(17041)
业经(14863)
方法(14591)
(12946)
环境(12444)
农业(11697)
(11419)
(11055)
(10997)
金融(10996)
地方经济(10516)
(10234)
银行(10215)
(10073)
数学(9891)
理论(9851)
数学方法(9768)
(9354)
(9037)
(8330)
贸易(8319)
发展(8093)
机构
学院(166532)
大学(165863)
(68818)
经济(67241)
研究(67180)
管理(57836)
中国(50784)
理学(47816)
理学院(47076)
管理学(46312)
管理学院(45971)
科学(41081)
(37976)
(35041)
(32191)
研究所(31485)
中心(29674)
(28916)
(27392)
师范(27162)
(27161)
北京(25358)
财经(24201)
(24065)
业大(22698)
(22174)
师范大学(22021)
农业(21938)
(21737)
经济学(20901)
基金
项目(103969)
科学(81834)
研究(80489)
基金(72277)
(62684)
国家(62046)
社会(52472)
科学基金(51884)
社会科(48403)
社会科学(48388)
(41441)
基金项目(37730)
教育(35861)
(35155)
编号(33262)
自然(30196)
自然科(29336)
自然科学(29333)
(29202)
资助(28851)
成果(28816)
自然科学基金(28787)
课题(24390)
重点(24171)
发展(23948)
(23528)
(22609)
(21336)
国家社会(20881)
(20021)
期刊
(90608)
经济(90608)
研究(57309)
中国(42058)
(28877)
教育(26224)
学报(25036)
科学(24609)
(22753)
管理(22693)
农业(20095)
(19449)
金融(19449)
大学(19187)
学学(17572)
业经(15783)
经济研究(13941)
技术(13269)
财经(11871)
问题(11510)
(10640)
(10315)
图书(9542)
世界(9392)
资源(8945)
(8649)
论坛(8649)
科技(8476)
(8351)
(8214)
共检索到2785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福寿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的产生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类似的社会历史背景,二者面临相似的社会历史问题,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来源。生态社会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认识问题的新视角;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当协同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提供了参考;生态社会主义发展观强调要发展基层民主,培育公民社会,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政治,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世界背景的参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波  裴根  王子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社会。作为一种产生于当代西方的社会思潮,生态社会主义基于对人类当下生态困境的深沉思考和密切关注,以生态效应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追求目标,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上包含着很多可资借鉴的思想,对于我们开拓视野,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小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有机统一的,要以发展来增和谐,以改革来促和谐,以公平来求和谐,以稳定来保和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季开胜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和重要建设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综合措施,走生态与经济相互协调的文明发展道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朝卫  
科学发展观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齐芳  
党的十八大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描绘了美好、光明的前景,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企业经济》编辑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理论自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十八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所提出的部分创新性观点进行解读与探讨,现将研究成果予以刊登,以期进一步推动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与宣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远彬  史苑芗  闵光地  左玉辉  
生态产业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入手,论述了生态产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角度出发,探索了生态产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敬斌  
发展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协调社会阶层关系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敬斌  
发展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协调社会阶层关系夯实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柴晓霞  
人类社会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过程。在以往机械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只关心自身利益,无节制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从而导致人类发展的困境。当前,必须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协调统一起来,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生态效益与生态公平的统一,从而真正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福寿  陆勇  
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是在"民族道路"和"苏联模式"的选择与碰撞中发展的。东欧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嬗变,可以分为被动移植苏联模式、反思修正苏联模式、两难选择发展模式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关系。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修正,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逐步进入了两难选择的困境:企图消除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最后都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新的弊端,而正是这些新旧弊端共同导致了东欧各国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立艳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建设和谐农村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协调理念,优化发展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坚持改革创新、科技进步理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邱晓华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更直接影响到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改善。所以,重视和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是摆在每一位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士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必要研究最发达县域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春平  蒋伏心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失业、通货膨胀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平、社会资本、人口统计变量、生态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幸福经济学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启示在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水平最大化,政府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公平分配、控制通货膨胀、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