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94)
2023(13685)
2022(11416)
2021(10460)
2020(8341)
2019(18762)
2018(18279)
2017(33339)
2016(17666)
2015(19582)
2014(19185)
2013(18543)
2012(17214)
2011(15754)
2010(16121)
2009(14851)
2008(14369)
2007(13018)
2006(11960)
2005(10459)
作者
(51341)
(42568)
(42568)
(40093)
(27067)
(20593)
(19272)
(16573)
(16284)
(15287)
(14641)
(14443)
(13710)
(13365)
(13364)
(13008)
(12482)
(12470)
(12269)
(12168)
(10614)
(10553)
(10233)
(9808)
(9739)
(9641)
(9428)
(9404)
(8760)
(8426)
学科
(72775)
经济(72692)
管理(49358)
(44560)
(34764)
企业(34764)
中国(25490)
地方(24368)
(23744)
方法(21348)
业经(19050)
数学(17231)
数学方法(16981)
农业(16284)
环境(16241)
(15593)
(15069)
(14175)
(13337)
(13028)
(12894)
金融(12893)
(12788)
银行(12772)
(12738)
贸易(12722)
地方经济(12451)
(12424)
(12234)
理论(12003)
机构
学院(245495)
大学(240416)
(95434)
经济(93145)
管理(90125)
研究(89946)
理学(75368)
理学院(74432)
管理学(72992)
管理学院(72551)
中国(68491)
科学(56437)
(53439)
(45447)
(44287)
中心(41856)
(41845)
研究所(41044)
(39450)
(36621)
师范(36209)
业大(35681)
北京(34429)
财经(33855)
(33525)
(32303)
农业(32026)
(30603)
(28974)
师范大学(28812)
基金
项目(164932)
科学(128824)
研究(124860)
基金(114413)
(101038)
国家(99765)
科学基金(84298)
社会(77565)
社会科(73285)
社会科学(73258)
(67414)
基金项目(60075)
教育(56573)
(56017)
自然(52310)
编号(51921)
自然科(50806)
自然科学(50789)
自然科学基金(49806)
资助(45044)
成果(42081)
(41748)
重点(38202)
课题(37653)
(34544)
(34459)
发展(33322)
(32726)
创新(32200)
国家社会(31706)
期刊
(119762)
经济(119762)
研究(73686)
中国(60046)
(39655)
学报(37052)
管理(36229)
科学(35269)
教育(35214)
(32863)
农业(27822)
大学(27696)
学学(25425)
技术(24420)
(23606)
金融(23606)
业经(22579)
经济研究(18015)
财经(15765)
图书(15639)
(15359)
资源(15305)
问题(14876)
(13808)
科技(12376)
(12030)
论坛(12030)
(11968)
书馆(11507)
图书馆(11507)
共检索到3902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伟  乔治  黄小芬  胡韫频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对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其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兼顾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环保、资源节约提升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个方面,统筹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对实验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评价。以湖北省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资源配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有效性,可为衡量和提升国家可持续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邵绘春  厉伟  诸培新  
本文基于经济学的核心,即稀缺理论,从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挑战、价值观与财富观的变化两个角度重点阐述了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经济学变迁,并从时间、空间、用途三个维度探讨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配置状况,进而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配置目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胡宝娣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陶力一  钱升  巢来春  
一、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内还有大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扶贫任务十分艰巨。但与此同时,我国80%—90%的生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分布在这些贫困地区。这就是所谓的“富饶的贫困...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宋汉光  王悦章  
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信贷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本世纪初我国总结以往发展经验,把可持续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观。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联系在一起,就是追求速度、质量、效益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化琴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建设跨行政区域的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必然选择,也是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经济带发展的现实需要。黄河三角洲实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从高效生态经济角度推进技术创新示范,建设一个高水平研究开发平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建立一批高效生态经济技术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低能耗、低(零)污染、低资源依赖"的"三低"科技企业和建立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最后,提出了保障实验区建设的机制创新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军印  赵国杰  孙卫东  
本文基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确立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准则;在全面分析影响区域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素,区域资源基础及潜力因素,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因素,资源安全储备因素,区域外资源可供性因素,配套资源及基础设施支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和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计算模型;就河北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多目标准则下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时间维度上的优化配置问题,为合理规划和调整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闫军印  赵国杰  孙卫东  
本文基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确立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多目标准则,在全面分析影响区域矿产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素,区域资源基础及潜力因素.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水平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因素,资源安全储备因素,区域外资源可供性因素,配套资源及基础设施支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规模和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计算模型,就河北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多目标准则下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在时间维度上的优化配置问题,为合理规划和调整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陆彩兰  胡建生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资源配置出现许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传统农耕制和散居模式导致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配置不当致使农村资源管理紊乱,农村人才流失造成新农村智力资源的缺失,农村产业协调性不足导致资源回报率偏低,城乡分割造成农村优质资源的缺乏。因此,只有重新配置农村资源,集聚农村土地资源,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体系,激励农村人才回流,促进农村产业之间的协调,构建城乡融合机制,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第四届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论坛全体代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段禄峰  张鸿  
在当今世界"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下,生态资源由过去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演变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人地关系日益失调,资源与环境压力空前加剧。只有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建设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俊莉  丁桂英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探索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实践基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测算和探讨实验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对实验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日照实验区为例,在阐述实验区发展概况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四层面选取36个指标,核算各子系统可持续指数、水平指数、协调度指数和协同度指数。结果显示,各子系统可持续指数与水平指数波动增长,协调度和协同度指数波动较大,实验区呈现低协调弱可持续发展特征,环境和科技子系统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今后应在保持地方生态环境优势的前提下,强化科技对经济和环境的支撑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俊  
本文针对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其组成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和环境资源子系统承受度之间的协调关系,并确定了可持续发展预警指数及预警界限。按照这种可持续发展预警分析思路,文章对横店镇、钟祥市等1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