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60)
- 2023(11050)
- 2022(9793)
- 2021(9300)
- 2020(7741)
- 2019(17939)
- 2018(17964)
- 2017(34420)
- 2016(19033)
- 2015(21119)
- 2014(21179)
- 2013(20946)
- 2012(18953)
- 2011(17018)
- 2010(16825)
- 2009(15207)
- 2008(14758)
- 2007(12739)
- 2006(10829)
- 2005(9295)
- 学科
- 济(70563)
- 经济(70484)
- 管理(54092)
- 业(50314)
- 企(42125)
- 企业(42125)
- 方法(34832)
- 数学(30015)
- 数学方法(29663)
- 学(19164)
- 农(18940)
- 财(17520)
- 中国(17286)
- 业经(15676)
- 地方(14627)
- 环境(14602)
- 理论(12773)
- 农业(12696)
- 和(12643)
- 制(11870)
- 技术(11869)
- 贸(11830)
- 贸易(11826)
- 务(11757)
- 财务(11698)
- 财务管理(11679)
- 易(11472)
- 划(11402)
- 企业财务(11143)
- 教育(10466)
- 机构
- 大学(266803)
- 学院(265357)
- 管理(105685)
- 济(97795)
- 经济(95519)
- 理学(92653)
- 理学院(91547)
- 管理学(89838)
- 管理学院(89371)
- 研究(89168)
- 中国(63048)
- 科学(60238)
- 京(56935)
- 农(48354)
- 所(45734)
- 业大(44661)
- 财(43700)
- 研究所(42470)
- 中心(39599)
- 农业(38305)
- 江(37053)
- 财经(36048)
- 北京(35595)
- 范(35476)
- 师范(35087)
- 经(32860)
- 院(32492)
- 州(30761)
- 技术(28927)
- 师范大学(28415)
- 基金
- 项目(192076)
- 科学(149850)
- 基金(138972)
- 研究(136154)
- 家(123142)
- 国家(122156)
- 科学基金(103762)
- 社会(83497)
- 社会科(79014)
- 社会科学(78991)
- 省(75795)
- 基金项目(74847)
- 自然(70399)
- 自然科(68680)
- 自然科学(68659)
- 自然科学基金(67392)
- 划(64540)
- 教育(61894)
- 资助(57033)
- 编号(54801)
- 成果(43660)
- 重点(43078)
- 部(41422)
- 发(40521)
- 创(39832)
- 课题(37660)
- 科研(37366)
- 创新(37134)
- 计划(36683)
- 大学(35188)
共检索到367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静 张自国 曾汉来 李玉珍 王前和 程鹏飞
生态核不育大麦9111-2-3(H.distichum)在自然条件下具有育性转换特性,温度是诱导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低温诱导不育,高温诱导可育。抽穗前28~14d是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此时为大麦穗分化的药隔形成中期至四分体形成期。诱导育性转换的不育上限温度为10℃,可育下限温度为13℃。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朱旭彤 程鹏飞 王前和 谢志雄
生态核不育大麦是武汉市东西湖农科所选育的由核基因与环境条件互作而致的雄性不育材料。我们对该材料在不同播期下的育性表现及其雄性不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核不育大麦选系9211在武汉市正常播期播种(10月20日)和早播(10月10日)条件下,表现为高度雄性不育,不育度分别为98.97%和99.96%;晚播(11月19日)条件下,则表现为部分可育,结实率为48.52%。不育花粉可分为典败、圆败和染败3种类型,其中以典败为主,占99.82%。10月20日播种,常规密度下,9211主穗和分蘖均表现高度雄性不育,主穗与分蘖的各项育性指标没有显著差别;但稀植条件下,晚生分蘖的花粉典败率比主穗明显下降...
关键词:
大麦,生态核不育,育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刘为兵 朱旭彤
用生态核不育大麦选系9201与可育大麦品系1154杂交,以自然结实率、目测花药等指标分析了F1、F2及F3代群体在武汉正常播种期(10月20日)条件下的育性表现。结果表明:F1代完全可育,结实率达98%;F2代的育性表现出明显的可育株:不育株为3:1的分离比例,F2单株结实率频率分布曲线至连续双峰分布。F3代不育株行:分离株行:可育株行为1:2:1。表明生态核不育大麦的雄性不育性由核内1对隐性生效基因控制,且受微效多基因的修饰。
关键词:
生态核不育大麦 雄性不育 遗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瞿波 周发松 金晓萍
用电镜观察了生态核不育大麦早播和晚播材料的小孢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小孢子败有的关键时期是小孢子形成后的单核靠边期(即大液泡时期),进入这一时期后,早播材料不能有效地形成中央大液泡,各种细胞器及液泡膜解体或退化,从而导致败育。因此,液泡系的行为似可以作为生态核不育大麦小孢子败育的最早标志。极少数小孢子长期停留在单核靠边期,直至抽穗时仍未进入二核或三核,可能也是败育的原因之一。晚播材料小孢子表现为正常的发育进程。
关键词:
大麦 生态核不育 小孢子败育 液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危万虎 汪发启 张宙 赵文英
利用1989~1995年27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系在湖北省仙桃市沙湖和浠水县自然条件下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以及同期气候和实际光照时间观测资料,模拟了自然光长与天气条件,太阳赤纬的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系的不育度与光、温因子的关系,研究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特性,提出了光温互作方程L=18.8997-0.1805T和光温互作系数,鉴定了几个核不育系的临界光、温指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秋云 何觉民 罗红兵 黄科
为探讨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转换特性 ,在长沙自然气候条件下 ,通过分期播种对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 5 0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ES- 5 0是一个有明显育性转换特性的生态雄性不育系 ,早播不育 ,晚播可育 ;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约为 13℃ ,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为抽穗前 2 1~ 13 d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育性转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自国 曾汉来 李玉珍 元生朝 张端品
光敏核不育水稻(PGMR)的研究已经进入逐步推广应用阶段。但是,现有不育系中,育性过关的不育系繁殖困难;繁殖容易的不育系,由于在长日下的不育性受育性转换下限温度的制约,其制种多少有些风险〔’〕。过去对PGMR育性转换光温条件的统计分析[2,’〕,或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与育性诱导期的光温条件混在一起进行研究[’1。已有研究表明,温度影响PGMR育性的敏感时期,釉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内容充实期[s];而梗型不育系为雌雄蕊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此结果尚未发表)。但营养生长期的光温条件对PGMR育性转换的光温条件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正式报导。然而,各稻区间、同一地点不同种植季节之...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发松 瞿波 朱旭彤 程鹏飞 王前和
对生态核不育大麦不育株和可育株的成熟花粉以及对照品种8909和鄂啤2号的成熟花粉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生态核不育大麦不育株和可育株均含有空秕状和圆形、饱满两类花粉;两对照品种的花粉为圆形、饱满类型。生态核不育大麦可育株的圆形花粉与对照品种花粉一样,其萌发孔有明显突出的孔盖;而生态核不育大麦不育株的圆形花粉则无孔盖。因此,可认为萌发孔孔盖的有无是生态核不育大麦可育与不育花粉的典型鉴别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侍守佩 王志 黄廷友 褚旭东 彭涛 叶盛 刘定友 项祖芬 石军
研究了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绵9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规律。通过4月11日至7月10日共19期的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绵9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7月5日抽穗即表现不育,9月10日以后开始转可育;稳定不育期65d左右;在可育期内的9月20日左右抽穗结实最高,产量可达5.869t/hm2。
关键词:
绵9S 核不育系 自然条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汉来 张自国 元生朝 李玉珍 张端品
在14.5小时长光照下,利用人工气候箱对农垦58S和W6154S于幼穗分化不同时期分别进行不同温度处理。育性结果表明农垦58S的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期为颖花原基分化期至单核花粉期,W6154S的温敏期为雌雄蕊形成期至单核花粉期。农垦58S的温敏期较长,育性受低温影响后在高温下要较长时期才能恢复不育;W6154S育性易受低温影响,但温敏期较短,在高温下不育性恢复快。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感温性鉴定中,建议在雌雄蕊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末期进行温度处理。
关键词:
光敏核不育水稻 育性转换 温度敏感期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俊英 李春海 牟同敏
在武汉自然条件下,于2003年和2004年连续2 a观察810S、M102SI、D24、M23S和M61S 5个温敏核不育系稻蔸再生苗的花粉育性变化,结合观察期的温度变化进行育性稳定性、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以及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结果表明,M23S和M102S的育性最稳定,810S和M102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在其抽穗前的13~5 d和10~7 d,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7℃和24.0℃;ID24、M23S和M61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在其抽穗前的19~10 d2、4~8 d和16~0 d,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24.6℃、23.7℃和25.9℃。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圣贤 杨书化 李泽炳
以3204S、HN5S、8906S、安湘S、113S和9451S等6个籼型核不育系为材料,在武昌自然条件下,对其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除9451S外,其余5个不育系在7~8月不育性是比较稳定的;6个核不育系,9月份都有一个时段出现了一定比率的深染色花粉,育性转换明显;平均自交结实率均低于30%。
关键词:
水稻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 育性转换特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宗华 合国东 王卫强 谭昌华 石有明 张继君
光温敏核不育大麦选育初报张宗华,合国东,王卫强,谭昌华,石有明,张继君BREEDINGOFANEWPHOTO-THERMOSENSITIVEGMSLINEC54SINBARLEY¥ZhangZhonghua;YuGuodong;WangWeiqian...
关键词:
大麦,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曾汉来 张自国 元生朝 李玉珍 李自成 魏存龙
IVA属低温敏感型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中期至单核花粉期,光照长度对其育性无明显影响。温敏期的平均夜温是影响育性的主导因子,其临界值是20℃,此值在不同海拔高度条件下有差异;温敏期日均温临界值在低海拔点为24℃,在高海拔点略有降低。IVA的生育期感温性甚弱,在不同海拔点有较稳定的生育期。
关键词:
低温敏不育系 育性转换 温敏期 临界夜温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友才 何觉民 罗红兵 刘雄伦
通过考察生态雄性不育小麦 ES- 10与 6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 (系 )及其杂交后代 F1 ,F2 ,BCF1 的育性变化规律 ,研究了 ES- 10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 .结果表明 :ES- 10的雄性育性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 ,与细胞质基因无关 ;其育性遗传表现出明显的数量遗传特征 ,为数量性状遗传 ,雄性育性受一组对环境条件 (主要为温光条件 )敏感的微效基因控制 .
关键词:
小麦 生态雄性不育系 遗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