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41)
- 2023(13568)
- 2022(11793)
- 2021(11219)
- 2020(9275)
- 2019(21308)
- 2018(21421)
- 2017(40768)
- 2016(22336)
- 2015(25062)
- 2014(24722)
- 2013(24189)
- 2012(22088)
- 2011(19773)
- 2010(19579)
- 2009(17932)
- 2008(16956)
- 2007(14809)
- 2006(12931)
- 2005(10672)
- 学科
- 济(83509)
- 经济(83417)
- 管理(61548)
- 业(53769)
- 企(43900)
- 企业(43900)
- 方法(36072)
- 数学(30853)
- 数学方法(30487)
- 中国(24924)
- 农(24521)
- 地方(22181)
- 业经(19320)
- 学(19273)
- 财(18946)
- 环境(16821)
- 农业(16348)
- 理论(15156)
- 和(14665)
- 贸(13804)
- 贸易(13794)
- 制(13548)
- 易(13274)
- 技术(12551)
- 划(12406)
- 教育(12359)
- 务(11697)
- 财务(11623)
- 财务管理(11606)
- 发(11154)
- 机构
- 学院(298354)
- 大学(297237)
- 管理(118703)
- 济(109300)
- 经济(106462)
- 理学(102774)
- 理学院(101558)
- 管理学(99645)
- 管理学院(99124)
- 研究(97979)
- 中国(71669)
- 京(64947)
- 科学(63914)
- 财(48840)
- 所(48021)
- 农(46708)
- 业大(45617)
- 中心(45490)
- 研究所(44026)
- 江(43829)
- 范(42824)
- 师范(42470)
- 北京(40999)
- 财经(39300)
- 院(36766)
- 州(36684)
- 农业(36289)
- 经(35635)
- 师范大学(34242)
- 技术(33077)
- 基金
- 项目(211634)
- 科学(165296)
- 研究(157019)
- 基金(150191)
- 家(130072)
- 国家(128948)
- 科学基金(111147)
- 社会(96187)
- 社会科(90794)
- 社会科学(90771)
- 省(83899)
- 基金项目(81425)
- 自然(72770)
- 教育(72086)
- 自然科(70949)
- 自然科学(70934)
- 划(70624)
- 自然科学基金(69600)
- 编号(66618)
- 资助(60330)
- 成果(53036)
- 重点(47179)
- 课题(45545)
- 发(45499)
- 部(45080)
- 创(43740)
- 创新(40668)
- 项目编号(40056)
- 科研(40031)
- 大学(39227)
共检索到432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叶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栖息地,也是社会变迁的决定因素。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城市已逐渐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栖居空间。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剖析,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生态文明理念来指导生态城市建设,并以长沙市为例,对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青 黄怡铭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空间愈发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建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进行研究,选取中心城区的78个街道为基本空间统计单位,以“生态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以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两项原则选取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人的基本社会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环境三个一级指标,采用熵值法和GIS空间自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空间格局是由市中心呈放射状向外辐射,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空间布局总体来说分布不均匀,影响因素较多。通过GIS空间自分析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发现出现“高地”和“洼地”等不平衡区域,并且从经济因素、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三个因素主导下分别进行了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分析。为实现长沙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推进生态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规划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长沙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青 黄怡铭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空间愈发受到重视。生活质量涉及社会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建立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加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控。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综合运用统计数据分析、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进行研究,选取中心城区的78个街道为基本空间统计单位,以“生态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以及“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两项原则选取人的基本物质生活、人的基本社会保障、人的基本生存环境三个一级指标,采用熵值法和GIS空间自分析法,定量评价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空间格局是由市中心呈放射状向外辐射,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空间布局总体来说分布不均匀,影响因素较多。通过GIS空间自分析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活质量发现出现“高地”和“洼地”等不平衡区域,并且从经济因素、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三个因素主导下分别进行了研究区域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分析。为实现长沙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推进生态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规划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长沙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亚楠 陈振杰 张云倩 梅梦媛
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由来已久,科学评价生态用地的重要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用地的重要性不仅由生态用地自身的生态系统功能决定,同时受到人类生态需求强度的影响。选取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户外休闲需求和生态用地稀缺度等指标,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构建了兼顾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生态需求强度的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模型,进行了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其中,生态系统功能通过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量化,区域生态需求强度通过户外休闲需求和生态用地稀缺度量化。实验结果表明:长沙市中心城区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极重要生态用地主要由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森林、重要饮水源地和高质量的耕地构成,既包括城市外围提供生态屏障的大块生态用地,同时包括人口稠密城市建成区内的湿地、河流等小面积生态用地。与传统评价模型相比,构建的模型能够体现人类需求的影响,结果更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态需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廖文杰 胡东滨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水污染日益加重,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为平衡经济发展与水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从生活、工业、畜禽3个主要污染源入手,分析城市水体污染物的产生、治理、排放过程,将水污染治理融入经济发展进程之中,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水污染治理仿真模型,并以长沙市为例,探究在不同水污染治理情景下未来长沙市经济和环境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曾振 周剑峰 肖时禹
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如水文、生物栖息、生物迁徙、自然通风、海潮淹没等,保护好这些动态生态过程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关键的意义。本文以长沙市苏圫垸为例,全面分析城市建设对水文过程、生物迁徙活动过程、自然通风过程的干扰,利用GIS进行空间格局分析,识别潜在的生态要素以及空间组合构成,并应用Fragstats景观生态格局软件,选择斑块分维度、香农多样性等景观生态指数对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校核空间方案在生态规划方面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其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亦可为其他地区生态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生态过程 生态效益 生态过程干扰 苏圫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梅梦媛 陈振杰 张云倩 张亚楠
为了遏制长沙市城市的无序扩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保障生态空间质量,划定长沙市城市开发边界成为重要举措。基于居民活动空间扩展,选取人口密度、居民活动分布、基础设施布局等多源时空数据,通过量化居民活动空间扩展概率,并利用植被覆盖度构建生态约束强度,确定二者协调规则,作为CA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城市建设用地模拟,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结果表明:划定的长沙市城市开发边界,结果与长沙市"十三五"规划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基本一致,对未来建设用地扩展方向预测合理,而且避免了侵占重要生态资源,达到了兼顾城市空间发展和生态资源保护的多重目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帆 陶蕴哲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产生的垃圾在贮存、转运过程中附带的严重污染逐渐显现,环卫处理系统中各级点、站、场的经济设置与高质量生活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通过对垃圾中转站选址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长沙市中心城区二级垃圾中转站的实地调研与现状剖析,建立基于Minisum(经济成本最小化)以及Maximin(生态质量最大化)二重标准分析的垃圾中转站选址评价体系,并利用GIS技术将数据处理为可视化结果输出,进而提出相应优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中等城市的垃圾处理体系完善提供技术借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良健 师迎春 林目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城市边缘区耕地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成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目标。城市耕地保护规模的确定已成为控制建设用地扩张,缓解耕地非农化压力的关键。以长沙市为例,分析了耕地变化的特征,并采用粮食安全预测法对耕地保护的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耕地保护的实现途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殷章馨 罗文斌
在深入阐释国内外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旅游者城市感知研究主题。以405份实地调查问卷为数据源,应用均值比较等统计方法分析旅游者对长沙城市感知特征。结果显示:旅游者对长沙城市总体正面感知较弱,感知系数为3.088;旅游者对长沙城市各变量的感知强度存在差异,对"地方演艺"、"现代建筑"、"城市古建筑"以及"购物商场"等城市指标感知强烈,对"公交系统"和"出租车系统"感知相对较弱。研究表明,旅游者城市感知特征实证研究对同等或同类城市具有普遍性的政策借鉴意义,有利于加强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控制,共同推动旅游者城市总体感知的提升,促进城市各要素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益民
生活形态是当前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生活形态细分法应用到旅游研究领域,意义重大。本文以长沙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迭代聚类法将样本区分为生活形态迥异的四类,从生活形态角度对样本进行交叉分析发现,长沙市居民出游目的、信息渠道及出行方式的生活形态分异不明显,且存在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其出游时段、停留时间、交通方式及消费意向的生活形态分异明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许春晓 张欢 柴晓敏 罗肖
旅游需求在不同职业群体中的分异状况,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以抽样调查方法所获得的长沙市市民城郊旅游消费意向的丰富基础数据,按照职业分群统计分析,发现长沙市居民在城郊旅游目的方面的职业分异不明显,绝大多数职业群体的旅游目的表现比较明显的同一性;城郊旅游时间观念,存在一定的职业同一性,意向性消费水平商务人员和企事业职员最高,工人和离退休人员最低;交通方式偏好的职业分异色彩明显。
关键词:
职业 旅游需求 城郊旅游 长沙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巧云 杨鑫荣 关欣
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联系紧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好坏,土地生态质量分区有助于推动两型(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因地制宜地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期工作。文章以长沙市莲花镇为研究区,以其17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评价法,选取植被覆盖度、水面覆盖度、农作物产量、土地裸露度、建设用地干扰度为评价指标,运用线性加权法计算17个行政村关于5个评价指标的综合评分值。采用总分频率曲线法对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分值进行等级划分,将莲花镇的土地生态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土地生态质量良好区、土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钺 李夙
以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研究了如何分析和把握名城特色的问题 ,提出了分层面分析的思想和方法 ,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二部分研究了名城特色的继承和发扬问题 ,并结合长沙市的具体情况 ,对如何继承和发扬其名城特色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罗攀柱 贺琳 张惠军 赵闫春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150户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对森林的多种效益的认识程度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的大致了解,缺乏微观层面上的细致把握,在对森林多种效益费用的支付愿望上表现出较强的政府依赖倾向。对此,加大森林、林业知识的普及力度,拓展林业产业的发展空间,是提高人们认识森林意识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城镇居民 森林意识 问卷调查 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