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3)
2023(1577)
2022(1242)
2021(1234)
2020(984)
2019(2038)
2018(2017)
2017(3357)
2016(1940)
2015(1970)
2014(1885)
2013(1878)
2012(1656)
2011(1647)
2010(1789)
2009(1742)
2008(1700)
2007(1474)
2006(1425)
2005(1338)
作者
(6141)
(5101)
(5033)
(4975)
(3165)
(2546)
(2218)
(2037)
(1939)
(1848)
(1698)
(1691)
(1687)
(1670)
(1599)
(1599)
(1487)
(1448)
(1428)
(1427)
(1414)
(1383)
(1243)
(1165)
(1161)
(1148)
(1121)
(1086)
(1082)
(1048)
学科
(7729)
(7707)
经济(7706)
环境(6582)
管理(5454)
生态(4852)
资源(2891)
经济学(2861)
(2730)
(2548)
规划(2426)
环境规划(2396)
(2334)
理论(2205)
(2130)
(2054)
(1999)
区域(1991)
地方(1961)
区域环境(1847)
教育(1741)
中国(1738)
农业(1599)
方法(1568)
业经(1538)
(1423)
企业(1423)
发展(1401)
(1390)
生态学(1204)
机构
大学(29486)
学院(28855)
研究(12012)
(9828)
经济(9607)
科学(9193)
管理(9073)
中国(7889)
理学(7482)
理学院(7345)
管理学(7168)
管理学院(7117)
(6621)
(6383)
研究所(6061)
(5939)
(5532)
师范(5480)
业大(5120)
中心(5046)
(4672)
农业(4562)
师范大学(4525)
(4359)
北京(4346)
科学院(4043)
(3767)
(3644)
(3546)
环境(3539)
基金
项目(20179)
科学(15336)
研究(14402)
基金(13856)
(12733)
国家(12648)
科学基金(10119)
社会(8957)
(8361)
社会科(8361)
社会科学(8359)
基金项目(7389)
(7078)
自然(6372)
教育(6099)
自然科(6056)
自然科学(6054)
自然科学基金(5921)
编号(5459)
资助(5082)
重点(5054)
(4792)
成果(4510)
生态(4271)
计划(3991)
(3976)
课题(3913)
科技(3876)
(3859)
国家社会(3786)
期刊
(13628)
经济(13628)
研究(7197)
学报(6918)
科学(5352)
中国(5318)
(5091)
大学(4500)
学学(4114)
教育(4030)
农业(3759)
资源(3196)
生态(3128)
图书(2685)
(2500)
林业(2386)
管理(2227)
业经(2145)
(2136)
(1926)
书馆(1925)
图书馆(1925)
科技(1712)
业大(1650)
财经(1539)
经济学(1469)
问题(1451)
经济研究(1450)
情报(1431)
(1418)
共检索到42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书生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文明形态,是伴着时代文明前进和发展的步伐而逐步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持,更需要伦理道德的关怀,体现了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还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和技术哲学意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水华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精神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明确把实践概念表述为感性的活动,并认为这种感性的活动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辩证统一,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相互制约的现实基础,也是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解读马克思实践概念中的生态哲学内涵,对于我们科学分析和应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幸平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被称作为智慧之学。它是关于世界观或宇宙观的学问,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宇宙所作的理性的、系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理性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具体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构成了哲学同世界之间的一个中介。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汉  
"人不可以无耻",耻感文化在中国传统中有宝贵的资源。"耻"、"羞"、"辱"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耻感的形成离不开个体自我评价活动,而个体自我评价活动的进行又往往要以耻感作为评价标准。耻感的产生以对善的把握为前提,不过是以否定的方式来把握善的。正是耻感中所体现的人的本体的自由或自我意识使人"成为人"。意志以善和耻感作为内在环节。耻感以恶为对象,恶是丑的,但耻感却是美的。慎独固然与要"成为人"的执着联系在一起,但更与对于"耻"的畏惧联系在一起。荣可以正面地引领社会风尚,但无耻则无荣,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恶的耻感和厌恶,没有对恶和耻的惩罚,就既没有耻感,也没有荣感。一个无耻的社会最可怕。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佃来  
与绝大部分政治哲学理论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之一和理论落点之一,是"人道主义"。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是继承和改造霍布斯、洛克以来的近现代自然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结晶。马克思的这一改造是在两个视点上完成的:一是他在财产权大行其道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拯救出了生存权;二是他在批判人被降格为"事物"和动物性机能的基础上,建构起了以人的自为创造本能为前提的、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为目标的目的论。与这两种改造相对应,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生存权的"人道主义";二是基于"完整的人"的"人道主义"。这两种"人道主义"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点,而是一个既有不同侧重又密不可分的整体,总体上都是以"完整的人"为最终和最高目标的。马克思在晚年作品中很少直接使用"人道主义"这一概念,这是因为他反对抽象谈论人道主义,而主张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内来为"完整的人"的实现寻找现实的出路。这样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在这种运动引领下并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人在得到彻底解放过程中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在今天,全面挖掘和开显马克思政治哲学中的"人道主义"意蕴,无论对于深化方兴未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还是对于构建和发展具有思想解释力和现实涵盖性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丁雪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逻辑应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相契合,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阐发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既能夯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学理阐释,亦能为推动人民美好生活实现提供进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罗承选  赵保全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之灵魂。大学校长在履行办学治校的职能中遵循并呈现着大学精神之本质追求。自2010年以来,大学校长演讲的特色和风采成为关注的热点,众多大学校长以实际行动推动着大学演讲从形式到内容、从行为细节到文化理念的变化,也增进了大学校长以语言为媒介来反思和传承大学人文精神的实践力度。大学校长演讲甚至成为关系大学精神发展的公共事件,推动着对大学精神理性的追问。因此,探讨大学校长演讲的内在哲学意蕴,对于如何凝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清思  
本文关注的是儿童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着重探讨儿童哲学探究团体课室中的人我关系和互动模式及其隐含的德育意蕴。文中承继了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的儿童哲学愿景,希望藉由哲学的启发重新认识儿童、重新建构教育,以使儿童哲学有助于道德教育之推广。文中还探讨了笔者的儿童哲学临床教学行动研究,说明过程中所研发的教学策略,并分析了量化与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以杰克逊教授的理念为启发,辅以儿童哲学发起人之一的美国学者安妮·夏普(Ann Sharp)的相关文献,透过理论结合实务的论述方式,试图勾勒儿童哲学探究团体中的德育意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宏喜  程良宏  
作为教学哲学生成性教学秉持从"预成"到"生成"的教学目的论、从"教成"到"学成"的教学关系论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和有意义讲授"结合互补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动态性、情境性特征是其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确立的实践基础,囿于方法技术的生成性教学观在实践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是生成性教学需要在教学哲学层面进行理论构建的内在诱因,对预成论思维和控制性教学文化的理性批判和理论超越是时代赋予生成性教学作为教学哲学的理论使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孙丽丽  
儿童哲学教室的关键,不在于硬件建筑特征的改变,不在于教学内容的理性传递,而是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关系如何促使"爱智慧"的内在意义发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灵性涉及人的内在本质,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后现代的有机教育,强调教学应是自由的、容他的、和谐的、整合的和惊奇的,这正是儿童哲学教室迫切需要的灵性向度。教师对灵性的理解是丰富教学现实的重要来源,它有助于创造性地寻找儿童哲学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尝试由"教什么"的表层问题,转向探索"为何教"和"如何教"的内在意义和核心价值。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魏宏聚  
教学经验是教师日常话语与教师教育领域的关键词,重视教学经验是哲学思维变革的结果,特别是实用主义哲学对经验的重视、后现代哲学对默会知识、个体知识的重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验、教学经验的价值。以实用主义的视野透视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支配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力量,是教师在实践中的一贯做法,是中小学校校本研修的对象与核心媒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基础;但现实中教师教学经验的增长与利用处于原初经验状态,对教学经验概念化以发挥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具有迫切性。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汤利光  
"改革与转型"是当今世界图书馆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图书馆改革与转型的内在动因、"改"与"转"的"度"及其关键等问题的科学研究及准确把握,事关图书馆能否可持续发展,或存亡之大计,任何图书馆人对此都不能等闲视之。而这,恰恰正是图书馆哲学本体论所要探索的理论内容。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付臻  
“获得感”具有统摄客观获得和主观感受的双重特性,需要依托外在衡量和内在评判的双向标准来把握,基于哲学角度理解和探究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内在意蕴极富意义。从自身的基本需求满足到他者间交互性社会承认,从外在的物质保障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自然的个体存在到价值的自为发展,“获得感”体现出自然基础、社会交往、情感活动、价值实现等多维哲学属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拓展丰富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哲学意蕴,使其具备了各维度全面立体展现的基础和可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