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70)
- 2023(19516)
- 2022(16442)
- 2021(15348)
- 2020(12659)
- 2019(28704)
- 2018(28529)
- 2017(53178)
- 2016(28958)
- 2015(32585)
- 2014(32468)
- 2013(31712)
- 2012(29804)
- 2011(27116)
- 2010(27778)
- 2009(25366)
- 2008(24934)
- 2007(22550)
- 2006(20189)
- 2005(17998)
- 学科
- 济(128193)
- 经济(128071)
- 管理(84384)
- 业(76898)
- 企(63748)
- 企业(63748)
- 方法(46894)
- 数学(39277)
- 数学方法(38675)
- 中国(37002)
- 地方(32985)
- 农(32771)
- 业经(29275)
- 学(28713)
- 财(26258)
- 技术(23300)
- 制(22348)
- 农业(22159)
- 理论(22010)
- 环境(20986)
- 银(20027)
- 银行(19976)
- 和(19956)
- 贸(19880)
- 贸易(19859)
- 融(19586)
- 金融(19583)
- 行(19221)
- 易(19090)
- 地方经济(17980)
- 机构
- 学院(409565)
- 大学(409359)
- 济(163353)
- 经济(159471)
- 管理(155585)
- 研究(145446)
- 理学(132077)
- 理学院(130443)
- 管理学(127962)
- 管理学院(127231)
- 中国(109882)
- 科学(90416)
- 京(90164)
- 财(74515)
- 所(73983)
- 研究所(66768)
- 中心(65750)
- 农(65559)
- 江(64030)
- 业大(59198)
- 范(58206)
- 北京(58157)
- 财经(57751)
- 师范(57658)
- 院(53378)
- 州(52431)
- 经(52168)
- 农业(50546)
- 经济学(48379)
- 师范大学(46350)
- 基金
- 项目(269770)
- 科学(211023)
- 研究(200171)
- 基金(191069)
- 家(166505)
- 国家(165029)
- 科学基金(141123)
- 社会(124319)
- 社会科(117653)
- 社会科学(117620)
- 省(107645)
- 基金项目(101058)
- 教育(92682)
- 自然(90185)
- 划(89677)
- 自然科(88036)
- 自然科学(88016)
- 自然科学基金(86420)
- 编号(82178)
- 资助(78065)
- 成果(67929)
- 发(61042)
- 重点(60767)
- 课题(58763)
- 创(58064)
- 部(57898)
- 创新(53635)
- 国家社会(50432)
- 科研(50316)
- 项目编号(49975)
- 期刊
- 济(196545)
- 经济(196545)
- 研究(127821)
- 中国(92992)
- 学报(64059)
- 管理(62386)
- 农(60676)
- 科学(59566)
- 教育(57601)
- 财(56068)
- 大学(48732)
- 学学(45095)
- 农业(42157)
- 技术(40468)
- 融(38416)
- 金融(38416)
- 业经(31439)
- 经济研究(30699)
- 财经(28339)
- 图书(25367)
- 经(24429)
- 问题(24375)
- 业(22596)
- 技术经济(21534)
- 科技(21164)
- 理论(19087)
- 现代(18837)
- 坛(18720)
- 论坛(18720)
- 资源(18648)
共检索到641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杰 周侃 陈东
党的十八大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经济地理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与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国土空间格局成因与演变规律,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了前瞻性的科学基础和科技支撑。文章结合近年来中科院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团队围绕国土开发的学术创新与应用实践,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阐释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自然对人文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于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方法尝试开展的综合地理区划,以及纳入面状形态完善点—轴系统理论和利用三种功能空间比例关系表达空间结构。研究与实践表明,从应用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推动学科建设及提升支撑应用需求的能力,是比较合理的学科发展方式。未来,按照十八大在国土空间格局中提出的"均衡、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功能区、格局"等主题词,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发挥经济地理学对国家战略决策的科技引领作用和支撑作用,实现学科建设的新跨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周侃 孙威 陈东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年猛 王垚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年猛 王垚
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技术工具而长期缺失空间维度,D-S模型的出现和新贸易理论的创立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新经济地理学只关注宏观异质性而缺乏微观基础,"新"新贸易理论则为"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基于微观异质性,"新"新经济地理学推动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其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三大分析框架,即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分析框架和BEKJ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应积极借鉴"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视角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经济实际,从简单的应用、模仿转向创新、突破,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优化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杰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过去10年服务国家重大决策的应用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针对优化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对科学基础建设的需要,文章讨论了未来10年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包括:形成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方法,为我国不断强化的空间管治和因地制宜等发展观的实施提供地域功能管治原理;建立空间结构有序化演进学说,使之成为能够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加强时空尺度转换与人文界面(线)作用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为提升经济地理领域的规律性成果的水平创造条件;加快开发研制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系统,增强现代技术方法支撑学科建设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方法提升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拓展经济地理学研究领域、实现增量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交叉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探讨,促进经济地理学产生质的飞跃。文章认为,以上五个方面重大问题的突破将有助于经济地理学发展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科学学科之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兆量
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经典的办法,可以用实物劳动生产率,如每个职工每年或每日、每时生产所得的粮食或钢、汽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提供粮食9~17万斤,肉6千到1万3千斤(不包括禽类)。印度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平均提供粮食1,700斤,肉8斤,对比十分明显。实物劳动生产率的缺点是不同的产品不能相加,无法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水平。要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必须借助货币指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竑 吕祖宜 钱俊希
近年来,文化经济地理学在"新经济"崛起的现实背景和"新"经济地理学兴起的学术语境中逐步形成。文章首先梳理了经济地理研究中文化和经济从二元分立到相互融合、相互塑造的关系演变;接着聚焦经济行为和实践的文化维度,阐释经济行动者的文化意义系统和社会互动过程对经济的形塑作用;然后着眼于经济与地方社会的互塑关系,揭示经济活动与生产地和消费地的社会文化本底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建构,目标是提炼一个基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重新认识"经济"作为文化系统和社会过程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语境研究的引导和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建法
系统工程是一门运用计算机和数学组织、管理、研究各种系统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改变着许多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的面貌。经济计量学、经济控制论、人口预测控制、水资源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计量地理学等新兴学科的出现就是突出的标志,反映了软件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地理学作为软件学中的一支,可以从系统工程中汲取许多有益的东西。系统工程的核心:系统性、模型化、最优化系统工程以各种系统的最优设计和运行为研究对象。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最优化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陈太政,覃成林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经济地理学界出版了一批经济地理学教材 ,这些教材在体系、内容和风格方面 ,试图从整体上把经济地理学重塑为具有独立研究领域、内部逻辑关系清晰、理论性强具应用价值高的一门地理科学。但在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反映经济地理学新进展等方面仍然需要进行改革与发展。面向 2 1世纪《经济地理学》教材 ,以全新的框架、严密的体系结构 ,介绍了至今为止经济地理学的主要进展。面向 2 1世纪 ,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地理学的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教材 创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国庆 曾刚 顾娜娜
受1990年代末期"社会转向、文化转向、制度转向"思潮影响,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知识、网络、学习、创新等4个方面展开,集中于网络特征、空间属性和动态演化等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文献的梳理,从创新网络的结构、邻近性、网络演化等3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简要评价并提出了未来深化研究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区域创新网络 研究综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灿 曾刚 尚勇敏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地方空间"向"流动空间"转变的背景下,多主体、多尺度的网络化模式成为创新导向,动态性、路径依赖性与邻近性等演化经济地理学分析思维有助于理解创新网络演化规律和机制。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中1991—2016年经济地理学领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文献,借助CiteSpace V软件,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回顾,系统梳理创新网络演化研究的热点领域、知识基础,明晰核心研究内容和学术争议。结果表明:①创新网络结构演化、演化路径与演化机理是国外研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借鉴西方演化理论和研究范式,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创新网络演化实证探讨受到国内研究重视;②多维邻近性机制下的创新网络形成与演化、全球—地方多空间尺度耦合的创新结网以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成为研究的知识基础;③创新网络演化是否呈现路径依赖有待解答,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创新网络演化影响的重要程度存在争议,着眼于多集群的创新网络演化则是新近的前沿领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马丽
信息技术发展为经济地理学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地理学应紧跟时代步伐,兼容并蓄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空间分析、实验模拟等技术手段,强化区域和空间视角的学科优势,提升学科发展的能力。文章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分析,阐释了经济地理学纳入地理信息科学技术支撑、与经济学聚焦区位融合创新、与社会学科聚焦经济治理融合创新、与数据挖掘技术的手段融合创新等方向;凝练了演化经济地理学、模拟经济地理学、技术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地理学、网络经济地理学、虚拟经济地理学等六大创新拓展领域,提出了新区位理论研究、新空间组织理论研究、空间(区域)定制理论研究、新经济地理业态研究、在线经济地理平台建设等经济地理基础理论和能力建设重点。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