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03)
- 2023(13062)
- 2022(10740)
- 2021(9729)
- 2020(7713)
- 2019(16745)
- 2018(16813)
- 2017(30417)
- 2016(16356)
- 2015(17768)
- 2014(17469)
- 2013(16593)
- 2012(14984)
- 2011(13665)
- 2010(13825)
- 2009(12490)
- 2008(11527)
- 2007(10539)
- 2006(9304)
- 2005(8009)
- 学科
- 济(62977)
- 经济(62916)
- 管理(54762)
- 业(44743)
- 企(37607)
- 企业(37607)
- 中国(21300)
- 技术(20494)
- 环境(20461)
- 方法(20232)
- 地方(19062)
- 农(17299)
- 学(17050)
- 数学(16688)
- 数学方法(16466)
- 业经(14781)
- 技术管理(13232)
- 划(12817)
- 财(12493)
- 农业(11779)
- 理论(11779)
- 和(11711)
- 制(11614)
- 地方经济(10349)
- 发(10102)
- 融(9989)
- 金融(9981)
- 银(9961)
- 银行(9925)
- 资源(9919)
- 机构
- 学院(224780)
- 大学(218442)
- 济(85000)
- 管理(84627)
- 经济(82892)
- 研究(78655)
- 理学(72536)
- 理学院(71630)
- 管理学(70286)
- 管理学院(69864)
- 中国(57080)
- 科学(52127)
- 京(46796)
- 所(39433)
- 农(38227)
- 财(36439)
- 研究所(36243)
- 中心(36018)
- 江(35524)
- 业大(35117)
- 范(31411)
- 师范(31029)
- 院(30185)
- 农业(29900)
- 技术(28937)
- 财经(28749)
- 北京(28696)
- 州(28519)
- 经(25958)
- 经济学(24947)
- 基金
- 项目(161070)
- 科学(127846)
- 研究(118108)
- 基金(113977)
- 家(101268)
- 国家(100490)
- 科学基金(86314)
- 社会(74913)
- 社会科(71064)
- 社会科学(71048)
- 省(67658)
- 基金项目(61101)
- 划(56283)
- 自然(55236)
- 自然科(53933)
- 自然科学(53916)
- 教育(53266)
- 自然科学基金(52872)
- 编号(47376)
- 资助(42933)
- 创(39032)
- 发(37475)
- 重点(37427)
- 成果(36321)
- 创新(35672)
- 课题(34536)
- 部(32925)
- 国家社会(31104)
- 计划(30563)
- 科研(29951)
共检索到3325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陆小成
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基于创新主体的多元性,本文从企业、政府、大学与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五个层面指出构建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所面临的问题: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存在“卡脖子”技术瓶颈、技术创新服务能力薄弱、绿色低碳消费理念缺失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要求,提出构建城市群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路径:夯实企业地位,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政策,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计划;强化基础研究,激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动力;培育中介机构,优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服务;鼓励公众参与,提升绿色低碳市场消费活力。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市群 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陆小成
基于技术批判理论的解读,低碳创新观是面向生态文明与低碳发展,实现技术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和五位一体的价值追求,向人性与自然更高水平迈进的新型价值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低碳创新观的社会建构,应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重要导向,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低碳创新型国家;制定低碳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低碳创新型经济;培育低碳创新社会氛围,构建低碳创新型社会;营造低碳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低碳创新型文化;强化生态环境技术创新,构建低碳创新型生态环境。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技术批判 低碳创新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博 赵建军
随着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的发展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绿色化改变就成为重要基础和支撑。绿色技术就是减少能耗、减少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环境友好技术,包括低碳技术和循环技术,因此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技术群。要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政府、研发机构、技术中介、金融机构等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要往绿色创新的方向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绿色创新体系内建立激励政策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环境制度以及法律制度,引导绿色技术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
绿色生产 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植 李成贵
绿色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从战术执行层面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保障与行动路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创新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创新要素也在不断解构和演进。为应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需要从主体维度强化联合攻关、资源维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市场维度强化成果转化、制度维度上补齐相关短板。这是对传统人、财、物和机制组合的体系建设加以外延和丰富,也是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对技术创新要素认知体系进行的更新与拓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植 李成贵
绿色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从战术执行层面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保障与行动路径。西部地区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当前,创新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创新要素也在不断解构和演进。为应对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需要从主体维度强化联合攻关、资源维度重视信息化手段、市场维度强化成果转化、制度维度上补齐相关短板。这是对传统人、财、物和机制组合的体系建设加以外延和丰富,也是在新的国际语境和国家战略部署下对技术创新要素认知体系进行的更新与拓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康 耿一睿 郭涛
“双碳”目标下,绿色技术创新在权衡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降碳目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6—2021年中国19个城市群地区的20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刻画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基础上,实证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并讨论了人力资本对该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2006—2021年中国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增速先增后降,且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碳排放增速明显低于创新水平较低的城市群;(2)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呈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且受城市群等级、地理区位、低碳政策、城市产业结构以及城市规模的影响;(3)人力资本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存在显著调节作用,人力资本的增加一方面强化了倒“U”型曲线拐点前的正向作用和拐点后的负向作用,另一方面使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降碳阈值右移。研究结论为“双碳”目标下以提升人力资本为抓手,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的降碳效应,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人力资本 碳排放 城市群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栗伟迪 张瑞红
<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我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然而,这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国土空间规划是将这一理念落实到空间上的主要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不仅关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的综合治理,也涉及城市规模、土地综合利用、城市结构优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等诸多问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静佳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生态教育。文章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目前开展生态教育的三大不足,从支撑路径、渗透路径、体验路径、深化路径和隐性路径五个方面构建出高职院校生态教育体系,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生态教育 构建 五维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段安元
伴随着高校教育的持续性发展,高校图书馆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及高校影响力显得越发突出和明显。高校服务育人体系属于生态区域性基础特征之一,其具备生态演替性的人工系统。当前高校服务育人的生态体系并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从服务育人方面的广度、深度以及持续性等多方面均存在比较多的改进与完善空间。鉴于对高校服务育人体系的生态平衡缺乏深入性分析与认知,这也导致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育人价值遭受到了一定约束。对此,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持续发展,文章分析并探讨了生态文明视域下构建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体系的相关问题。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艳春
中国政府建设的低碳城市是中国的绿色先行者,希望其在城市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效应。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技术领先国——低碳城市——其他城市的三层模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研究低碳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示范效应。找出低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其研发驱动的技术流入和对其他城市投资驱动的技术流出的关系。实证结果证实,低碳城市在其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中发挥着技术中介作用,低碳城市的示范效应受到地区的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哲华 钟若愚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速度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引擎。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的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低碳转型,且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城市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在利用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通过更换回归模型、更改样本量与更换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边际递增的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在经济绿色转型关键阶段,应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差异化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间人口流动机制,以加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陆小成
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出台了系列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但绿地系统规划的单一性,导致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单调和系统性功能的缺失,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增加了绿地面积拓展的压力及其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艰巨,城市绿化不够完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乏力,公众参与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应建立多尺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以复合功能为导向重视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北京 对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胡月英 刘玙璠
要为子孙后代创造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而农产品绿色营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对安徽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安徽开展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加强安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有关措施,以促进安徽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强省战略落到实处。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绿色营销 农产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云强 权泉 朱佳玲 王芳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非角度的DEA模型对2005~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产业集聚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具有明显的梯级差异;绿色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显著正向作用发生在整体层面和下游地区;在产业集聚引导下,整体及下游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生态效率的正向作用有所增强,上游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未因产业集聚而改变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解释这一现象的可能途径是处于产业集聚初级阶段的政府主导型集聚使企业倾向于低成本战略,而处于产业集聚高级阶段的市场诱致型集聚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采用差异化战略。依据结论提出缩小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不平衡状况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君 高厚宾 王育红
本文从转型的指导思想、转型目标、参与主体、支撑体系4个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战略框架,并对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低碳转型路径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资源型城市 低碳转型 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