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11)
- 2023(18448)
- 2022(15732)
- 2021(14779)
- 2020(12025)
- 2019(27217)
- 2018(27200)
- 2017(51508)
- 2016(27729)
- 2015(31091)
- 2014(30970)
- 2013(30829)
- 2012(28528)
- 2011(26056)
- 2010(26389)
- 2009(24712)
- 2008(23549)
- 2007(20887)
- 2006(18904)
- 2005(16903)
- 学科
- 济(129890)
- 经济(129764)
- 业(77397)
- 管理(73842)
- 企(54113)
- 企业(54113)
- 农(52295)
- 方法(45917)
- 数学(39324)
- 数学方法(38919)
- 中国(35212)
- 农业(34959)
- 地方(33079)
- 业经(30599)
- 学(27013)
- 财(25105)
- 制(22239)
- 环境(20638)
- 贸(20589)
- 贸易(20572)
- 易(19827)
- 发(19214)
- 银(18706)
- 银行(18664)
- 融(18410)
- 金融(18404)
- 理论(18115)
- 行(18020)
- 和(18000)
- 地方经济(17729)
- 机构
- 学院(398696)
- 大学(395719)
- 济(166819)
- 经济(163302)
- 管理(153745)
- 研究(142191)
- 理学(132162)
- 理学院(130637)
- 管理学(128469)
- 管理学院(127769)
- 中国(106883)
- 科学(86898)
- 京(84830)
- 农(78445)
- 财(72393)
- 所(72075)
- 研究所(65315)
- 中心(64301)
- 业大(62645)
- 江(59974)
- 农业(59925)
- 财经(57043)
- 范(55154)
- 师范(54693)
- 北京(53830)
- 经(51800)
- 院(50788)
- 经济学(49348)
- 州(48637)
- 经济学院(44067)
- 基金
- 项目(267280)
- 科学(209720)
- 研究(199507)
- 基金(191681)
- 家(166838)
- 国家(165353)
- 科学基金(140979)
- 社会(126530)
- 社会科(119433)
- 社会科学(119404)
- 省(105168)
- 基金项目(101778)
- 教育(89946)
- 自然(88793)
- 划(87595)
- 自然科(86587)
- 自然科学(86570)
- 自然科学基金(84990)
- 编号(83092)
- 资助(77176)
- 成果(67587)
- 发(61570)
- 重点(59951)
- 部(58625)
- 课题(56887)
- 创(55065)
- 国家社会(51851)
- 创新(51292)
- 教育部(49914)
- 科研(49905)
- 期刊
- 济(199371)
- 经济(199371)
- 研究(121989)
- 中国(82995)
- 农(78348)
- 学报(62870)
- 科学(59292)
- 管理(55163)
- 农业(53187)
- 财(52227)
- 大学(48047)
- 教育(46208)
- 学学(45429)
- 融(38669)
- 金融(38669)
- 业经(35872)
- 技术(34562)
- 经济研究(30189)
- 财经(27536)
- 问题(26133)
- 业(25793)
- 经(23693)
- 技术经济(20222)
- 图书(20216)
- 版(20069)
- 世界(19703)
- 科技(19291)
- 资源(19136)
- 现代(18470)
- 理论(18153)
共检索到608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铭宁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亦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保障,但其单一粗放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日渐相悖,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四川民族地区的这种情况尤为严重。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实证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四川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农村经济 民族地区 实证分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鄢杰
根据四川藏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要加快四川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区域科学规划,积极培育增长极;根据各县综合优势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完善产品结构;完善技术支持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推动市场化进程。
关键词:
藏民族地区 农村经济 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颖 陶晓燕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大原则下,高瞻远瞩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实际、顺应全球趋势的新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中华民族完成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个纵向维度的改革与创新,也需要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主动参与。农业、农村、农民是直接决定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生态文明也是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部分和环节。结合农村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颖 陶晓燕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三大原则下,高瞻远瞩探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实际、顺应全球趋势的新发展模式和道路,是中华民族完成复兴伟业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多个纵向维度的改革与创新,也需要不同区域、不同主体的主动参与。农业、农村、农民是直接决定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生态文明也是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部分和环节。结合农村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崔龙燕 崔楠
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借助产业升级、制度优化、技术创新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共生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然而,由于思想观念、发展方式、生产方式、技术资金等因素综合所致,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经济范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推行难度大、阻碍较多、困境重重,短期内尚未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故此,除了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构建绿色生产方式之外,还应以生态文明为视角,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尊重自然环境整体价值为核心,对阻碍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借此寻求更加有效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雷士文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之一。四川地处青藏、云贵高原,秦巴、湘鄂西山地和横断山脉五大地貌区之间。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公路运输在四川各种运输方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表1)建国30多年来,四川的交通运输状况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戴至1986年底,四川省公路里程达到91412公里,平均每百平方公里16.1公里,为1949年的10.7倍,每万人拥有公里约9公里。但公路总里程中,农村县、乡公路占了85%以上。事实上,自1958年干线公路达到1万公里以上后,就基本没有增长。即30多年来,四川省所修建的公路,基本上都是农村县、乡公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宏祯 窦登奎 许彦
本文通过设立援助资金经济效用、农村经济增长因素、援助资金各项投资贡献度三个估计方程,对四川省民族贫困县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援助资金要更有效的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地投入到扩大耕地面积上,并且这种投入应该是系统地而不是针对性地投入。
关键词:
经济效用 援助资金 农村经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永峰 郑慧
当前,新兴的农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旅游模式,农村旅游经济也已成为农村经济中第三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生态文明是农村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农村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制定合理生态规划,提高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提升经营者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农村旅游经济。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农村旅游 农业经济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姚旻
本文认为,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生态脆弱和贫困集中的特点,二者之间的耦合性呈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加之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地位使其发展中面临两难选择。文章分析认为,造成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系统非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理念下的传统发展方式是一种以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它必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文章指出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民族地区应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发展生态经济,通过产业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松睿 曹迎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生态宜居问题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103个林盘为样本,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川西林盘生态宜居性的评价体系和模型,通过构建由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居住条件4个维度、16个指标因子组成的判断矩阵,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并排序。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振兴"视角下,在农村生态宜居性评价要素中,生态价值(0.3945)>居住条件(0.3671)>美学价值(0.1354)>社会价值(0.1029)。具体而言,植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川西林盘生态宜居评价中占据首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文中提出从新型乡村功能拓展、乡村多元功能协同和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三个方面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生活垃圾和生活燃料污染治理、防止水体质量恶化、保持景观的自然性以及林盘民居的乡土特色、发展庭园经济、推进林盘旅游产业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聪敏
我国有658个少数民族县(市、旗),现有总人口1.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6%,耕地面积15080万公顷,草原面积30027万公顷,森林面积5648万公顷。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社会生产力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但经济、社会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其中有258个县(旗)属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点扶持对象。随着我国民族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八五”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生产条件改善和生产结构调整同步,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牧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仍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黎明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要实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只有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而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 ,则要以制度创新为中心 ,走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
城镇化 民族地区 农村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娅婕 胡静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文章认为,中国农村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是对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重新构造,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四川是我国股份合作制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但发展速度和发育水平却明显滞后于沿海省份,并且存在着自发性强、配套性差、规范性差等问题。加快四川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速度,目前应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充分认识四川已经具备推广股份合作制的客观条件;二是政府必须采取正确引导和积极推动的态度。三是妥善处理各个有关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四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掌握的重点、方法、节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