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76)
- 2023(3963)
- 2022(3281)
- 2021(3100)
- 2020(2474)
- 2019(5310)
- 2018(5290)
- 2017(9511)
- 2016(5192)
- 2015(5544)
- 2014(5350)
- 2013(5157)
- 2012(4733)
- 2011(4102)
- 2010(4363)
- 2009(3945)
- 2008(4058)
- 2007(3569)
- 2006(3206)
- 2005(2863)
- 学科
- 管理(24099)
- 济(17474)
- 经济(17459)
- 业(15969)
- 企(14813)
- 企业(14813)
- 环境(13245)
- 财(8808)
- 划(7713)
- 务(6794)
- 财务(6791)
- 财务管理(6778)
- 制(6660)
- 企业财务(6504)
- 生态(6129)
- 方法(5886)
- 学(5731)
- 规划(5685)
- 环境规划(5571)
- 银(5510)
- 银行(5506)
- 行(5238)
- 资源(5097)
- 农(5067)
- 融(4863)
- 金融(4863)
- 业经(4768)
- 体(4656)
- 数学(4537)
- 和(4485)
- 机构
- 学院(70430)
- 大学(69635)
- 管理(27013)
- 济(25844)
- 经济(25164)
- 研究(24352)
- 理学(22746)
- 理学院(22498)
- 管理学(22158)
- 管理学院(22051)
- 中国(20823)
- 科学(15437)
- 京(15085)
- 财(14966)
- 所(12162)
- 中心(11984)
- 财经(11296)
- 研究所(10971)
- 江(10961)
- 农(10926)
- 业大(10253)
- 经(10244)
- 北京(9613)
- 院(9276)
- 范(9021)
- 师范(8920)
- 州(8802)
- 财经大学(8469)
- 农业(8311)
- 省(7817)
- 基金
- 项目(49310)
- 科学(39188)
- 基金(36365)
- 研究(36122)
- 家(32204)
- 国家(31946)
- 科学基金(27511)
- 社会(23886)
- 社会科(22619)
- 社会科学(22610)
- 基金项目(19493)
- 省(19235)
- 自然(17521)
- 自然科(16945)
- 自然科学(16942)
- 自然科学基金(16602)
- 划(16232)
- 教育(15358)
- 编号(13724)
- 资助(13613)
- 重点(11617)
- 成果(10973)
- 制(10757)
- 部(10663)
- 发(10569)
- 国家社会(10383)
- 创(10101)
- 科研(9546)
- 课题(9515)
- 创新(9449)
共检索到107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秦鹏 徐燕飞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特色制度创新,不仅是优化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实践范例。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逻辑论证和运行观察,发现: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基本性制度,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根植于空间转向理论,蕴含着深厚的空间治理逻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实现空间正义为价值目标,法治化是其制度发展的应然理路;法制供给滞后、法律内容残缺、配套机制缺失是掣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战略实施和制度转型的主要动因。因此,提出要在明确立法策略的基础之上,按照内外在机理构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法治体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飞 任文鑫
习近平生态法治观是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法治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荟萃”,蕴涵丰富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体系。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生态法治观既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律制度的现代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借鉴与超越,也是对生态环境法治本土经验的科学提炼。从方法论创新看,习近平生态法治观坚持整体观方法、协同治理方法和底线思维方法,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作为当下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薄弱环节,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建设,应当以习近平生态法治观为理论遵循和方法指引,统筹运用整体主义、协同治理、底线思维等方法论,明晰“行刑衔接”中的权力合作及制衡原理,推进“行刑衔接”程序的规范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云飞 任文鑫
习近平生态法治观是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法治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思想荟萃”,蕴涵丰富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体系。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生态法治观既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与法律制度的现代传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借鉴与超越,也是对生态环境法治本土经验的科学提炼。从方法论创新看,习近平生态法治观坚持整体观方法、协同治理方法和底线思维方法,为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作为当下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薄弱环节,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建设,应当以习近平生态法治观为理论遵循和方法指引,统筹运用整体主义、协同治理、底线思维等方法论,明晰“行刑衔接”中的权力合作及制衡原理,推进“行刑衔接”程序的规范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建 李冰 董建权 刘焱序 吕丹娜 杜悦悦 罗明 吴健生
研究目的:阐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区域自主治理向全域空间设计的战略转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系统回顾法。研究结果:基于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联,针对目标、对象、区位及途径厘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以提升人类生态福祉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为核心修复目标,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为基本修复对象,构建多尺度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重点修复地域,秉承多层级协同次优而非单层级最优的主导修复途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人地冲突、强化人地协同,"修"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复"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或受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区位及途径均以修复目标为导向。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芝华
自动驾驶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支持和保障。近年来,自动驾驶在国内发展迅猛,虽然相关法律供给在不断增加,但还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产生的法律需求,自动驾驶立法需要进一步加快。由于面临技术发展、伦理基础、级别差异、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难题,当前的自动驾驶立法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破解此困境,实现自动驾驶立法的突破,需要理清自动驾驶法律规制的基本逻辑,找准推进自动驾驶法律规制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明确法律地位、安全监管和优化环境三大进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程雪阳 高林娜 蒋仁开
研究目的:从法治角度梳理、分析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研究结果: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革命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的"引导型土地法模式",为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探索的"改革型土地法模式",为社会主义焕发青春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构建的"创新型土地法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结论:百年土地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表明,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坚持人民至上是基本立场,坚持理论创新是动力源泉。
关键词:
建党百年 土地法治 革命 改革 创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强华
2015年9月,《国土资源部党组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国土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把"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定位,贯彻到法治国土建设全过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制完备、职能科学、权责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体系,执法严明、勤政廉洁、敢于担当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法治统筹、公正文明、守法诚信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由是观之,服务、保障全新工作定位的落实,是法治国土建设的重要使命。而这一使命的实现,核心是通过法治国土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刚
法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结合,其最佳状态是法律指引与行为模式相一致。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是由正当性理念推动的环境司法改革,对传统法治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改革的前提仍然是对法治基本原则的固守,不宜超越法治的底线。推动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乃至环境司法改革,必须坚持法治逻辑,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以形式法治为原则,以实质法治为补充;以合法性为原则,以正当性为补充;以专业化为原则,以灵活性为补充;以法律正义为原则,以社会正义为补充;以被动司法为原则,以能动司法为补充。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峰 吴恙
对同一生态损害的事实,现行立法和政策规定的民事诉讼与行政执法措施存在着制度冲突,应当具体地分析受损的环境要素类型,找到具体的冲突点,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需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入手,将环境损害的救济区分为行为制止、实际损害赔偿、生态修复以预防未来损害。再以实证分析方法,具体地阐释涉及土地与土壤、水、大气、生物资源领域的制度冲突表现,代表制度冲突的根源。通过这样发分析过程,会发现所有的冲突,源于“行为制止—结果确定—未来修复”的救济手段之间,实际上遵循着一种时间顺序的内在逻辑,但相关制度却将其视为平面化的事实,导致了规范内容与适用的事实之间产生了不适应。因此,立法应根据三者的价值目标差异,分别配置制止加害行为、赔偿既成损害、修复生态功能的最佳化救济手段。为此,应当统筹行政、司法、社会资源,打通围绕损害结果救济的全部公法性、私法性手段,利用执法手段及时制止加害行为,善用物权之诉体现对双方的公平保护,在政府诉权优先的既有模式下明确社会组织的行政公益诉权,形成救济体系内多元主体间互补、衔接、互促的协同治理格局。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星星
图书馆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公民文化权益保障、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塑造理念上都具有耦合性,并从服务端、资源端和技术端展开,形成理念、服务、资源和技术的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主要形成主题场馆模式、阅读支撑模式、联盟合作模式和数字再现模式。同时,为推动图书馆更好地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当确立“宜助则助、能助尽助”的总原则、文化资源的共享性原则和内容阐释的共通性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机制和图书馆联盟合作机制,构建“本体—精神—设施”于一体的内容体系,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
图书馆 国家文化公园 公共文化服务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白庆辉 侯立新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税务领域的深度应用,税务稽查已从传统的“以票控税”发展到数字化智能稽查的新阶段。以“金税三期”“金税四期”为代表的智能稽查系统,以全新的逻辑将税务稽查智能化,这也对企业的财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唯有知悉、理解并熟练掌握税务智能稽查的运行逻辑,才能合理规范纳税行为,管控自身税务风险。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林坚 骆逸玲 吴佳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在这里,准确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监管运行机制的内在逻辑,对推动相关改革至关重要。法律意义上的自然资源,多指载体和形态明确的天然生成物尽管自然资源的学理涵义众多,且狭义的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