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85)
- 2023(5324)
- 2022(4529)
- 2021(4297)
- 2020(3475)
- 2019(7749)
- 2018(7553)
- 2017(14075)
- 2016(8039)
- 2015(8881)
- 2014(8531)
- 2013(7851)
- 2012(7533)
- 2011(6723)
- 2010(7150)
- 2009(6706)
- 2008(6944)
- 2007(6311)
- 2006(5694)
- 2005(5144)
- 学科
- 济(29463)
- 经济(29425)
- 管理(26392)
- 业(17714)
- 企(15202)
- 企业(15202)
- 地方(10460)
- 方法(10059)
- 财(9953)
- 环境(9679)
- 农(8566)
- 中国(8302)
- 学(8177)
- 数学(8111)
- 数学方法(7946)
- 家(7394)
- 国家(7146)
- 制(6747)
- 业经(6592)
- 划(6293)
- 生态(5758)
- 财政(5747)
- 工作(5452)
- 体(5396)
- 和(5328)
- 农业(5279)
- 地方经济(4945)
- 政(4923)
- 理论(4849)
- 贸(4699)
- 机构
- 大学(108621)
- 学院(107954)
- 济(39843)
- 管理(39428)
- 研究(39343)
- 经济(38895)
- 理学(33508)
- 理学院(33049)
- 管理学(32350)
- 管理学院(32149)
- 中国(29579)
- 京(27041)
- 科学(25262)
- 财(21419)
- 所(19998)
- 农(18293)
- 中心(18037)
- 研究所(17930)
- 北京(17883)
- 业大(16613)
- 江(16399)
- 财经(15883)
- 范(15291)
- 师范(15149)
- 院(14653)
- 经(14388)
- 农业(14100)
- 州(13115)
- 师范大学(12237)
- 经济学(11832)
- 基金
- 项目(72947)
- 科学(57020)
- 研究(53333)
- 基金(52332)
- 家(45953)
- 国家(45592)
- 科学基金(38712)
- 社会(34303)
- 社会科(32425)
- 社会科学(32415)
- 省(27648)
- 基金项目(27476)
- 划(24557)
- 自然(24234)
- 自然科(23557)
- 自然科学(23552)
- 教育(23411)
- 自然科学基金(23096)
- 资助(20881)
- 编号(20642)
- 成果(17949)
- 重点(16888)
- 发(16098)
- 部(15406)
- 课题(15266)
- 创(14755)
- 国家社会(14239)
- 制(14008)
- 创新(13942)
- 科研(13438)
共检索到169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晶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整体,都市圈生态环境问题的跨域性和流动性决定了生态治理需要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然而在现实中跨域生态问题的协作治理面临着重重困境。从制度集体行动的视角看,地方政府生态协作治理整体目标上的偏好差异、生态治理公共物品的属性、合作成员间影响力不均衡等因素均影响着都市圈地方政府生态治理的协作。破解地方政府区域生态治理协作的困境,需要建立利益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水权和污染权交易机制,提升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中生态治理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
生态治理 府际协作 京津冀都市圈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崔晶 郑戈溪
随着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都市圈公共事务的协作治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构建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整体性协作治理机制是实现都市圈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信任与沟通机制是实现整体性协作治理的运作基础,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是地方政府间协作治理有序推进的保障,监督和评估机制是提升都市圈地方政府协作治理整体绩效的关键。
关键词:
整体性治理 协作机制 都市圈 地方政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耿云
20世纪末期以来,新区域主义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跨域合作治理研究的显学。新区域主义理论关注权力与资源的依赖关系、行动规则的构建与网络协作的达成,主张面向空间、功能和部门等纬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间的协调机制。从新区域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京津冀区域合作治理的现实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京津冀区域的治理模式仍处于构建阶段,面临着缺乏区域认同、协调方向单一、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从国家首都地区战略的高度构建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打造决策——协调——执行相衔接的综合治理体系,并加强法制保障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家庭 曹清峰
京津冀地区生态治理中存在治理强度不够、受地方利益分割制约以及生态治理成本与收益不匹配等问题。京津冀必须走生态协同治理的道路,通过建立跨区域的生态治理机构来协同地方政府行为,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生态资源以及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鼓励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来实现区域内生活方式的转型与生态治理政策的落实,最终形成京津冀区域生态治理中不同地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有效协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旭东 王誉 李思梦
推进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成为京津冀三地政府实施协同治理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聚焦三地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情况,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方法,对2014—2019年京津冀国家级科技园区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进行度量。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9年京津冀三地国家科技园区的创新协同度与有序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协同创新关系仍不稳定。因此,应破除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合作治理模式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形成。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戴宏伟 张艳慧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京津冀的经济合作正向更深层次拓展,三地间合理的金融业分工与协作势在必行。在对京津冀金融业分工与协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提出,京津冀应建立分层次金融体系,构建地区性金融网络;利用金融业合理分工与协作推动京津冀地区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完善金融合作政策制度;强化地区金融系统间合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磊 张贵祥
经济增长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文章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内表征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指标的时序数据进行协整、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都市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动态性。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内各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反馈效应具有滞后性;方差分解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在生态环境方差解释方面起关键作用,由工业污染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增长。
[期刊] 改革
[作者]
齐子翔
以京津冀省际经济利益为例,选择省际纳什均衡作为协调路径,以空间计量为手段,以合同契约为形式设计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中央政府应创新出更加有效率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与权威仲裁机构,形成改革的内生动力和协调前提,重构不同区域在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降低省际经济利益协调费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魏洪福 付锦泉 孟晓倩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其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京津冀区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经营环境,指出其财务风险表现在发债数量多,债务规模大;资金缺口大,融资成本高;债务期限和资产结构不合理,短期偿债压力大;股权结构不合理,营收困难,坏账率较高。文章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93家平台公司的财务风险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投入资本回报率与财务风险负相关,经营活动利润贡献率与财务风险正相关。据此提出化解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平 陈永国
生产性服务业是作为其它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的服务业。梯度反映的是地区间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别。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梯度特征可以从增加值梯度、就业梯度和劳动生产率梯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梯度特征,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协作的对策措施包括建立政府性协调组织、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扩散、培育区域性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加快中小企业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陆 高素英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关键词:
多中心 空间联系 都市圈 京津冀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为此,笔者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2001—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进一步论证如何化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的难题。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本、劳动和市场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度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则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和分散效应都会带来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口转移的匹配性,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协调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产业分工格局,...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人口 京津冀都市圈 有序转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旺 申玉铭 柳坤
以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区位熵、转移-份额分析等方法,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以及各城市分工程度和专门化率。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的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房地产等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最明显;各城市主要服务业内部的结构差异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力包括专业化分工、竞争与协作和网络创新等自组织及政府干预等他组织2种作用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安景文 李松林 梁志霞 柳霞
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产业分解和偏离—份额分析法,从产业结构角度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差异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各市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经济差异主要集中在城乡之间。基尼系数产业分解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差异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效应扩大了经济差异,集中效应缩小了经济差异。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但产业竞争力处于劣势;天津市的产业竞争力优势较大,但产业结构处于劣势;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均处于劣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安景文 孟真 梁志霞 潘莹雪
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运用泰尔指数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0个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σ收敛和β收敛测算。结果显示:京津冀都市圈整体及圈内各城市存在σ收敛,各城市内部的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构成部分;区域内经济差距逐渐缩小,都市圈整体及大部分城市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仅唐山市不存在条件β收敛;条件β收敛测算结果表明,不同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效果不同,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