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67)
- 2023(16986)
- 2022(14152)
- 2021(13089)
- 2020(10833)
- 2019(24856)
- 2018(24626)
- 2017(47195)
- 2016(25487)
- 2015(28797)
- 2014(28652)
- 2013(27714)
- 2012(24961)
- 2011(22136)
- 2010(21766)
- 2009(19484)
- 2008(18730)
- 2007(16269)
- 2006(14114)
- 2005(11794)
- 学科
- 济(100906)
- 经济(100801)
- 管理(73164)
- 业(66922)
- 企(55125)
- 企业(55125)
- 方法(46664)
- 数学(40659)
- 数学方法(40101)
- 农(29299)
- 中国(28544)
- 财(24302)
- 业经(24109)
- 地方(22516)
- 学(21141)
- 农业(19385)
- 环境(18105)
- 理论(16864)
- 制(16852)
- 贸(16547)
- 贸易(16539)
- 和(16427)
- 易(16029)
- 技术(15878)
- 务(15204)
- 财务(15117)
- 财务管理(15087)
- 划(14405)
- 企业财务(14301)
- 银(14001)
- 机构
- 大学(347763)
- 学院(346816)
- 管理(140564)
- 济(135002)
- 经济(132013)
- 理学(122558)
- 理学院(121262)
- 管理学(118888)
- 管理学院(118270)
- 研究(112080)
- 中国(82711)
- 京(73564)
- 科学(70449)
- 财(60263)
- 农(54451)
- 所(53673)
- 业大(52771)
- 中心(52355)
- 江(49871)
- 研究所(49309)
- 财经(48955)
- 范(46686)
- 师范(46250)
- 北京(45604)
- 经(44777)
- 农业(42103)
- 院(41841)
- 州(40511)
- 经济学(40359)
- 师范大学(37433)
- 基金
- 项目(249198)
- 科学(196762)
- 研究(183315)
- 基金(180609)
- 家(156970)
- 国家(155685)
- 科学基金(135086)
- 社会(115685)
- 社会科(109589)
- 社会科学(109561)
- 省(97760)
- 基金项目(96047)
- 自然(87703)
- 自然科(85665)
- 自然科学(85645)
- 教育(84524)
- 自然科学基金(84030)
- 划(81931)
- 编号(75512)
- 资助(73432)
- 成果(59750)
- 重点(55669)
- 部(54280)
- 发(53045)
- 创(51843)
- 课题(51384)
- 创新(48366)
- 国家社会(47741)
- 科研(47672)
- 教育部(46793)
- 期刊
- 济(142817)
- 经济(142817)
- 研究(97439)
- 中国(66348)
- 学报(54306)
- 管理(50188)
- 农(49728)
- 科学(49631)
- 财(44799)
- 大学(42002)
- 教育(41641)
- 学学(39124)
- 农业(34660)
- 技术(32330)
- 融(25835)
- 金融(25835)
- 业经(25180)
- 财经(22559)
- 经济研究(22208)
- 图书(21178)
- 经(19252)
- 问题(19116)
- 业(17427)
- 科技(17160)
- 理论(16528)
- 版(16282)
- 技术经济(16166)
- 资源(16102)
- 现代(15333)
- 实践(15318)
共检索到494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熊曦 张闻 尹少华 蔡珍贵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新型城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必须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否则会迟滞双方的共同发展。实证发现,中东部地区的福建、浙江、广东、湖南等省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优质协调发展,而西部地区的青海、西藏、新疆等省两者的协调度较低。研究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实施新型城镇化资源环境保障战略,将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 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立 黄涛珍
研究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无锡市2006—2017年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过去12年中,无锡市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先略有下降再逐年稳步上升,但生态文明综合水平稍滞后于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两者耦合协调度等级也从勉强协调上升到良好协调,其中2006—2008年为勉强协调阶段,2009—2011年处于初级协调时期,2012—2016年步入中级协调阶段,2016年接近良好协调等级,2017年已达到良好协调等级。随着耦合协调度提高,反映出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两大子系统处于良性磨合期,但总体说来,其耦合协调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将生态文明的原则及理念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全过程,构建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采取措施协调好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逸飘 张卫国 刘明月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3年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内呈平稳上升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属于较不协调水平,且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梯式分布特点,依次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且在空间上总体呈逐步优化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逐步缩小,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呈逐步扩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田逸飘 张卫国 刘明月
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3年我国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包容性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考察期内呈平稳上升态势,但整体协调性较差,属于较不协调水平,且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阶梯式分布特点,依次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且在空间上总体呈逐步优化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逐步缩小,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度差距随时间呈逐步扩大之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玲 智慧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设计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测算模型,得到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及其概率,以预测区间的下限为推算依据构建时间序列,得到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值。以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为实证研究,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达到高度协调的时间和11个省市的空间演化,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纪明 曾曦昊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与马尔科夫链对民族地区城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进行机理阐明与测算,同时进行动态演进预测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稳中有进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波动下降,这决定了二者协调度的波动增长;其中北部地区缓慢下降,南部地区呈现增长态势,省会城市远高于非省会城市。(2)大部分城市实现了协调发展,但仍有1/4的城市未达到初步协调,形成了高度协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协调状态以大概率保持原状态以及向相邻状态转移为主。(3)驱动因素存在结构性变化门槛,当人口城镇化率高于56.29%,技术投入和工业化驱动效果明显;低于56.29%时,土地规划和经济集聚具有显著驱动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宗兵 宗树伟 苏聪文 陈钲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分别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①从综合水平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突出,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②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东部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中部和西部处于勉强协调阶段。③从相对发展度来看,长江经济带总体和中部为低水平的同步发展型,东部为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型,西部为新型城镇化滞后型。④从动力因素来看,动力开发不充分问题突出,且地区间的主要动力差异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丛海彬 吴福象 邹德玲
采用熵值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产城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显示: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产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浙江省 新型城镇化 产城协调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丛海彬 吴福象 邹德玲
采用熵值法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产城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化轨迹。结果显示: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产城协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产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浙江省 新型城镇化 产城协调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杨芳
基于2005-2013年西北四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西北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北四省(区)均进入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阶段,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互补互适的特征;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西北地区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在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中,生态环境的作用大于城镇化,影响较显著的子系统依次是生态水平、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响应。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西北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奇 缪婧雯
基于对生态文明内涵的"全生态"解读,从生态环境和文明生态化两个方面,构建涵盖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建设、物质文明生态化、政治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5个方面共计31项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好地识别与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方向,通过构造生态状况指数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数,运用衡量差异的熵值赋权法对2015年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的状态与建设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的建设力度整体上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最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内部的结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方向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冠军
立足新时代的要求,以生态文明为重要依托,探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并推动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深度分析了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全面探究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障碍,以此为据,提出了新时代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型城镇化 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舜 毋庆刚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聚焦于"人的城镇化",优化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文章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体系,基于产业生态、自然生态、居住生态、文化生态、农村生态的综合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