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97)
2023(9777)
2022(8662)
2021(7860)
2020(6754)
2019(16007)
2018(15767)
2017(30527)
2016(16700)
2015(18912)
2014(19005)
2013(18953)
2012(17628)
2011(15786)
2010(15649)
2009(14557)
2008(14274)
2007(12779)
2006(10878)
2005(9337)
作者
(48282)
(40566)
(40370)
(38539)
(25415)
(19771)
(18596)
(15999)
(15316)
(14399)
(13747)
(13708)
(12701)
(12694)
(12519)
(12385)
(12376)
(11807)
(11717)
(11618)
(10111)
(9839)
(9760)
(9204)
(9124)
(9116)
(8981)
(8847)
(8203)
(8174)
学科
(70140)
经济(70081)
管理(46392)
(43272)
(33880)
企业(33880)
方法(33029)
数学(29322)
数学方法(29036)
(21845)
地方(18850)
(17613)
中国(16369)
(15063)
业经(14924)
农业(14703)
环境(14703)
(12045)
贸易(12041)
(11696)
(11597)
(11542)
(10781)
财务(10761)
财务管理(10732)
(10174)
企业财务(10033)
技术(9828)
理论(9828)
(9081)
机构
学院(236180)
大学(234618)
(94353)
经济(92193)
管理(91665)
理学(79441)
理学院(78488)
研究(78059)
管理学(77160)
管理学院(76733)
中国(57858)
科学(50840)
(49084)
(43549)
(42053)
(39591)
业大(38385)
中心(37657)
(36444)
研究所(36394)
农业(34409)
财经(33726)
(32716)
师范(32431)
(30447)
北京(30064)
(28764)
经济学(28630)
(28219)
经济学院(26157)
基金
项目(163731)
科学(128056)
研究(119942)
基金(116445)
(101121)
国家(100259)
科学基金(85597)
社会(74967)
社会科(70909)
社会科学(70877)
(68148)
基金项目(63646)
(55530)
自然(55278)
教育(54264)
自然科(53810)
自然科学(53793)
自然科学基金(52788)
编号(49329)
资助(46128)
成果(38809)
重点(37341)
(36640)
(35560)
课题(34079)
(34008)
创新(31788)
科研(31571)
计划(30313)
国家社会(30031)
期刊
(102519)
经济(102519)
研究(63546)
中国(43501)
(38495)
学报(37602)
科学(34313)
(33618)
管理(27997)
大学(27821)
农业(26452)
学学(26135)
教育(22984)
技术(20576)
业经(18428)
(17789)
金融(17789)
财经(15647)
经济研究(15237)
(14700)
资源(14665)
问题(14188)
(13427)
技术经济(12346)
(12126)
统计(11506)
图书(11370)
科技(11314)
(10997)
商业(10732)
共检索到3362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蓉蓉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轻微的环境损害的前提下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是现阶段湖北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而关键的问题之一。基于2005—2014年湖北省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MPI)计算出湖北省地级市生态效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显示:2005—2014年湖北省的生态效率出现波动下降趋势,全省各地的环境生产总体状况呈现出环境生产技术水平大幅下降,环境生产效率却在上升的形式。但由于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小于技术退化的程度,最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裴潇  邓云君  罗森  
要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绩效评价,可以构建一个包括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四个子系统共29个具体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然后结合无量纲化后的具体指标值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进行权重的赋值和综合评分,通过实证分析找出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政府、企业、社会群众三方面完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童光荣  曹蕾  邓淇中  吴耀文  童文术  邓长虹  
文章根据2001~2007年湖北省区域经济统计数据和售电量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考察分析了电网投资的环境效率,结果表明:各地级市电网投资的总体平均环境效率处于合格至良好之间,区域经济环境可以影响电网投资效率的发挥,总体环境效率几乎没有提高,部分年份环境效率变动主要来自有效前沿面自身的移动。同时,运用了面板数据回归考察了电网投资额对电网投资环境效率的影响,发现电网投资额对电网投资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曾琳琳  
[目的]农户资本禀赋约束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更全面和准确地分析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方法]基于长江中游湖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熵值法、Tobit和OLS回归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就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1)农户资本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类别资本禀赋排序为人力资本(0.37)>社会资本(0.17)>金融资本(0.16)>物质资本(0.14)>自然资本(0.10)。强资本型的农户比例在综合资本禀赋和分类别资本禀赋上均少于弱资本型的农户比例。(2)单季水稻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2.10,水稻生产生态效率为0.64。(3)农户综合资本禀赋提升有利于提升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综合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提升效应主要得益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正向影响。[结论]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方面加强农户资本禀赋积累,以促进水稻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曾琳琳  
[目的]农户资本禀赋约束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更全面和准确地分析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方法]基于长江中游湖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熵值法、Tobit和OLS回归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就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1)农户资本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类别资本禀赋排序为人力资本(0.37)>社会资本(0.17)>金融资本(0.16)>物质资本(0.14)>自然资本(0.10)。强资本型的农户比例在综合资本禀赋和分类别资本禀赋上均少于弱资本型的农户比例。(2)单季水稻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2.10,水稻生产生态效率为0.64。(3)农户综合资本禀赋提升有利于提升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综合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提升效应主要得益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正向影响。[结论]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方面加强农户资本禀赋积累,以促进水稻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中强  王双玲  杨梅  徐军  
为了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及功能的可持续性,需要根据湖泊的具体情况加强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在湖泊生态敏感性分析基础上的生态功能分区,可为湖泊生态管理的具体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以斧头湖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斧头湖生态环境调查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利用GIS技术,采用因子叠加法,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极高和高生态敏感区面积占斧头湖面积的32.0%,中度敏感区占斧头湖面积的57.1%,说明斧头湖生态敏感性总体上很高;同时根据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对斧头湖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首次将GIS矢量技术应用于湖泊生态敏感性区划,使生态敏感性因子空间叠加分析更为有效。同时,建议选取更多的因子如水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宇  游和远  
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概念框架,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和综合评价法建立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湖北省1998~2013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六年来,湖北省土地生态压力呈逐年减少趋势,土地生态状态和土地生态响应呈逐年增大趋势,湖北省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呈上升趋势。同时,研究表明,耕地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农用化肥的施用数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密度指标对本区土地生态安全影响最大,要想提高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就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琦   林爱文   周亚娟   钱婧  
森林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构建湖北省森林经济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10—2019年湖北省森林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协调关系。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9年湖北省森林经济指数和生态文明发展指数稳步增长;森林旅游产业与森林资源基础对湖北省森林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控制污染物排放、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影响;湖北省森林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关系经历了失调期、过渡期和协调发展期,森林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认为,为保障生态文明有序建设、森林经济稳定发展,需要从森林资源管护、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强对林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建立森林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着手促进森林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茂茂  张雪松  王全喜  侯瑞  何炬  李德寿  
以随县厉山镇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基于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估算并分析了厉山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厉山镇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耕地面积减少486.80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628.30 hm~2;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上升趋势,优势度略有下降,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2009年的11.306 6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11.097 0亿元,年变化率达-3.40%;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持续下降,但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废物处理、保持土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9.258 8亿~9.433 8亿元,其价值总和约占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比例的83%;各种用地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明显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弹性不足,估算结果较为准确。能为鄂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期刊] 征信  [作者] 左月华  王丹  
从农村区域金融创新理论出发,基于县域视角构建金融环境创新、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三个方面的农村金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湖北省县域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县域金融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考虑到各因子得分与创新的内外生性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湖北省行政县金融创新更依赖于政策性推动,内生性发展不足;大部分区域金融创新体现为政府推动与市场内生并存的格局;实施不同创新方式的效果与县域区域差异有关,市场内生性金融创新对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作用较为明显;应正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支持和鼓励实施各类金
[期刊] 征信  [作者] 左月华  王丹  
从农村区域金融创新理论出发,基于县域视角构建金融环境创新、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三个方面的农村金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湖北省县域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县域金融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考虑到各因子得分与创新的内外生性关系,进一步分析认为湖北省行政县金融创新更依赖于政策性推动,内生性发展不足;大部分区域金融创新体现为政府推动与市场内生并存的格局;实施不同创新方式的效果与县域区域差异有关,市场内生性金融创新对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作用较为明显;应正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支持和鼓励实施各类金融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会琴  王林  闫晓冉  
旅游效率评价对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和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DEA分析方法,构建了湖北省旅游效率评价指标,对湖北省15个市、州的旅游效率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各地区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雅杰  刘小芳  崔晶  
低丘缓坡土地合理开发利用能有效保护优质耕地、缓解用地矛盾,但作为开发项目,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故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松滋市2012年度低丘缓坡开发项目的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定量反映开发过程各个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的生态足迹为97 962.63hm2,占总生态足迹的98.12%,是影响低丘缓坡土地开发消耗的关键因素;机械、占地、废弃物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 082.7hm2、790.11hm2、3.00hm2。据此提出减少材料消耗、降低能耗等减少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合理对策和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小康  华虹  王晓鸣  何南均  
以湖北省堰河村为例,分析了堰河村2008—2016年用地变化对土地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经济协调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林地和耕地长期是堰河村的主要用地,二者占总面积的90%以上,造成土地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较低的均衡性与稳定性。(2)研究期内因用地变化堰河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153万元,堰河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呈现不协调现象。(3)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可持续用地评价方法适用于乡村地区,可用于指导和调整乡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土地利用决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周新玲  
林地是发展林业的基础,林地使用权流转是实现林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湖北省为例,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林地使用权流转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林地使用权流转目前具有自发性且信息成本较高,需要制定法规和制度来规范,需要成立信息服务机构和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以降低交易成本。本文认为,除了对提供公共产品的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严格管制外,对通过林地使用权流转形成的商品林的采伐和利用必须采取更为宽松的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