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61)
2023(13269)
2022(11271)
2021(10276)
2020(8762)
2019(19765)
2018(19048)
2017(36674)
2016(20544)
2015(22349)
2014(22108)
2013(21631)
2012(20209)
2011(18386)
2010(18519)
2009(17119)
2008(17301)
2007(15610)
2006(13591)
2005(12013)
作者
(64060)
(53744)
(53655)
(50925)
(33730)
(26045)
(24275)
(21069)
(20052)
(18894)
(18432)
(17985)
(17212)
(16916)
(16828)
(16709)
(16699)
(15916)
(15554)
(15547)
(13790)
(13232)
(13066)
(12297)
(12192)
(11917)
(11834)
(11683)
(10902)
(10834)
学科
(82047)
经济(81961)
管理(56860)
(53233)
(43064)
企业(43064)
方法(38808)
数学(34098)
数学方法(33735)
(23358)
(22135)
(21486)
中国(19913)
业经(18137)
(16415)
贸易(16413)
环境(16403)
地方(16135)
(15927)
(15511)
农业(15233)
(13618)
财务(13598)
财务管理(13566)
(13123)
企业财务(12925)
(12185)
(12104)
理论(12094)
银行(12027)
机构
大学(303236)
学院(300271)
(117394)
经济(114985)
管理(110807)
研究(106189)
理学(97047)
理学院(95782)
管理学(93831)
管理学院(93295)
中国(76478)
科学(71909)
(64064)
(63498)
(56294)
业大(53080)
(52606)
研究所(52307)
农业(50770)
中心(48236)
(44856)
财经(43149)
(40580)
师范(40011)
北京(39345)
(39269)
(38132)
经济学(36583)
(35288)
农业大学(33767)
基金
项目(211740)
科学(165844)
基金(155374)
研究(143260)
(140823)
国家(139734)
科学基金(117238)
社会(91856)
社会科(87088)
社会科学(87058)
基金项目(83605)
(82932)
自然(79464)
自然科(77590)
自然科学(77558)
自然科学基金(76190)
(71608)
教育(65431)
资助(62139)
编号(54951)
重点(49311)
(46152)
(45441)
成果(43811)
(43786)
计划(42668)
科研(41796)
创新(41136)
国家社会(38806)
教育部(38318)
期刊
(122954)
经济(122954)
研究(78935)
学报(61500)
(56037)
科学(52853)
中国(52052)
大学(44086)
学学(42174)
(39627)
农业(37847)
管理(36000)
教育(25906)
(22030)
金融(22030)
技术(21564)
财经(20923)
业经(20493)
(20406)
经济研究(20000)
(17945)
(17804)
问题(16913)
业大(16458)
科技(15296)
资源(15209)
技术经济(14283)
农业大学(13677)
商业(13616)
图书(13436)
共检索到420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浩  杨治辉  
文章基于2008—2016年的相关数据,在DEA交叉模型的框架下探究省份间生态治理的相互作用,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我国各省份间生态治理的联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生态治理网络存在着明显的联动性与溢出性,逐步实现从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扩展,形成"点到线再到面"的分布格局;我国东中部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派系结构,而西部与东北部分派现象却不显著;省份间的邻近关系在被削弱,空间联系则在加强,而且省份间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省份绿化情况以及能源的消费是影响生态治理空间联动的重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惠中  赵景峰  
文章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2011—2020年中国省际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个体和聚类三个层面分别刻画其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采用非线性二次指派程序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网络整体关联较为紧密,未出现孤立的节点,但关联关系的紧密性还有待提高,各省份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与溢出关系;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并呈现显著的“虹吸效应”,其相邻省份发挥着“桥梁”中介传输作用;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关系较弱,但自身“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传甲  王成军  
文章以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并系统分析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具有显著的联通性、稳定性和等级性,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分布格局;产业结构、人均GDP和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的地区相似性以及地理空间邻近性有助于关联网络的形成。加强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关系,发挥省际关联区域的空间溢出效应,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将有利于省际数字经济跨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侯红梅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5-2021年长江经济带流通业转型发展水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修正引力模型和QAP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流通业转型发展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流通业转型发展整体呈向好趋势,下游地区远高于长江经济带整体水平。长江经济带流通业转型发展省域间整体关联渠道较为顺畅,节点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重庆、四川、贵州在流通业转型发展网络结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并起到“桥梁”作用。空间邻接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水平均对流通业转型发展网络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黄颖利  娄国祎  么甲滨  
研究碳排放约束下生态资本效率及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我国省域生态资本运营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能源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约束,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10—2019年中国省域生态资本效率进行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碳排放约束下省域生态资本效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资本效率均值地区分布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的格局,以江苏、山东、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在生态资本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传导机制中处于控制枢纽地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地理空间邻接关系对现阶段生态资本效率网络结构特征及传导强度有显著影响。为提高生态资本效率,各地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发挥空间枢纽中心节点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童磊  王运鹏  
在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碳减排成为现阶段共识。测算2007-2018年中国省域碳排放量,构建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同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方法,对省域碳排放的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在碳排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关系,2007年以来网络形态较为稳定并具有典型的网络结构特征;江苏省作为发达省份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选取的省份共分为四个板块,碳排放关联网络中各板块联系紧密,"全国一盘棋"的联动效应愈加明显;同时地理位置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碳排放的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儒   刘启农  
立足全球59个经济体2011~2021年专利交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建立全球技术转移网络,通过网络节点数据、边数、平均路径长度等指标揭示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借助QAP法考察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多重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样本期内全球技术转移网络表现出一定“小世界”特征和集聚效应;全球技术转移网络主要划分为以美国为核心的亚太社团及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社团,存在“全球化-区域化-全球化”社团演化态势;相较于美国与英国的全球技术转移网络“枢纽”地位,中国在全球技术转移网络中的地位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呈逐年攀升趋势。经济规模、地理临近、互联网基建连通性及跨境数据自由流动均能对全球技术转移网络形成发挥正向推动作用。据此,应瞄准薄弱环节,促使后发优势转变为核心竞争力;面向发展全局,驱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破跨境壁垒,推动外部环境转变为发展主阵地,以期加速形成和完善中国各地区技术转移网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杰  
提升能源环境效率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以1995—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非径向、非角度、双导向的窗口DEA模型测度出30个省份的能源环境效率,并利用VAR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识别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揭示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复杂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板块分析显示:东部省份主要位于"净溢出板块",是中国能源环境效率提升的"发动机",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而西部省份主要位于"净受益板块",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地区差异与能源环境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呈显著相关关系,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及相近的技术水平有利于中国省际能源环境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能源环境效率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为中国节能提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也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能源环境效率跨区域协同提升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文菡   陈小龙   狄乾斌  
[目的]推进绿色生态养殖,科学把握渔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不仅是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更为双碳目标下农业低碳转型发展奠定基础。[方法]文章创新性地从空间关联视角关注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以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渔业碳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QAP模型实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①“双碳”目标驱动下,渔业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呈波动提升态势;但各省市碳排放效率空间差异显著,沿海及沿河地区渔业碳排放效率普遍较高。②中国各省市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联系逐渐增强,网络密度、关联性与稳定性不断提升,渔业碳排放效率网络更加均衡稳定。③各省市在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地位及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渔业发达省市在网络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西北、西南和东北省市则由于渔业经济基础差及养殖技术落后等原因在网络中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中部省市借助其地理位置发挥了“桥梁”与“中介”作用。④养殖品种结构、渔业技术、碳汇量、基础设施、渔业经济发展水平及养殖密度的地区差异显著地影响了渔业碳排放效率空间关联网络构建。[结论]目前,中国渔业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较大潜力;应重视中国渔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联动效应,通过养殖结构优化、养殖技术提升、养殖密度调整及设施建设等途径推动中国渔业低碳转型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倪攀  李晨瑞  
文章基于修正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结合ArcGIS可视化,探索了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网络结构大体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异趋势;长江经济带城际物流联系具有一定"质量效应",整体呈现"东密西疏"空间格局特征;区域网络仍旧处于弱连接状态。城市的辐射能力、凝聚能力有所加强;核心—边缘结构始终十分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和地理邻近性是区域物流网络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理论研究,文章从优势互补、梯度辐射、跨地区协调等方面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谢朝武  樊玲玲  吴贵华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年—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芮  丁志伟  
基于菜鸟运输市场网站的1 251 123条有向物流线路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中原城市群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中原地区物流网络空间优化提供支撑。结果表明:(1)从区域网络结构看,市域和县域尺度下物流网络密度较为接近且其值较低,其内部连接程度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研究尺度细化,县域层面的空间分异格局被放大,片区组团格局逐渐向“核心-边缘”结构转变。(2)从流量特征看,市域尺度下呈现出“南北中高、东西侧低”格局,县域尺度下则呈现出“三足鼎立、中低交织”特征。此外,郑州及下辖县区具有较强的“虹吸效应”,表现出以郑州大都市圈为核心区的高联系强度网络。(3)从网络子群看,两种尺度下均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以郑州大都市圈为主体的子群网络密度和作用强度最高。(4)从影响因子分析看,决定力排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网购指数、人口密度、物流网点数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里程,网络结构的形成受地区经济实力与消费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丽琴  李赟  王志楠  
文章基于中国城市航空客运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城市群网络趋于紧密,并由"三足鼎立"空间格局向多中心转化,中西部城市群仍处在网络边缘。进一步,基于QAP算法分析了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城市群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要素集聚与扩散能力、第三产业占比等是影响城市群空间联系网络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中瑞  樊杰  孙勇  刘汉初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基于引力模型构建空间关联网络,进而对网络结构特征及网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绿色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东部地区效率增长相对平稳,中部地区增长较大,而西部地区下降较为明显。(2)中国已形成一个结构稳定的绿色科技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关系数、网络密度波动增长,网络效率不断下降,但仍具有较强的小世界性。(3)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上海、北京、浙江处于中心位置,中介作用显著,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偏远省份处于边缘位置。(4)四大板块内部联系稀疏,板块间联系紧密,溢出效应较强。(5)相邻矩阵、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矩阵、开放程度差异矩阵显著正向影响空间关联,而地理距离、知识基础差异矩阵显著负向影响空间关联关系的建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绪华  李新  
基于流空间理论,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中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效应,并刻画其流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第一,流空间视角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在地区积累具有积极的动态性和连续性,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类支配主体,均对其空间分布具有影响;第二,根据政府权力和市场权力对地级市类型进行划分,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倾向于分布在“强政府+强市场”类型的地级市;第三,地级市间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流动愈发紧密,“强政府+强市场”类型的地级市是劳动力流入的重要节点,同时“劳动力流动”空间联系网络存在三类板块,分别为以“强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净收益板块Ⅰ”,以“弱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经纪人板块Ⅱ”,以“弱政府+强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Ⅲ”和以“弱政府+弱市场”类型地级市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