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78)
- 2023(11633)
- 2022(9933)
- 2021(8869)
- 2020(7765)
- 2019(17696)
- 2018(17331)
- 2017(33171)
- 2016(18289)
- 2015(20763)
- 2014(20958)
- 2013(20918)
- 2012(19638)
- 2011(18232)
- 2010(18805)
- 2009(17656)
- 2008(17264)
- 2007(15640)
- 2006(13852)
- 2005(12413)
- 学科
- 济(101639)
- 经济(101567)
- 管理(52974)
- 业(45651)
- 方法(43621)
- 数学(39420)
- 数学方法(38941)
- 企(36180)
- 企业(36180)
- 地方(21971)
- 农(21731)
- 中国(20888)
- 学(20833)
- 财(17741)
- 业经(17633)
- 环境(17546)
- 农业(14795)
- 和(14236)
- 地方经济(14129)
- 贸(13954)
- 贸易(13949)
- 易(13432)
- 制(13293)
- 理论(12685)
- 资源(12326)
- 划(12043)
- 融(11642)
- 金融(11639)
- 发(11224)
- 银(11079)
- 机构
- 大学(281784)
- 学院(281478)
- 济(124355)
- 经济(121947)
- 管理(106211)
- 研究(99502)
- 理学(92123)
- 理学院(91025)
- 管理学(89138)
- 管理学院(88620)
- 中国(72490)
- 科学(63438)
- 京(59207)
- 农(52795)
- 所(52678)
- 财(51959)
- 研究所(48309)
- 业大(45334)
- 中心(44614)
- 江(42494)
- 财经(42315)
- 农业(41990)
- 经济学(39384)
- 经(38233)
- 北京(36912)
- 范(36178)
- 师范(35813)
- 经济学院(35453)
- 院(34458)
- 州(33138)
- 基金
- 项目(188653)
- 科学(147948)
- 基金(137397)
- 研究(131605)
- 家(121624)
- 国家(120714)
- 科学基金(102316)
- 社会(85066)
- 社会科(80827)
- 社会科学(80797)
- 省(74574)
- 基金项目(72412)
- 自然(67045)
- 自然科(65357)
- 自然科学(65336)
- 自然科学基金(64181)
- 划(62607)
- 教育(60326)
- 资助(57494)
- 编号(51716)
- 重点(43154)
- 发(41727)
- 部(41607)
- 成果(41184)
- 创(38300)
- 科研(36364)
- 创新(35956)
- 国家社会(35835)
- 课题(35734)
- 计划(35687)
共检索到412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展进涛 陈超
基于对调查数据的处理,主要研究生态标志型水稻与常规水稻在投入品需求、成本收益及生产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把握我国生态标志型水稻生产规律。
关键词:
生态标志型 农户行为 经济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晓琴
为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标志制度作为一种手段正在被普遍运用。作为高污染产业的纺织业,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应用。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纺织品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的正、负效应用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率,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短期内对纺织品出口国也有不利影响。
关键词:
纺织品贸易 环境标志制度 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芳 刘颖
基于1978~2016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水稻生产中的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的时空变化,采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两类技术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增幅大于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且二者均增加的省份主要位于北方,其中东北增幅最大,减少的省份主要位于南方,其中华南降幅最大;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对我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均具有相同的双门限效应,门限值为1981和1989年,但两类技术影响水稻生产的演进路径不尽相同,农业机械技术要素投入经历了从最初与水稻生产实际不匹配而导致过剩到对水稻增产作用逐渐增强的阶段,而农业灌溉技术要素投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一直是正向且影响程度不断增强。因此,差异化实施农业生产技术要素发展政策,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用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志迎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理论上阐述清楚新质生产力,对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这两者是怎样的关系,值得深入解析。本文从技术革命视角探究了生产力演化简史,界定了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催生的新质生产力;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解;借助生产可能性曲线和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分析了现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现有生产力保护、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学机理。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核心因素;科技创新的实质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第一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以保护现有生产力,第二类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研究对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子鹏 王今朝
经济增长可分解为就业总量、结构、资本效率和劳均资本变化的效应。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本配置结构和效率,发现在1979~1992年经济增长为粗放型,主要依靠劳动力增加;在1993~2012期间则依靠资本扩张,就业结构和资本效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很低甚至为负。建议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第三产业就业,扩大第一产业投资,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强化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率,实现经济内涵式增长。
关键词:
结构演变 要素效率 增长源泉 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晏小敏
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新型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阐述了新型农业发展及其带动乡村就业的理论基础,在2005年和2011年全国地理标志调查得到的数据基础上,构建一个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乡村就业的影响因素,揭示中国农村就业的态势。结果显示,地理标志保护、农业机械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有利于乡村非农就业,而耕地面积的扩大促进农业就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越低,在乡村就业的几率就越高。
关键词:
地理标志 新型农业 农村劳动力 就业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晶
根据凯恩斯乘数理论,边际进口倾向的下降会增大对外贸易乘数,从而带来产出的增加。所以,对进口资源的再生利用可以减少进口,从而改善国际收支水平,进而带来GDP的增长。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大量增加产出和就业,而且再生利用率越高,增加的幅度越大。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宏观经济效果 乘数效应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隋博文
港口是联系内陆腹地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已逐步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主动策划、组织和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前方调度总站、产业集聚高地和综合服务平台。港口以经济、生产、贸易、交通、法律(或政策)、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为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建民 丁疆辉 靳艳峰
在对相关文献及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区域分解。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性较大,集中度较高;各省份贡献取决于初始经济规模、平均增长速度和当期发展速度;东部地区在继续保持绝对高贡献率的情况下,经济贡献率出现了有条件地向中西部部分省份转移,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要素在不同省份间的表现。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对劳动生产率、资本存量的依赖性强且区域差异性明显,决定了各省份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而对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依赖性较低,有条件地优化和提升这些要素将会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才志 汤玮佳 邹玮
本文从国际和区际两个层面上对我国2000年和2008年粮食贸易导致的虚拟资源要素(虚拟水、虚拟耕地)、虚拟生态要素(虚拟化肥、虚拟农药、虚拟农膜)流动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无论国际还是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的流动量均呈扩大趋势。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结果表明,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西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对粮食贸易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产生的资源、生态、经济效应分别进行探讨,发现虚拟资源生态要素调出区在为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及调入区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农业生产挤占绿水资源而对陆地自然生态...
关键词:
粮食贸易 虚拟资源、生态要素 效应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玉芳 刘琰琰 赵艺 郭翔 周雪惠 王明田
水稻是中国和四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气候变化已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间气候因子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能为水稻灾损判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在水稻分区及分生育期的基础上,选取了四川省2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和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33年的水稻生育期及产量构成要素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从较微观的层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省大部区域水稻空壳率与孕穗到抽穗期温度、降水量成负相关;穗粒数与孕穗到抽穗期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成正相关;千粒重与抽穗到成熟期温度成负相关。
关键词:
气候因子 空壳率 千粒重 穗粒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君 任腾飞 戈兴成 贾倩
为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思路,从生态学视角考察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资源、创新环境4个层面明确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因子,构建基于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的关键驱动因子识别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并类比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过程,将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化期4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内关键驱动因子和集聚机制、扩散机制的作用机理,揭示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金对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企业容易受到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创新体制及政策对其他驱动因子的影响度最大,企业和技术创新的中心度最大;资源型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演化状态的提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扩散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基础。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孙成浩 耿强
在数理模型的辅助下,本文从要素投入的视角,重新解释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形成机理。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随着环境资源存量的变化,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人群的比例会逐渐提高,并最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故而带动人力资本污染弹性下降到负值域。在人力资本投入越过一个特定"门槛"后,环境曲线便呈现出倒U型的趋势。实证检验表明,经济增长从物质资本驱动型向人力资本驱动型的转变,正是在降低产出的污染弹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其俊 黄岩
在经济发展中,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区别商品来源并能标识该商品特定品质的标志,其标识功能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性。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具有悠远的农耕文明,地理标志资源丰富,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从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具有的现实意义出发,对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根据我国目前地理标志保护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地理标志资源保护的效率。
关键词:
地理标志 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分析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曙东 张西涛
地理标志在提升地方特色产品形象、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在对陕西苹果3个地理标志基地县和全国其他苹果产区的成本收益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申请地理标志对苹果经济效益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申请地理标志能显著提高苹果的成本纯收益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申请地理标志可以使苹果的成本纯收益率提高20.78%。文章分析了申请地理标志对提高陕西苹果经济效益的作用,讨论了地理标志对陕西苹果产业的影响。
关键词:
陕西苹果 地理标志 实证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