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55)
- 2023(8658)
- 2022(7248)
- 2021(6564)
- 2020(5219)
- 2019(11372)
- 2018(11257)
- 2017(21721)
- 2016(11301)
- 2015(12541)
- 2014(12434)
- 2013(12525)
- 2012(11815)
- 2011(11217)
- 2010(11645)
- 2009(11071)
- 2008(10413)
- 2007(9687)
- 2006(9213)
- 2005(8267)
- 学科
- 济(78771)
- 经济(78626)
- 农(49261)
- 业(34991)
- 农业(32997)
- 管理(27869)
- 地方(22073)
- 业经(21690)
- 方法(20574)
- 环境(16798)
- 中国(16519)
- 数学(16438)
- 数学方法(16375)
- 企(15441)
- 企业(15441)
- 发(14003)
- 学(13792)
- 农业经济(12746)
- 地方经济(12639)
- 发展(11201)
- 展(11190)
- 制(10801)
- 财(10264)
- 和(10209)
- 划(9840)
- 村(9710)
- 农村(9690)
- 及其(9525)
- 策(9341)
- 资源(9184)
- 机构
- 学院(177487)
- 大学(170392)
- 济(88627)
- 经济(87128)
- 管理(66423)
- 研究(65488)
- 理学(57315)
- 理学院(56734)
- 管理学(55974)
- 管理学院(55676)
- 中国(50192)
- 农(48366)
- 科学(37735)
- 农业(35893)
- 京(34524)
- 财(34261)
- 所(32731)
- 业大(30754)
- 中心(30244)
- 研究所(29466)
- 江(27589)
- 经济学(27312)
- 财经(26941)
- 经(24299)
- 经济学院(24294)
- 范(23395)
- 师范(23292)
- 经济管理(22668)
- 科学院(22124)
- 农业大学(22067)
- 基金
- 项目(114861)
- 科学(91400)
- 研究(88332)
- 基金(83913)
- 家(71887)
- 国家(71134)
- 社会(62637)
- 科学基金(60973)
- 社会科(57913)
- 社会科学(57892)
- 省(46187)
- 基金项目(45048)
- 划(36272)
- 教育(36145)
- 编号(36045)
- 自然(34524)
- 自然科(33496)
- 自然科学(33490)
- 自然科学基金(32867)
- 资助(31938)
- 农(29285)
- 发(28528)
- 成果(28096)
- 国家社会(26321)
- 部(25596)
- 重点(25492)
- 发展(24263)
- 展(23924)
- 课题(23777)
- 制(23020)
- 期刊
- 济(116993)
- 经济(116993)
- 农(55618)
- 研究(53479)
- 中国(37616)
- 农业(37521)
- 科学(26150)
- 学报(25693)
- 业经(24005)
- 财(23803)
- 大学(21102)
- 学学(20618)
- 管理(19809)
- 融(17876)
- 金融(17876)
- 经济研究(16212)
- 问题(16182)
- 业(16112)
- 农业经济(15071)
- 农村(14762)
- 村(14762)
- 财经(13977)
- 技术(13462)
- 世界(12929)
- 经(12170)
- 经济问题(11995)
- 资源(11397)
- 版(10963)
- 教育(10789)
- 社会(10629)
共检索到276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晓冬 石径溪
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冲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布局,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始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第一原则,在协同发展中实现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焱 胡雪枝 唐婷 冯璐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2个子系统出发,构建12个准则34个指标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变异系数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Moran’s I指数,实证分析云南及16个州市脱贫户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个子系统基本同等重要;(2)2个子系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但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且生态环境增速高于经济社会,大多数州市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3)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多为中度协调;(4)空间集聚性增强,区域差异有缩小趋势。因此,应通过提升医疗养老保障力度,提高人口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关注富裕州市脱贫户生计,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等,不断推进云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焱 胡雪枝 唐婷 冯璐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2个子系统出发,构建12个准则34个指标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变异系数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Moran’s I指数,实证分析云南及16个州市脱贫户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个子系统基本同等重要;(2)2个子系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但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且生态环境增速高于经济社会,大多数州市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3)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多为中度协调;(4)空间集聚性增强,区域差异有缩小趋势。因此,应通过提升医疗养老保障力度,提高人口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关注富裕州市脱贫户生计,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等,不断推进云南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露 王峰 曾素佳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为切入点,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异质性与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就业质量提升,经过工具变量法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显著。此效应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且主要促进了低技能农民群体的就业质量。此外,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进而提升就业质量。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为政策制定者丰富了在乡村振兴与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民就业质量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就业质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露 王峰 曾素佳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为切入点,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民就业质量的影响、异质性与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就业质量提升,经过工具变量法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仍然显著。此效应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且主要促进了低技能农民群体的就业质量。此外,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实现农民生活富裕进而提升就业质量。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为政策制定者丰富了在乡村振兴与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民就业质量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振兴 就业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光华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乡村社会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形成更广范围的社会信任和互利合作,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与转变。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也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为促进乡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善治,政府要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政府、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步入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和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组织之间联动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流动和分化不断增强。在农民分化结构中,离农户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村社会完成城镇化进程,而占农户中绝大多数比例的半工半耕农户和纯农户仍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依赖性,小农经济依然是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经济基础。农民分化促进了小农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农民与老人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社会和农业经营结构,既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去内卷化,同时也再造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秩序。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要重视农民分化的社会经济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对进城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发挥中坚农民等多元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路径创新。
关键词:
农民分化 小农经济 乡村振兴 城镇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阎占定 白照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并以其组织的感召力、产品和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吸引力,汇集和带动了大批农户,积聚了丰富的社会资本,并成为乡村治理新兴的主体。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凭借其经济影响力,渗入到乡村政治生活中,在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同时,也改变着乡村政治资源分配格局和运行方式。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借助文献资料,拟对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乡村政治参与的动机和目的、内容和途径、对乡村党组织建设的影响以及政治参与的地区差异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锡月 吴俊杰
文章选取中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民共同富裕实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乡村产业振兴是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民共同富裕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应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把握数字技术“新机遇”,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乡村特色“新品牌”,践行差异化发展之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顺
本文用社会学概念“断裂”来描述我国城乡关系,并把这个概念拓展到农村生态环境领域,认为城乡社会断裂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深层结构性原因,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又造成城乡社会断裂的再生产。要走出城乡社会断裂和生态环境恶化彼此强化的怪圈,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建立农村民间环保组织,保证农民的话语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对农村环境的资金投入;设立乡镇工业发展区;建立全面的、绿色的GDP考核机制。
关键词:
城乡断裂 农村生态环境 和谐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沃林 洪炜杰 罗必良
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后,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的议题。共同富裕与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政策努力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幸福感。理解增进幸福感的决定机理有助于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本文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维度,依次分析了经济收入、社会网络和生态环境对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绝对收入对农户家庭幸福产生倒U型影响,而主观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家庭幸福感。(2)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幸福的影响不确定。(3)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幸福感。特别地,改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弱化外出务工对农民家庭幸福感的负向影响。文章认为,重构后小康时代的财富观和福利观,在以人为中心的包容性发展中谋求精神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富足,是保证不断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关键。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生态福利 幸福感 农民家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沃林 洪炜杰 罗必良
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后,进入了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过渡的新时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的议题。共同富裕与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紧密联系,政策努力的目的在于增进人民的幸福感。理解增进幸福感的决定机理有助于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策略。本文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三大维度,依次分析了经济收入、社会网络和生态环境对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绝对收入对农户家庭幸福产生倒U型影响,而主观相对收入显著影响农户家庭幸福感。(2)社会网络对农户家庭幸福的影响不确定。(3)生态环境改善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幸福感。特别地,改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弱化外出务工对农民家庭幸福感的负向影响。文章认为,重构后小康时代的财富观和福利观,在以人为中心的包容性发展中谋求精神文明与生态文化的富足,是保证不断增进农民幸福感的关键。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生态福利 幸福感 农民家庭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岚
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一种重要模式,乡村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正反双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身体健康、安全的不可饶过的问题,本文试着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分析,提出发展乡村旅游要以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促使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生态环境 良性互动 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兆顺 李淑杰
基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运动特征及控制机理分析,构建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并运用控制理论给出系统稳定性条件;根据1999~2005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数据,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实例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5年中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表现出渐近稳定系统的发展态势;但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加大了系统协同发展的难度,影响中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系统稳定性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