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7)
- 2023(10057)
- 2022(8469)
- 2021(8033)
- 2020(6498)
- 2019(14662)
- 2018(14827)
- 2017(28078)
- 2016(15044)
- 2015(16718)
- 2014(15953)
- 2013(15249)
- 2012(13418)
- 2011(12196)
- 2010(12317)
- 2009(11475)
- 2008(10421)
- 2007(8940)
- 2006(7863)
- 2005(6764)
- 学科
- 济(59360)
- 经济(59311)
- 管理(41687)
- 业(35549)
- 企(28242)
- 企业(28242)
- 方法(25642)
- 数学(22941)
- 数学方法(22383)
- 农(21340)
- 环境(16852)
- 地方(16301)
- 业经(14792)
- 中国(14503)
- 农业(14468)
- 财(13076)
- 学(12300)
- 划(10878)
- 理论(10053)
- 和(9351)
- 发(9330)
- 贸(9154)
- 贸易(9148)
- 制(8847)
- 易(8786)
- 资源(8259)
- 生态(7979)
- 技术(7931)
- 务(7245)
- 财务(7206)
- 机构
- 学院(198851)
- 大学(191818)
- 管理(76220)
- 济(73170)
- 经济(71398)
- 理学(66124)
- 理学院(65390)
- 管理学(63752)
- 管理学院(63434)
- 研究(62228)
- 中国(47268)
- 科学(41275)
- 京(40856)
- 财(32505)
- 农(31689)
- 江(30465)
- 中心(30211)
- 所(30104)
- 业大(30092)
- 范(28159)
- 师范(27922)
- 研究所(27648)
- 财经(25780)
- 北京(25258)
- 州(24928)
- 农业(24342)
- 院(23464)
- 经(23199)
- 技术(22164)
- 师范大学(21995)
- 基金
- 项目(141267)
- 科学(111096)
- 研究(104430)
- 基金(99882)
- 家(86824)
- 国家(86096)
- 科学基金(74708)
- 社会(65177)
- 社会科(61625)
- 社会科学(61608)
- 省(58508)
- 基金项目(53526)
- 自然(48692)
- 划(48167)
- 教育(47605)
- 自然科(47424)
- 自然科学(47416)
- 自然科学基金(46463)
- 编号(44082)
- 资助(40535)
- 成果(33493)
- 重点(32079)
- 发(31798)
- 课题(30662)
- 创(29598)
- 部(28896)
- 创新(27537)
- 科研(26980)
- 国家社会(26093)
- 大学(25814)
共检索到284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鲍超 方创琳 柳文华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短缺的水资源条件约束下,促进水资源农转非是适应西北干旱区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论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针对张掖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低、第二三产业用水比重低、用水经济效益低、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受限等问题,设计了城乡用水联动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生态环境约束下干旱区城乡用水联动的5种主要模式,即:退耕稳粮给水模式、农业科技进步供水模式、农业产业化促水流转模式、城市中水农用模式、水资源农转非补偿模式。通过5种模式的联合运用,旨在为张掖市及西北干旱区创新水资源管理并促进城乡协调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马爱华 唐志强 杨右栋
生态城市是人、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也是城市经济、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合,在生态系统承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1一、张掖建设生态城市存在的问题1.人为因素导致水资源匮乏。无节制开采地下水资源,农田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造成地下水资源匮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梁峰 石培基 李骞国
绿洲城市是干旱区生产生活的集聚中心,也是人地关系最为敏感的区域。研究绿洲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掌握干旱区城市空间扩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引导城市空间向合理的空间形态模式演进,推进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张掖市地形图和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城市建成区用地信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张掖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66年以来,张掖城市空间扩展迅速,当下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倍;(2)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经历了由慢到快的扩展过程,这符合我国城市扩展的一般规律;(3)张掖城市空间扩展是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设施条件和政府行为引导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时期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关键词:
绿洲城市 城市空间扩展 驱动机制 张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俊平 陈年来 叶得明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俊平 叶得明 陈年来
[目的]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依赖的重要资源,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通过研究,了解河西走廊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状况,实现该区域社会经济良性发展。[方法]文章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可拓综合评价法对河西走廊地区真实情景期(20032015年)、仿真情景期(2016202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测评。[结果](1)2003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5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水平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武威市从强赤字承载波动上升为弱赤字承载。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从强赤字承载过渡到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杜俊平 陈年来 叶得明
[目的]对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能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对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区域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测算了两者综合水平,对河西走廊地区2003~2013年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考察和测评。[结果]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历了低度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等4个阶段,呈上升态势;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系统综合水平从2003年的0.051增加到2013年的0.943,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对两者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然而水资源综合水平仅在0.403~0.650之间波动,总体水平较低,水资源对两者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有限;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表现出非同步性;从空间特征来看,该区域内各市之间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十分明显。[结论]河西走廊地区总体上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高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从低度失调到中级协调的上升态势,但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偏低。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兆丰 刘世增 张德魁 段晓峰 王强强 张剑挥
戈壁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戈壁所占面积较大,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推进戈壁研究与荒漠生态系统研究的协调发展,文章运用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等方法,从戈壁的分类、戈壁地表辐射与能量传输、戈壁风沙流、戈壁地表风蚀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戈壁研究进行了综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戈壁相对较为稳定,也或许由于其利用价值相对较低,因而我国对于戈壁的研究相对薄弱;(2)目前我国有关戈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戈壁地表辐射与能量传输、戈壁风沙流与戈壁地表风蚀方面,微观方面的深入研究与宏观方面的综合研究均较为薄弱,尤其是缺少上一级系统的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研究;(3)研究区域多集中在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目前对不同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贵珍 马素洁 杨思维 牛钰杰 花立民
选择降水利用效率(RUE)作为评价指标,对河西走廊代表性草地类——温性荒漠、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进行生态评价研究。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降水Co-Kriging插值、图层叠加,得到河西走廊区域2006—2010年的RUE(NDVI)、RUE(PVI)、RUE(TSAVI)数据,并与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草地类的RUE作为该区域生态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温性荒漠区RUE(P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正相关性最高(R~2=0.879),高寒草甸区RUE(ND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76),温性草原区RUE(TSA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2=0.895)。2)温性荒漠区、温性草原区生态均处于退化过程,高寒草甸区处于恢复过程。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RUE值可作为不同草地类生态评价指标,并具有理论的可行性和实践的可靠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贵珍 马素洁 杨思维 牛钰杰 花立民
选择降水利用效率(RUE)作为评价指标,对河西走廊代表性草地类——温性荒漠、高寒草甸、温性草原进行生态评价研究。通过植被指数提取、降水Co-Kriging插值、图层叠加,得到河西走廊区域2006—2010年的RUE(NDVI)、RUE(PVI)、RUE(TSAVI)数据,并与地上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适合不同草地类的RUE作为该区域生态评价的指标。结果表明:1)温性荒漠区RUE(P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正相关性最高(R2=0.879),高寒草甸区RUE(NDVI)与草地生物量风干重的正相关性最高(R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高新才 斯丽娟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主要包括以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管理决策、社会文化等以人为中心的非物质形态要素。张掖地处西部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本文从培育公民思想意识、构筑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以及营造生态城市社会文化氛围等五个层面对张掖生态城市软环境建设进行逐一分析研究。
关键词:
干旱区 生态城市 软环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区在人类活动强烈作用和区域气候变化双重驱动下,区域水文与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①区域出山径流过程表现为走廊东段的石羊河流域出山流量多年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中、西段的黑河流域和疏勒河流域年均出山流量则呈现递增趋势,但下游河流水量锐减并呈现明显的人为水文过程特征,水体盐化和污染趋势加剧,其中Ⅳ~Ⅴ级污染河道长度达到208km。②南部祁连山区森林面积减少约16.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有所恢复;北部天然荒漠森林则持续衰退,天然林加速消亡,仅额济纳和民勤两地减少林地34.31×104hm2。草地生态呈现以面积减少、草地荒漠化和载畜能力降低等为特征的持续退化趋势...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生态环境 变化 保护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宏伟 张荷生
利用不同时期出山地表水资源和相应的地下水均衡计算结果,分析对比了近50年来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山地表水资源年际变化相对比较稳定。与此同时,随着中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水利化程度的日臻完善,地下水补给量逐步减少,由1955年的62.413×108m3减少到1999年的55.514×108m3,减少了6.899×108m3。由此引起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大幅度削减、地下水开采规模和开采量逐年扩大、进入下游的地表水不断减少、水质恶化等水文地质问题。伴随着水资源利用分布格局的改变,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演变并趋于恶化。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变化 生态环境 河西走廊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强强 邴芳 杨婕妤
[目的]构建了农户参与产业链纵向协作模式分析的7个基本假设,对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农户参与纵向协作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文章基于河西走廊葡萄酒产区农户的入户调查,运用判别分析法综合分析葡萄酒产业纵向协作模式农户选择偏好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河西走廊产区酿酒葡萄种植户显著地偏好"口头协议"模式参与葡萄酒产业纵向协作,"市场交易"模式次之,"合同模式"偏好程度最低,其选择率分别为40.45%、33.15%和26.40%。(2)农户选择产业纵向协作模式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专用性投资是农户选择"市场交易"模式最重要影响因素。(3)"口头协议"与"书面合同"模式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监督管理对于双方协作非常必要。(4)"市场交易"和"口头协议"模式下的企业与农户普遍缺乏有效沟通,"企业—农户"之间松散的组织关系,极易引发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潜在"敲竹杠"风险,农户选择"书面合同"模式动力不足。[结论]位于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高价值区的企业,如何技术性的处理利益分配对双方影响深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秀英 张金瑞 邬超
竞合是区域旅游发展共赢的经济行为,客观存在的竞争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主观合作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河西走廊遗产廊道资源品质高,旅游市场潜力大,区域合作基础好,采用竞合模式发展旅游,有利于提升廊道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文章在对河西遗产廊道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市场、旅游基础设施及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点—轴"发展模式的河西遗产廊道旅游竞合空间结构,最后提出了河西遗产廊道旅游发展的竞合路径:整合资源,统一旅游规划,打造廊道精品旅游线路;联合宣传促销,塑造河西遗产廊道旅游竞合新
关键词:
遗产廊道 旅游竞合 河西走廊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景平 王忠静
本文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讨赖河流域近代水利危机自萌芽、激化到解决的全过程,指出在前现代技术条件下中国干旱区水利开发具有不稳定性与不可持续性,尤其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水权制度并保障其执行。不同于一般的水利纷争,流域性水利危机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国家的介入;国家介入欲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强大政治力量并引入现代水利技术。国家不断寻求着解决危机的最优方式与最佳步骤,其间种种反复曲折体现出水利技术与水权制度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亦反映出"国家"一词在干旱内流区水利事务中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
讨赖河流域 水利危机 技术 制度 国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