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79)
- 2023(18299)
- 2022(15637)
- 2021(14744)
- 2020(11910)
- 2019(27115)
- 2018(27002)
- 2017(50813)
- 2016(27677)
- 2015(30916)
- 2014(30831)
- 2013(30179)
- 2012(27942)
- 2011(25414)
- 2010(25420)
- 2009(23483)
- 2008(22294)
- 2007(19746)
- 2006(17567)
- 2005(15323)
- 学科
- 济(110469)
- 经济(110347)
- 管理(73991)
- 业(72422)
- 企(55412)
- 企业(55412)
- 方法(41982)
- 农(40115)
- 数学(35548)
- 数学方法(35107)
- 中国(33690)
- 地方(30605)
- 业经(27951)
- 农业(26778)
- 财(25378)
- 学(25245)
- 制(20943)
- 环境(20003)
- 贸(19133)
- 贸易(19114)
- 易(18425)
- 理论(18003)
- 银(17888)
- 银行(17837)
- 和(17831)
- 发(17480)
- 融(17325)
- 金融(17321)
- 行(17168)
- 技术(16955)
- 机构
- 学院(382485)
- 大学(379336)
- 济(147060)
- 管理(146866)
- 经济(143524)
- 研究(133337)
- 理学(126079)
- 理学院(124573)
- 管理学(122322)
- 管理学院(121643)
- 中国(100054)
- 科学(84139)
- 京(82268)
- 农(67530)
- 财(66974)
- 所(66955)
- 中心(61122)
- 研究所(60986)
- 江(58749)
- 业大(58054)
- 范(55067)
- 师范(54545)
- 财经(52546)
- 北京(52185)
- 农业(51611)
- 院(49109)
- 州(47989)
- 经(47679)
- 师范大学(43884)
- 经济学(42870)
- 基金
- 项目(262002)
- 科学(205062)
- 研究(195656)
- 基金(186099)
- 家(162084)
- 国家(160587)
- 科学基金(136951)
- 社会(121530)
- 社会科(114653)
- 社会科学(114627)
- 省(104076)
- 基金项目(99053)
- 教育(89366)
- 划(87719)
- 自然(87287)
- 自然科(85137)
- 自然科学(85118)
- 自然科学基金(83521)
- 编号(82296)
- 资助(74641)
- 成果(66815)
- 发(60014)
- 重点(59176)
- 课题(57154)
- 部(56455)
- 创(54439)
- 创新(50574)
- 科研(49335)
- 项目编号(49095)
- 国家社会(49005)
- 期刊
- 济(173881)
- 经济(173881)
- 研究(113503)
- 中国(81834)
- 农(65037)
- 学报(60676)
- 科学(56922)
- 管理(53051)
- 教育(49804)
- 财(49304)
- 大学(45818)
- 农业(44140)
- 学学(42903)
- 融(35916)
- 金融(35916)
- 技术(33229)
- 业经(32357)
- 经济研究(25942)
- 财经(24216)
- 问题(22680)
- 图书(21804)
- 业(21440)
- 经(20778)
- 资源(19133)
- 科技(18942)
- 版(18877)
- 理论(17673)
- 现代(17492)
- 技术经济(17050)
- 商业(16921)
共检索到578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蔡春杰 张沛 高吉奎
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更是乡村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基于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发展的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生态文明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动逻辑,认为生态文明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基质与基本要求,乡村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机、动力与动态变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互动反馈关系;从实践角度,选取榆林市三鱼路沿线乡村为实证案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提出沟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修复、人居环境提升、生态产业重构、生态乡村治理等乡村发展的关键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琛 黄明华 易鑫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在地域环境作用下“生长”出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特色,极具科学化研究与规划传承价值。然而,既有导控内容存在重“广度”轻“深度”、特色传导模糊等问题,难以指导该地区乡村的人居环境特色塑造。聚焦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人居环境特色的传承与营建,在归纳乡村地景、聚落、建筑不同层次的空间特色基础上,提炼具有规律性、稳定性的特色要素和组合模式,明确不同要素的保护与改造重点,从顺应自然、灵活布局、形态引导、尺度控制等方面提出聚落空间、街巷体系、宅院形式等的导控策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云鑫 李琳娜 李裕瑞 陈宗峰
[目的]受区域条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滞后。新时期,亟待厘清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文章以黄土丘陵沟壑区5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状况,结合相关分析探析"城"和"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1)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城进村衰"问题加重。乡村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略有发展,但环境系统有一定程度衰退,而城镇化水平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2)区域城乡互动关系已趋稳定,城乡耦合模式以"中—中—高"、"中—低—高"为主。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以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为主。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缩小。(3)城镇化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乡村的作用较弱。[结论]乡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纪晓玲 王小林 张静 刘建华 乔文渊 张雄
[目的]通过对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节水的潜力计算分析,旨在为该地区的农业节水提供定量参考,从而推动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釆用Penman Monteith公式,从计算农作物的需水量出发,选取相关计算模型对榆林市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进行估算,从而分析该地区近、远期时间的农业节水潜力,为该地区农业节水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议。[结果]该地区农作物种植主要以杂粮、玉米、大豆、薯类、油料、蔬菜等为主。其中,大豆、玉米、油料等农作物需水量较大,薯类、蔬菜等农作物需水量则相对较小,通过合理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可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业灌溉用水;该地区的农业灌溉系数相对较低,可通过对现有灌区进行改造、配套相关灌溉设施、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等措施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该区域的近、远期理论农业节水潜力可分别达到0. 31亿m~3及0. 8亿m~3。[结论]该区域未来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积极有效地开展农业节水,对克服当地农业水资源短缺,推动当地农业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佳 孙丕苓 许月卿 樊祥
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08和2012年榆中县村镇区域发展综合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测算了村镇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探讨了不同协调发展程度的村镇发展方向和途径。主要结论为:1)榆中县村镇区域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空间上均呈现"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且南部略高于北部的格局;地域上呈中部川塬谷地区→南部二阴山区→北部黄土干旱山区递减的趋势。2)榆中县2008年村镇区域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发展水平,2012年相比2008年整体有所提高,高发展水平村镇数有所增加,低发展水平村镇数有所减少。3)榆中县村镇综合发展协调度水平普遍偏低,约1/3的村镇处于非协调状态,2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姜凯斯 刘正佳 李裕瑞 王永生 王昱
深入开展乡村地域土地利用变化和聚落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于探究乡村地域系统优化、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延安市碾庄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GIS等软件技术,结合Landsat卫星影像、马尔科夫链模型和实地调查,从土地利用转移与交换变化、建筑用地空间转移、社会响应等角度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对区域乡村发展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在一系列生态工程措施作用下,碾庄流域生态覆被发生明显改观,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坡耕地及稀疏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其中,林地面积占比由32.34%(2009年)增加至50.88%(2018年);②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延安新城"边缘效应"的影响下,碾庄建设用地呈现向流域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拓展的趋势,10 a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近75%;③在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正在朝着生态化和集约化的方向转型发展。研究结果有望为深入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和优化提供新参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虎陈霞 傅伯杰 陈利顶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安塞县1980—2002年农业发展状况作了动态的定量分析,确定了不同时期农业发展影响因子与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和农业发展的路径,进一步用聚类方法对因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业一直是安塞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总产值受种植业产值的影响最大;1980—1989年,安塞县农业发展以劳动力投入为主,农业总体投入水平较低;1990—2002年,安塞县农业总体投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化肥使用和机械总动力成为影响农业总产值的重要因子,农村劳动力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减小,表明安塞县农业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转变,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和耕地...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农业 灰色关联分析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英 杨改河 刘志超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迪 陈海 史琴琴 张行 耿甜伟
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等生态脆弱区生态风险评估已成为地理学与生态学应对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热点之一。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为研究区,构建"风险概率—敏感性—损失度"(PSI)的三维评价框架,并以子流域为评价单元进行数据整合,分析了米脂县2009-2015年准则层与综合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及其重心转移,并基于风险主导因子给出米脂县风险防范分区及降险对策。结果如下:(1)2009-2015年风险概率分别为49.93%、52.92%,有上升趋势;生境敏感性分别为0.61、0.60,下降了1.6%,生境质量趋好;损失度分别为0.42、0.46,损失度增加。(2)生态风险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研究期间生态风险值分别为0.14、0.15,风险有所升高;风险重心向西南转移跃入银州川道且风险演化主体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3)风险预警区、生态恢复区、预警恢复兼顾区、自然调控区面积占比分别为7.53%、6.57%、23.86%、62.04%。基于风险主导因子的风险防范分区可有效进行风险消解,促进区域生境的可持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丁婧祎 赵文武 王军 房学宁
自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以来,在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提升的同时径流显著减少,导致该区域出现了水源涵养服务与水供给服务间的权衡问题。为探究径流减少的原因,进而为不同空间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提供支撑,本文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2006-2011年降水和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汛期降水量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异特征;在研究时段内,植被恢复效果明显,近8成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恢复效果更为显著;在各子流域中,降水与径流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二者的相关系数随着子流域面积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尺度效应。随着子流域面积增大,15°以上土地比例增加,陡坡植被覆盖类型趋于均一化,具有显著截流功能的林地呈现减少趋势是尺度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NDVI与径流的相关性不显著,二者的相关系数随着子流域面积变化的规律性不强,植被对径流影响没有明显的尺度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廖义善 蔡强国 卓慕宁 郑明国 罗璇
基于DEM,分别以不同的沟壑发育所需的汇水面积为阈值,提取岔巴沟流域等6个不同空间尺度流域的沟壑,并求出不同级别沟壑的差值。结合黄河子洲观测站多年的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不同级别的沟壑及沟壑的不同部位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沟壑密度并不是简单地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沟壑密度的空间尺度效应与所提取沟壑的级别有关;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沟坡的次暴雨产沙量占流域产沙总量的比重与降雨特性有关;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毛沟的中、上部及沟头处,而支沟、干沟主干道的沟坡比较稳定,且其发生的重力侵蚀对流域产沙的影响多为"无效"部分;沟壑发育汇水面积的阈值为1500、1800、2000个栅格提取的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作用较大,同时沟壑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时间尺度有关,在多年平均尺度下,高级别沟壑只起到泥沙输送通道的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友焱 周泽福 程金花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圪针耳流域为例 ,探讨该区土地潜力 ,建立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 ,并筛选出评价主导因子 .依据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 ,将该流域分为 177个地块 ,在地理信息系统下建立其属性数据库 ,采用专家打分和权重法对每一地块的土地潜力等级进行了评价 ,结果为 :Ⅰ等地面积为 78 2hm2 ,占流域总面积的 8 16 % ;Ⅱ等地面积为 10 7 33hm2 ,占 11 2 1% ;Ⅲ等地面积为 179hm2 ,占 18 6 8% ;Ⅳ等地面积为 5 76 8hm2 ,占 6 0 2 0 % ;Ⅴ等地面积为 9 2hm2 ,占 0 96 % ...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佳 郭静 刘科伟
延安是我国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川道城市。多年来,城市交通条件的每一次突破性改善都导致城市用地扩展冲破瓶颈,并使城市结构和形态产生新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城市形态、功能结构、土地开发三个方面分析了交通条件变化对延安市用地布局的影响,提出了"有限扩张、组团集中;点轴带动、多级联动;疏密有序、适度开发"的用地布局策略,以期为今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交通 城市用地布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齐实 孙保平
该文对黄家二岔小流域不同治理阶段存在的问题、治理工作及其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提出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治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综合治理阶段 ,巩固、稳定、提高和调整阶段及可持续发展阶段 ;今后应重视政策的长期性 ,人口素质的提高 ,加强科技研究和面向市场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流域治理 发展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常庆瑞 孟庆香 刘京 齐雁冰
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土地降水生产潜力6312kg/hm2,现实生产力1899kg/hm2,人均粮食占有量306kg,仅达到我国规定的最低消费水平。按照国内外中高消费水平计算,现有人口已严重超载。认为当前增加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土地人口承载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培肥土壤;调整作物结构和布局,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积极采取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合理施肥,发展集流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