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02)
2023(2347)
2022(1865)
2021(1718)
2020(1355)
2019(2825)
2018(2912)
2017(4909)
2016(2832)
2015(2979)
2014(2799)
2013(2749)
2012(2425)
2011(2283)
2010(2370)
2009(1999)
2008(2062)
2007(1761)
2006(1610)
2005(1396)
作者
(9008)
(7545)
(7481)
(7269)
(4682)
(3777)
(3249)
(2921)
(2844)
(2701)
(2586)
(2554)
(2536)
(2416)
(2378)
(2346)
(2195)
(2164)
(2142)
(2134)
(2028)
(1903)
(1835)
(1742)
(1713)
(1703)
(1637)
(1553)
(1553)
(1512)
学科
(8767)
经济(8762)
管理(7660)
环境(7164)
(5380)
生态(5379)
(4400)
(3473)
资源(3379)
(3209)
企业(3209)
(3167)
(2848)
地方(2777)
规划(2650)
环境规划(2617)
(2600)
方法(2595)
中国(2457)
(2425)
税收(2416)
(2385)
农业(2340)
业经(2277)
(2104)
区域(2101)
数学(2021)
数学方法(1981)
区域环境(1955)
生态学(1644)
机构
学院(38704)
大学(37746)
研究(16716)
科学(12938)
管理(12754)
(12085)
中国(11995)
经济(11726)
理学(10936)
理学院(10721)
管理学(10401)
管理学院(10346)
(9065)
(8687)
(8679)
研究所(8635)
中心(7636)
业大(7445)
(6705)
农业(6703)
(6643)
师范(6636)
(6340)
环境(6019)
资源(5727)
(5716)
(5627)
科学院(5595)
北京(5560)
师范大学(5536)
基金
项目(30693)
科学(24343)
基金(22344)
(21114)
国家(20979)
研究(20563)
科学基金(17201)
社会(12580)
基金项目(12458)
(12192)
自然(12065)
社会科(11876)
社会科学(11873)
自然科(11633)
自然科学(11631)
自然科学基金(11391)
(10987)
教育(8529)
重点(8037)
资助(8014)
编号(7679)
(7398)
计划(6756)
科技(6297)
科研(6158)
(6102)
(6087)
创新(5750)
课题(5648)
成果(5585)
期刊
(14833)
经济(14833)
研究(9405)
学报(8571)
科学(8147)
中国(7446)
(7222)
大学(5815)
学学(5679)
资源(5237)
农业(5136)
教育(3702)
林业(3496)
管理(3342)
生态(3279)
(3150)
(3125)
业经(2763)
科技(2573)
(2403)
(2197)
业大(2190)
环境(2165)
自然(2035)
技术(1996)
(1904)
(1884)
(1804)
(1782)
金融(1782)
共检索到54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伍瑛  
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内涵与特征的阐述 ,提出生态文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 ,并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观念 ,走技术生态化之路 ,依靠法律手段 ,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黄海东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珊  黄贤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已经引起了学界、政界等各方面的热烈关注。文章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生态文明的形成和主要内涵,包括哲学前提、时代定位、与现有文明的关系、重大作用等。通过深入剖析和梳理,围绕生态伦理理念和演变趋势,针对目前出现扩大化和泛化的理解误区,总结生态文明的本质特点及意义,提出未来应加强定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建设方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桂芳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类社会继工业文明之后出现的更复杂、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反映在完善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生态关系上。在未来的生态文明时代,社会主义文明仍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构成,但支撑生态文明的是生态文化,支撑物质文明的是生态经济文化,支撑精神文明的是生态精神文化,支撑政治文明的是生态政治文化。"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达到的顶极稳定形态。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鸿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也研究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文化即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对文明作一定义,可以说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和空间的三维进程。因为,人类与环境应该是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廖曰文  章燕妮  
生态文明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不加区分乱用势必会造成逻辑混乱。作为广义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内涵至少要从自然观、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方面来把握。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它对于我国走出生态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谷树忠  胡咏君  周洪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并从建设主体、建设地域、建设内容、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分类体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设计,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依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条基本路径,其中资源保护与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国土开发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规制。最后从全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制度创新三个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曾文  张小林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空间概念理解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学界主要存在五种对社会空间的认识,即作为群体居住区域的社会空间、作为地域的社会空间、作为社会网络和组织产物的社会空间、作为符号与文化的社会空间以及作为"社会—空间"辩证统一的社会空间。随后对社会空间的一般特征加以分析,认为社会空间存在社会性、辩证性、发展性、多样性和尺度性。最后,从社会网络空间、生活方式与社会生活空间及社会空间的尺度研究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空间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曾玉林  
现代林业基本的内涵和特征应该包括: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为目标,以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前提,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宗旨,以建立"和谐林业"为最高境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常秀芹  李艳艳  
怎样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但教师必须清楚,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问题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答案,需要教师之间通力合作。一、教师合作的内涵合作是一种社会互动形式,是两个或多个个体或组织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文庭孝  龚蛟腾  张蕊  刘晓英  刘进军  
知识关联是指知识单元(包括文献、人脑等知识载体和概念、词语等知识内容)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知识关联具有相互性、普遍性、传递性、隐含性、结构性、累积性等特征,是我们认识和利用知识关联的基础。知识关联有多种类型,其中显性知识关联、隐性知识关联、学科知识关联、主题知识关联、知识载体关联和知识内容关联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峰  苏鸿  郑向荣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实施优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而创建优质学校则是实施优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优质学校的内涵与特征尚存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优质学校办学实践的探索。为此,清晰而科学地界定优质学校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对引导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中小学薄弱学校改进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韩亚品  
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打造数字经济生态系统,能够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界定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内涵框架,阐述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总结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运行特征,即整体性、多样性、自组织性、创新性、共生性。从夯实基础、组织重构、改革先行、创新驱动和发展保障五个方面,提出打造我国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现实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伟  周青  郑登攀  
通过理论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发现,"互联网+"创新生态系统是由机构创新者和个体创新者组成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生态化创新组织体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基于互联网的知识资源配置;正式合作组织与网络社群相结合的组织模式;根植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方法论。在技术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下,上述特征是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和制度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互联网的技术属性提升了信息处理效率,促进了创新主体的互联网化转型;互联网的制度属性表现为使用信息技术的惯例和偏好,使互联网化的创新主体整合为生态化组织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汤明  淦净  陶春元  王应想  
数字生态城作为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高级阶段目标,它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发展潮流和方向。数字生态城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动力。数字城市的内涵非常丰富。结合中芬共青数字生态城的研究,从数字生态城兴起的背景出发,阐述了数字生态城市的概念的内涵,并对数字城市建设的内容与框架建设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