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21)
- 2023(13252)
- 2022(11459)
- 2021(10828)
- 2020(8917)
- 2019(20560)
- 2018(20335)
- 2017(39227)
- 2016(21205)
- 2015(23733)
- 2014(23738)
- 2013(23204)
- 2012(21320)
- 2011(19125)
- 2010(18982)
- 2009(17191)
- 2008(16475)
- 2007(14220)
- 2006(12481)
- 2005(10341)
- 学科
- 济(81264)
- 经济(81177)
- 管理(63063)
- 业(54041)
- 企(44937)
- 企业(44937)
- 方法(35523)
- 数学(30165)
- 数学方法(29798)
- 农(22828)
- 中国(21519)
- 学(21298)
- 环境(19732)
- 财(19701)
- 地方(19132)
- 业经(18637)
- 农业(15287)
- 和(14959)
- 划(14223)
- 理论(14048)
- 贸(13170)
- 贸易(13162)
- 技术(13158)
- 制(12908)
- 易(12733)
- 务(12545)
- 财务(12474)
- 财务管理(12456)
- 企业财务(11795)
- 资源(11463)
- 机构
- 大学(293160)
- 学院(292047)
- 管理(117629)
- 济(108928)
- 经济(106221)
- 理学(102075)
- 理学院(100874)
- 管理学(99106)
- 管理学院(98600)
- 研究(96965)
- 中国(70641)
- 京(63780)
- 科学(62785)
- 财(48880)
- 所(47497)
- 农(46874)
- 业大(45698)
- 中心(44652)
- 研究所(43597)
- 江(42289)
- 范(40897)
- 师范(40564)
- 北京(40051)
- 财经(39789)
- 院(36702)
- 农业(36585)
- 经(36252)
- 州(34763)
- 师范大学(33011)
- 经济学(31646)
- 基金
- 项目(209249)
- 科学(164369)
- 研究(153456)
- 基金(150754)
- 家(131779)
- 国家(130696)
- 科学基金(112410)
- 社会(95565)
- 社会科(90444)
- 社会科学(90420)
- 省(81992)
- 基金项目(81626)
- 自然(74042)
- 自然科(72141)
- 自然科学(72123)
- 自然科学基金(70778)
- 教育(69630)
- 划(69431)
- 编号(63372)
- 资助(60287)
- 成果(50323)
- 重点(46754)
- 部(45386)
- 发(44489)
- 课题(43196)
- 创(43069)
- 创新(40097)
- 科研(39875)
- 国家社会(38784)
- 教育部(38564)
- 期刊
- 济(119186)
- 经济(119186)
- 研究(82446)
- 中国(57836)
- 学报(47098)
- 科学(43873)
- 农(42243)
- 管理(40728)
- 财(35607)
- 大学(35159)
- 教育(34985)
- 学学(32679)
- 农业(29974)
- 技术(24588)
- 业经(20821)
- 融(19610)
- 金融(19610)
- 图书(19283)
- 财经(18019)
- 经济研究(17513)
- 资源(16657)
- 问题(15950)
- 经(15300)
- 科技(15227)
- 业(14985)
- 理论(13849)
- 现代(13603)
- 版(13536)
- 书馆(13008)
- 图书馆(13008)
共检索到417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龙花楼 刘永强 李婷婷 万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两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未来我国城乡建设必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本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在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三界四区"及环境保护规划中的环境功能分区和生态红线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三界四区"和环境功能分区进行衔接,并根据生态红线对"三界四区"的划分进行微调,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有效衔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祚继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变革,明晰国土空间规划的观念、体系、任务、方法和实施要求,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规划要着力强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在规划体系建设中处理好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把重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作为新时代规划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空间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性方法和前沿性方法研究,创新规划实施的行政、法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产物,既要继承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在内的原有空间规划的优点,也要注意克服其不足,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在规划观念、规划体系、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构性变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群 喻光明 张文波 车懿 林小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包括对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要素的影响及对区域人—地系统的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刚性方案与弹性方案的环境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使得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变得更为复杂。鉴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一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特殊性,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生态满意度评价的方法。根据仙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识别了各种污染源。在MAPGIS支持下进行了面域分析与空间统计处理,预测了规划实施后主要环境指标的变化;根据预测的规划实施后的生态指标变化,进行生态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区预测生态满意度值为74.85,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水污染还比较严重,应该加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玉梅 谢俊奇 杜官印 纪文燕
研究目的:建立适合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宜采用规划导向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程序上主要采取与规划过程并行的方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体系相适应,选择相应的模式。研究结论:评价对象的差异决定了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的方法有所不同,宜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出发,使评价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群 张颖 王万茂
研究目的:探讨在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硬目标约束下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文献归纳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规划的多目标序位应当因地制宜地加以确定,允许不同区域的规划目标序位各异;(2)规划思路和方法受制于规划目标,两者间存在制约关系;(3)规划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是科学规划的重要依据,应当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相衔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咏梅 李谦 符海月 江南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其与国土资源部"加强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这一主要职能有着共同目标内涵,因此,理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的关系,将二者有机衔接已成为促进国土合理规划与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研究以3S技术应用流程为主线,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土地利用管理衔接的需求、定位与内容出发,分别从数据获取与集成管理、空间评价、区划界线划分与协调以及辅助决策和智能应用等方面探讨数据库、模型库、空间分析以及空间多准则决策和元胞自动机等3S技术在二者衔接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特别是对应用3S技术实现主体功能区宏观引导作用,发挥土地利用调控功...
关键词:
3S技术 主体功能区 土地利用管理 衔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瑞亮
文章结合新洲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环境质量状况识别出新州土地利用对环境影响的内容,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与非重点,按照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动态性的原则,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与非重点,建立了新洲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了多级综合评判。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贾冰 李升峰 贾克敬 徐小黎
研究目的:评述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指出存在问题和深入研究的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理论意义等研究已比较透彻;具体操作的工作内容和程序清楚,但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等研究不够深入系统,实际操作性有待验证;相关研究成果可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要加强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环评 综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薛继斌 蔡玉梅 王冠珠
研究目的:分析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关环境影响识别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得出试点村规划方案的环境可行性。研究方法:环境影响识别中采用了矩陈法,参评因子状态值的获取运用了数学模型法,综合评价时选用了优度评价法。研究结果: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选取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4个方面的因素,构建了景观多样性、耕地压力指数、农户集中居住率等共21个参评因子;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该规划方案基本可行;同时提出了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研究结论:开展村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土地规划方案的选择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合理制订规划管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晶妹 郭文炯
新的土地管理法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实现“两规”的衔接呢?笔者认为这应从三个方面入手。指导思想与认识上的衔接要做到“两规”衔接,...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向东 刘卫东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以来,现代土地利用规划(简称规划)涌现出很多理论流派,充分理解和掌握代表性理论的主要特征及其流变,对于开展规划研究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现代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和探究,以期有助于促进对现代规划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按时间顺序将现代规划理论演变分为4个阶段,阐述了每一阶段不同规划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和实践影响,具体包括20世纪50年代前的"物质形态规划论"、"马克思主义规划论",60年代的"综合理性规划论"、"渐进规划论"、"人本主义规划论"、"自由主义规划论",70-8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规划论"和"新自由主义规划论",以及90年代以来的"沟通规划论"、"可持续规划论"、"新制度主义规划论"和"公共政策规划论"等。这些理论派别有着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相互之间存在着或创新、或继承、或反叛、或补充的复杂关系。最后指出,现代规划理论深受多学科知识和规划实践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并伴随产生了丰富的文献成果;尽管中国学者在现代规划理论构建中作出了一定贡献,但与欧美学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尚需付出更大努力。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理论演变 文献综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郑伟元 李宪文 刘康
我国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无论是规划理念还是规划工作制度都还不够成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对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做才能使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更加完善,使其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用?本文提出的应对之策虽有待进一步细化,但不无积极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晓炜 赵世强
研究目的:通过对现阶段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内在特点分析,指出土地利用规划风险存在必然性和多样性。研究方法: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中实施风险管理的科学程序,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 风险管理 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关小克 李乐
当前,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多种污染问题涌现,这与土地利用规划及后期管理中环境公义设计和管制模式的缺失不无关系。可以说,这种缺失严重影响了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态均衡发展。如何维护和提升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实现精明增长,将是一种极大考验。何为环境公义缺失?环境公义就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维持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公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