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69)
- 2023(7681)
- 2022(6719)
- 2021(6268)
- 2020(5086)
- 2019(11125)
- 2018(10855)
- 2017(19808)
- 2016(10729)
- 2015(11304)
- 2014(10948)
- 2013(10517)
- 2012(9284)
- 2011(8430)
- 2010(8526)
- 2009(8165)
- 2008(7523)
- 2007(6637)
- 2006(6010)
- 2005(5102)
- 学科
- 济(44248)
- 经济(44213)
- 管理(27567)
- 业(24211)
- 地方(17215)
- 农(16805)
- 企(16161)
- 企业(16161)
- 方法(15657)
- 农业(12812)
- 数学(12695)
- 数学方法(12498)
- 环境(11803)
- 中国(10438)
- 业经(10229)
- 学(9603)
- 地方经济(9515)
- 财(7600)
- 和(7296)
- 资源(7024)
- 划(7019)
- 生态(7006)
- 理论(6939)
- 发(6706)
- 贸(6033)
- 贸易(6030)
- 易(5728)
- 收入(5701)
- 制(5410)
- 融(5301)
- 机构
- 学院(145065)
- 大学(137563)
- 管理(54609)
- 济(51620)
- 经济(50383)
- 研究(49428)
- 理学(46889)
- 理学院(46254)
- 管理学(45240)
- 管理学院(44993)
- 中国(36122)
- 科学(34090)
- 京(29852)
- 江(27947)
- 所(24623)
- 农(24451)
- 范(23546)
- 中心(23387)
- 师范(23328)
- 研究所(22843)
- 财(21986)
- 业大(21934)
- 州(19016)
- 农业(18851)
- 院(18833)
- 师范大学(18612)
- 财经(17514)
- 北京(17405)
- 省(16814)
- 技术(16255)
- 基金
- 项目(104277)
- 科学(82535)
- 研究(77587)
- 基金(72943)
- 家(63789)
- 国家(63256)
- 科学基金(54344)
- 社会(49293)
- 社会科(46656)
- 社会科学(46642)
- 省(45646)
- 基金项目(39675)
- 划(36215)
- 自然(34300)
- 教育(34251)
- 自然科(33288)
- 自然科学(33278)
- 自然科学基金(32602)
- 编号(32496)
- 资助(28786)
- 发(25407)
- 重点(24466)
- 成果(24242)
- 课题(23147)
- 创(21373)
- 部(20774)
- 发展(20174)
- 创新(20030)
- 展(19812)
- 国家社会(19803)
共检索到206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延国 廖彦淞 王青 邹强
[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准确评价生态旅游影响下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是推动少数民族山区实现旅游资源环境与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方法]以岷江上游贫困山区为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熵值赋权法相结合,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旅游视域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并将评估指数与经济收入状况及贫困人口分布进行空间耦合。[结果](1)区域当前处于较安全水平,生态旅游开发适度;(2)综合评估指数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旅游收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正相关,且城镇居民在旅游开发中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小玲
通过采用SWOT法分析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业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从而提出适宜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对策,更好地利用旅游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金月 王石英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全球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岷江上游因地质构造复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系统异常脆弱和灵敏而备受关注。本文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为研究对象,选取证据权重法(WOE)进行滑坡脆弱性评价,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水力侵蚀、景观破坏与污染脆弱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研究区各生态主题脆弱性的空间叠加分析;探讨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在不同影响因子作用下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滑坡脆弱性、水力侵蚀脆弱性、景观破坏与污染脆弱性均以轻微度为主,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0.43%、71.89%、75.55%;各生态环境主题脆弱性综合分析表明,54.70%的区域至少面临一种生态问题,面临两种及以上环境问题的区域占15.43%,同时面临三种环境问题的占1.35%。研究结果探讨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子,对岷江流域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应持续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建 丁晶 艾南山
岷江上游流域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之一 ,由于地质变化频繁、高差显著、气候干旱 ,加上人为活动影响 ,生态脆弱性的表现十分明显。通过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因素及成因机制的分析 ,构建了由土地生产力、地表起伏度、干燥度指数、土壤侵蚀强度、草场退化荒漠化率、物种消失率等 14个指标组成的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全国和四川省情况及奋斗目标 ,建立了Ⅰ到Ⅲ级的评价标准体系 ;利用模糊数学聚类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得出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为第Ⅲ级 ,即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结论。评价结果符合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岷江上游 模糊数学 评价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延琼 陈国阶 樊宏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西北部。该地区既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成都平原的水源生命线。但几十年来 ,该区域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引起了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 ,被列为南方山地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区。在分析岷江上游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其形成的自然因素 :地质条件的不稳定性、地貌状况和地面组成物质的脆弱性以及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和人为因素 :土地的过度垦殖、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草场的过度放牧等 ,提出了改善该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对策。结果表明 ,科学利用与发展林草植被 ,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加大坡耕地的坡改梯力度 ,合理利用土地、重视干旱河谷的治理、聚落的...
关键词:
岷江上游 脆弱生态环境 坡耕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世梁 傅伯杰 刘国华 马克明
退耕还林因地域的差异存在不同的问题。长江上游山区本质属于受干扰山地系统,生态恢复需从多尺度和多角度入手。作为一个契机,退耕还林对生态恢复的作用在持续性和生态性上存在着矛盾和统一,同时也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针对岷江上游区域,在分析了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对比,讨论了人工林种植后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抚育较好的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质量指数增加,人工林需要加强人为的干预,并根据在该区域的社会经济调查,指出了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生态恢复 岷江上游 人工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溥发鼎
岷江上游按行政区划包括汶川、茂汶、理县、黑水、松潘 5县 ,是羌族的集中分布区 ,藏、回兄弟民族聚居区 ,区内广漠的森林 ,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 ,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 ,由于长期过伐 ,森林的蓄水保水性能降低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自然灾害频繁 ,泥石流、滑坡增加 ,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自 1 998年森林禁伐后 ,为该区生态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西部大开发中 ,区内的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了好的机遇 ,但仍是一项长期繁重的任务。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生态 生物多样性 保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石承苍 罗秀陵
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及其毗邻的岷江上游地区, 共同组成了中国西部唯一的一片“森林-水田农业生态区”, 也是中国西部最发达的经济区。近50 年来, 这一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成都平原缺水, 天气变得干而热, 岷江上游森林植被萎缩, 干旱河谷扩大, 水量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等等。在考察中发现了以下事实: 成都市区近60 年来, 降水量减少25% ; 地下水位由1-3m 下降到10-20m ; 都江堰供水区年缺水量达12亿m 3。而岷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则由40年代的39.5% 下降到目前的29.6% ; 干旱河谷扩大到流域面积的1/5,其中有30% 的面积已出现荒漠化; 岷江干流8...
关键词:
成都 岷江上游 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运龙
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的根本对策在于扭转人口生存依靠掠夺土地的状况,生态旅游提供了这样的途径。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生态旅游开发,顺理成章地可转换成产品优势,“穷山恶水”就成为“青山绿水”,“穷乡僻壤”就成为“自然生态”和“特色民俗”。这不仅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也使当地的资源潜力得到发挥,而且把资源利用的方式从掠夺、耗竭型转换为可持续型。另一方面,要真正和持续地实现这些资源的价值,必须保护原生态、原文化,这就引入了保护的经济机制,保护与开发的两难悖论可由此突破。本文还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生态旅游的目标,为摆脱“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樊敏 郭亚琳 李富程 王青
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基于岷江上游各民族山区聚落生态位和气象、社会、地形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布,借助冗余分析,构建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的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定量刻画聚落生态位的民族属性对山区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与驱动因子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影响研究区域内1 667个与各民族聚落生态位地理特征的驱动因子有显著差异,海拔和坡度对前者影响较大,海拔、坡度、干季和湿季湿度、距河流距离对后者影响较大,且海拔对两者的影响程度都最大,海拔和坡度地形驱动因子与干、湿季湿度和距河流距离间的相关性较弱...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灿飞
基于对贫困山区旅游开发条件的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贫困山区旅游可持续开发对策:统一认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订科学的旅游开发规划,实施保护性开发;消除信息闭塞,加大资源宣传力度;多元化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办旅游;加强以交通为核心的旅游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旅游;加强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加快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完善用人机制;积极开发旅游购物商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荣金凤 闵庆文 郑林
贫困地区与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这一地区面临的突出矛盾。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常规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限制,但贫困地区所拥有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则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从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生态系统娱乐文化价值、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出发,指出贫困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最后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与生态旅游的特点,提出了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珍惜资源与环境;协调利益,群众参与;注意保护旅游点的生态环境;努力克服淡旺季的影响;实施生态管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昌丽 张继飞 赵宇鸾 刘春艳
山地生态系统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厘清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将2000、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相对变化率和敏感性系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0%和30%;2000~2010年,1~4级地形位上除未利用地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变化较为明显,林地和耕地不断降低,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不断升高。(2)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和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随地形位的升高均呈倒V形变化;2000~2010年,研究区1~12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13~20级地形位上呈减小趋势。(3)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研究区一致;除1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略高于研究区外,2~20级地形位上的变化幅度与研究区基本一致。(4)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水域、草地和荒漠敏感性系数不断上升,林地和耕地敏感性系数不断下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进行定量测度,明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变化所呈现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特征,为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桂华
澜沧江上游流域位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再西北三江并流区。本文从澜沧江上游流域独特的高山峡谷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旅游资源的类型调查入手,分析评价其旅游资源、功能特色、旅游市场需求及开发条件,倡导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进行,提出了使旅游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开发方向和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